见自己

0x01 何谓“自己”

在本书的定义中,自己: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总和。

自然属性:在“天地”中的位置。

社会属性:在“众生”中的位置。

在本书的定义中,见自己:以旁观者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0x02 上帝视角

对大一新生而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加符合你们的逻辑“读不懂最烧脑的数学、最复杂的人心,难道读不懂傻了吧唧的自己么?”差异源于“见自己”的定义。从第一节可以看出,“见自己”的定义基于“见天地”和“见众生”。不知道何为“见自己”,自然而然地无法“见自己”。将“见自己”复杂化的始作俑者不是我,而是Temple of Apollo的铭文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那么复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进入上帝视角

试想,一对不识字的哑巴夫妇在深山老林里抚养了一名婴儿,和外界彻底隔绝。ta长到二十岁会不会说话?识不识字?ta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之所以比人和狗的差距更大,是因为人类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有的人活在了公元前2000年(比如上文的婴儿);有的人活在了公元2077年。清洗伪教育,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是为了让自己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文明程度。

时间淘汰了所有经不起考验的人事物,留下了一部人类文明史。在岁月史书里,有“天地”,有“众生”,唯独没有“自己”。按照“见众生”的说法,如果既自我奋斗,又赶上了历史行程,成为了伟大的人,那么你可以在历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如果以正确的打开方式自我奋斗,但错过了时代的风口,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你也可以在历史中留下点点足迹;如果度过了碌碌无为的一生,你和其ta平庸者构成了统计数字。所谓上帝视角,指的是不偏不倚的人类文明史评价一个人的方式,在“天地”中评价,在“众生”中评价。

以王小波和Wang Xiaobo为例,

1. “见天地”和自然属性

王小波: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祖籍四川渠县,出生于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当过知青,插过队,做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前往美国留学。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维基百科/王小波(访问时间:2023-02-25)

Wang Xiaobo:

On May 13, 1952, Wang Xiaobo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intellectuals in Beijing. From 1968 to 1970, he was transferred to Yunnan Farm as an "Educated Youth". In 1971, he jumped to the team in Muping District,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nd later became a private teacher. In 1972, he worked in Beijing Niujie 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 and in 1974 he worked in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Semiconductor Factory. This period of working life is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his novels such as "Love in Revolutionary Period". In 1977, he met and fell in love with Li Yinhe who was the editor of Guangming Daily. In 1980, Wang Xiaobo and Li Yinhe married. In the same year, he published his debut work "Earth Forever". Entered th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Economic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1978,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Studying major in trade economics and commodity science. In 1982, he worked as a teacher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when Wang Xiaobo began to write "The Golden Age". In 1968, he began to try to write in Yunnan Corps. This is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The Golden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for his debut work "The Endlessness". In 1984, he studied at 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nd received a master's degree. He began to write novels based on the legend of Tang Dynasty, during which he got the guidance of Mr. Xu Zhuoyun. While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ang Xiaobo traveled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used his summer vacation in 1986 to travel to 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88 and served as a lecturer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1991, he served as a lecturer in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e has been a freelance writer since 1992. His only screenplay "East Palace West Palace" won the Best Screenplay Award at the Argenti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nd was nominated for the 1997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Passed away in Beijing on April 11, 1997 (after autopsy,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cause of death was a heart attack). Since then, his works have becom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and his style has become the target of countless youths to imitate.

——Wikipedia/Wang Xiaobo (accessed: 2023-02-25)

  • 哲学:a family of intellectuals(王小波的父亲是逻辑学家)。
  • 经济学:th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Economics。
  • 法学(社会学):工人、老师、Li Yinhe。
  • 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
  • 文学:自由撰稿人、freelance writer。
  • 历史学:知青、插过队、the legend of Tang Dynasty。
  • 理学(地理学):四川渠县、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Muping District,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 工学: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Semiconductor Factory。
  • 农学:Yunnan Farm。
  • 医学:心脏病。
  • 艺术学:the Best Screenplay Award at the Argenti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the 1997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对应本小节的标题,“见天地”指的是诸如“法学”的“零级学科”;自然属性指的是每个人归于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部分。这些定义稍显抽象,换言之,每个人和“天地”有关的所有组成部分即为自然属性。因此,“见自己”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见“天地”的“自己”。

2. “见众生”和社会属性

关于王小波的评价:

  •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评点王小波说:“王小波是个很有思想的人,我对他充满哲理的散文、论文都很有兴趣。但是对于他的小说,说老实话,我没有读完,因为他的风格不大对我的胃口。”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青年评论家黄平:“(王小波)戏谑美学,一代绝唱”。
  • 高晓松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存在”。
  • 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 《南方周末》评价:"如果人们觉得王小波特立独行,那么也许是这个社会太不正常了。同样可以粗暴地说,王小波的意义不在于特立独行,而在于人性的正常。"

王小波的家庭:

  • 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母亲:宋华(原籍山东省牟平县,教育部干部)
  • 大姐:王小芹
  • 二姐:王征
  • 兄:王小平
  • 弟:王晨光
  • 妻子:李银河

同样地,“见众生”指的是诸如王蒙、《南方周末》、整个家庭的社交关系;社会属性指的是每个人归于ta人的部分。换言之,每个人和“众生”有关的所有组成部分即为社会属性。因此,“见自己”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见“众生”的“自己”。

0x03 站在不吃香菜的肩膀上

为了不对王小波妄加揣度,我以自己的细节为例。首先,简单粗暴地概括一下,见“自己” = 见“天地”的“自己”(自然属性) + 见“众生”的“自己”(社会属性)。接着,问一个问题:基于“天地”、“众生”的“见自己”和普通的见自己存在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最后,谈谈如何“见自己”。

1. 是什么

在“见天地”中:

  • 哲学:清华大学的《逻辑学概论》,没看完;耶鲁大学的《死亡》,没看完;考研政治级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经济学: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原理》,没看完。
  • 法学:考研政治级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教育学:清华大学的《心理学概论》;清华大学的《职业探索与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没看完。
  • 文学:几十本经典名著。
  • 历史学:清华大学的《大唐兴衰》
  • 理学:末流985的“四大力学”;末流985的地球物理学。
  • 工学:末流985的工科数学;末流985的部分电子类专业课;末流985的部分计算机类专业课;末流985的部分地学类专业课;末流985的地球物理学类专业课;考研级别的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顶级985的计算机类硕士专业课。
  • 农学:无。
  • 医学:无。
  • 军事学:无。
  • 管理学:无。
  • 艺术学:清华大学的《艺术的启示》,没看完。

在“见众生”中:

线下,我读过山沟沟里的人、村里的人、乡里的人、县里的人、二线城市的人、一线城市的人;线上,我读过互联网的庸众平凡的人伟大的人真实的人虚构的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2. 为什么

假如读完了王小波的所有作品、读(听、看)完关于王小波的所有文本、音频、视频,你可以还原出王小波在1973-05-13的所思所想吗?

In 1972, he worked in Beijing Niujie 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 and in 1974 he worked in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Semiconductor Factory.

——Wikipedia/Wang Xiaobo (accessed: 2023-02-25)

但是,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骗我们说(正在河边放牛):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截至2023-02-25T22:38:25+08:00,这句话在微信读书上收获了81136条划线。这句话在文艺青年的金句榜上绝对名列前茅。但事实是,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还原王小波在1973-05-13的所思所想。我们“见自己”不一样。就“见自己”的描述而言,作为没有维基词条的无名之辈,我们仍然可以还原关于自己的、海量的细节(即过去的描述)。这导致了可能性的差异。就“见自己”的结论而言,基于“天地”、“众生”的“见自己”和普通的见自己完全是两个极端,前者对后者错。这成为了平庸和平凡的界限

在介绍“信息量导致可能性的差异”和“对错导致平庸和平凡的界限”之前,需要解释描述结论所谓描述,指的是客观的陈述。比如,“A昨天晚上吃了一个梨”。吃了就是吃了;没吃就是没吃。无论现在和未来发生了什么,“A昨天晚上吃了一个梨”的正误不可能改变。所谓结论,指的是主观的观点。比如,“A喜欢吃梨”。同样地,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难道“A喜欢吃梨”可能改变吗?注意原句的条件“无论现在和未来发生了什么”。假如A吃梨,一口咬下去,下一秒看见了半条虫子,留下了吃梨的阴影。或者,A的爸爸心血来潮,承包了几千亩的梨园。不幸的是,梨市的行情变差了,导致大批大批的梨卖不出去。为了不浪费,A和A的亲朋好友家堆满了吃都吃不完的梨。在一个月“全梨宴”的洗礼下,A终于一看到梨就反胃了。所以,“A喜欢吃梨”可能改变。如果换一个更加严谨的说法呢?比如,“昨天的A喜欢吃梨”。在这个说法之下,我从“A喜欢吃梨”的主观中走出来,客观地评价“昨天的A”。描述和结论的区别在于是否和未来有关。我们通过过去的描述得到未来的结论。过去的描述是客观的,正误不可能改变;未来的结论是主观的,正误待定。

在普通的见自己中,因为正确的描述太少,所以葬送了非常多的可能性。我以自己为例:

A. 18岁的我:普通的见自己

对自己的描述:我是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父辈的指导和社交资源(关系)几乎为零;在高考结束之后的暑假,我补完了大几百集海贼王(动画);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行业。

基于此,人生的可能性如下:

  • 只有我当工程师,我的儿子才有可能当科学家,我的孙子才有可能当政治家,我的儿子的孙子才有可能当艺术家,我的孙子的孙子才有可能当哲学家。因为我爸是工人,所以我顶多当科学家,再也无法从事更加有钱有闲的职业了。
  • 我永远喜欢《海贼王》
  • 到底是保研,还是跨考?万一放弃了保研资格而且跨考失败,我的人生还有救吗?

B. 24岁的我:基于“天地”、“众生”的见自己

对自己的描述:在自我奋斗所能达到的区间中,我自底向上,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非常适合写小说;我已经看到了古典音乐伴我一生的未来,进化耳朵几乎势在必行;我的认知跨越了“文法理工农”,而且落在人类文明史的主支上。

基于此,人生的可能性如下:

  • 我可能成为自由撰稿人。
  • 现在的我很喜欢Rewrite the Stars,但以后未必。
  • 我可以拿到除了医学博士之外的博士学位。

C. 可能性

18岁的我和24岁的我对自己的描述,差异在哪?正确太少

本小节开头提到,描述和结论是不一样的。但是,18岁的我没有划分过去的描述未来的结论的意识。如果让18岁的我描述自己,上述对自己的描述就变成了:

  • 我是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父辈的指导和社交资源(关系)几乎为零。只有我当工程师,我的儿子才有可能当科学家,我的孙子才有可能当政治家,我的儿子的孙子才有可能当艺术家,我的孙子的孙子才有可能当哲学家。因为我爸是工人,所以我顶多当科学家,再也无法从事更加有钱有闲的职业了。
  • 在高考结束之后的暑假,我补完了大几百集海贼王(动画)。我永远喜欢《海贼王》!
  •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行业。到底是保研,还是跨考?万一放弃了保研资格而且跨考失败,我的人生还有救吗?

换言之,过去的描述和未来的结论混杂,以致于未来的结论成为了决定未来的前提,进而陷入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太少又从何说起呢?或者,多少算多?多少算少?举一个形象的例子,俺也一样。“见天地”、“见众生”多,对自己的描述也多。

过去的描述越对、越多,未来的可能性越对、越多。这是显然的。

大一新生即无限的可能性。

3. 怎么办

在广泛地“见天地”、“见众生”之后,“见自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见天地” + “见众生” + “见自己” = 知行 = 平凡之路。

值得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平凡之路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人生阴影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所受的伪教育不一样、“见天地”的侧重点不一样、“见众生”的顺序不一样、“见自己”的具体内容不一样。比如,由于城镇化和贫富差距,大一新生可能连农村的居住体验都没有;有的人喜欢自然科学、有的人喜欢社会科学、有的人喜欢艺术,以致于每个人的选修课不同;男女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因为男生与女生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

基于本人踩过的坑和浪费的时间,我的建议是:

  1. 学完清华大学的《职业探索与选择》
  2. 带着“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意识,广泛地尝试和积累,在磕磕绊绊的本科生涯中收获不负韶华的青春。

关于本书的任何问题,欢迎在PDF版本发布之前提交issue;关于平凡之路的任何问题均可以发送至bancroft.lau@gmail.com,超过2000+字必回复(此门槛随时可能变更,以当前版本为准)。

0x04 见自己の必要条件

  • 可以识别且治愈所有的人生阴影。
  • 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核心三观。
  • 爱自己。
  • DIY everything。

可以识别且治愈所有的人生阴影。在《上篇:伪教育/1 家庭教育》中,我将童年阴影分为负面的人生阴影悬而未决的困惑。若以上帝视角观察自己,上帝视角的自己将成为非常温柔的存在(顶级的倾听者)。以“见天地”、“见众生”的积累,阳光照进阴影之地;智识解决所有的困惑。此处的识别和治愈远远不止于“童年”。历史的先声也有此刻孤独的回响;人类文明史几乎蕴含了所有的答案。

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核心三观。两个关键词:“核心三观”和“相对稳定”。

  • 核心三观:即三观的内核。比如,我今天喜欢Rewrite the Stars,明天喜欢莫扎特,但我始终喜欢音乐。“喜欢音乐”即三观的内核,而喜欢的人事物可能改变。
  • 相对稳定:如果主动地贯彻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知行之路,终身学习是必然的。随着认知的增长、环境的优化,一个人的三观也不断地改变。但正如前面所说,人类文明史经过了时间沉淀和考验,自带稳定性。诸如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的科技革命更多的是炒作和泡沫,看似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是量变质变的结果,而且科技革命在“天地交通”中被政治、经济、文化堵截,其扩散也是连续的。因此,站在人类文明史的主支上即相对稳定。

爱自己:在本书的定义中,“爱自己”的复杂度堪比“见自己”,而且它与“见自己”相互归约(所以“爱自己”是“见自己”的充要条件)。因此,列举一些“爱自己”的必要条件:喜欢现在的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珍惜时间;不卑不亢。

DIY everything。基于“见天地”、“见众生”的“见自己”可以理性地分析关于自己的、海量的细节(即过去的描述),而在“见天地”、“见众生”的加持下,曾经不以为意的细节蕴含着难以想象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见天地”、“见众生”又可以连通每个可能性的每个环节,即DIY 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