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信息论

碎片信息:“知识区”,比如小约翰、半佛仙人、小Lin说、糖果果。

为什么ta们没用,但你避无可避地需要经过这层无用。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热搜热榜:互联网不过是物伤其类的情绪垃圾桶。

  • 我认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信息素养(前面的“社会教育”一文也提到了)。对于塑造与正确性有关的认知,信息的无偏性是第一要义。毫无出处可言的信息,一律无视。举个例子,像《朗读者》的李彦宏,你敢信这种衣冠禽兽吗?虽然信息素养几乎为零的大一新生无法明辨是非,但只需要一个简单粗暴的原则过渡即可:未经时间验证的信息存疑。其实故纸堆之浩瀚,已经足以实现及格的能力和积累。
  • 正如上条建议所提及,故纸堆比互联网噪音的无偏性高得多,因为故纸堆是以往时代在过滤了噪音之后剩下的精华

0x01 信息

0x02 信息流

1. 载体

2. 分类

3. 信息密度

0x03 信息素养

1. 绝对信息

2. 相对信息

3. 自底向上

4. 从零到一

++++++++++++++++++++++++++++++++++++++++

1. 信息的本质

信息:任意输入。

你往脑子里输入什么,你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2. 信息的载体与分类

既然信息是任意输入,那么信息的载体也是无穷无尽的。

一种较为直观的分类: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另一种面向“通识教育”的分类:教材、杂书、碎片信息。

  • 教材:学会一本书,受用一辈子。
  • 杂书:学会一本书,认知小优化。
  • 碎片信息:至多提供顿悟和启发。

视觉听觉化:课程、长视频、短视频。

4. 信息素养

  • 从〇到一:先完成基本的通识教育,再论其它。
  • 绝对信息密度:教材 >> 杂书 >> 碎片信息。于你们而言,我最大的用处其实是帮你们提前避坑或“debug”,而不是提供什么金玉良言。以我现在的水平,确实足以写几本杂书,以填平越南特色的教育认知差。所以,《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
  • 自底向上:所谓的“底”,即学科体系;所谓的“上”,即现实生活。经过沉淀的“底”,满足“近似正确性”,足以解决你在现实生活中99.99%的困惑。至于0.01%的困惑,恭喜你,你已经位于某学科的知识边界了。至于“上面”的知识二道贩子(包括我),谁迷信谁傻逼。**我存在的最大意义之一是“提醒你们完成自己的通识教育”。**比如,虽然我推荐你们John、nell nell、李笑来甚至吴军,但除了nell nell的部分回答,我自己几乎不看(因为nell nell是爱的顶级专家,我是2022年刚理解爱的新手,以致于还能从她那学到一点点)。同理,你在大一大二经常读我的“合订本”,这是OK的;但你在大三大四还无法批判性地审视和评价我的文字,并初步理解我的动机和三观,那你肯定没有好好学习。
  • 相对信息密度: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即 论,我、John、李笑来和吴军又是不可或缺的。小镇做题家的段位是零,啃教材的结果必然是一知半解。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教材写得和屎一样;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材的绝对信息密度太大了。一无所知的小白可以经由杂书入门,再由碎片信息促进对教材的理解,以形成一个粗浅可用的框架。

0x01 信息流

前段时间,我听止庵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引用他说的一句话:

人看书应该看比你高的人的书,比你深的人的书,这样的话我们的阅读才有意义。

我与营销号的区别在于:我不企图占据你们的时间。很多自媒体都希望自己的视频或回答爆火,因为有流量才有可能变现,要不然创作图什么呢?但比起流量,我更希望《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是平凡之路的入口,而不是让我的文字垃圾不断地干扰你们的时间线。假如你是大一新生,你大一大二把我的内容篇篇必看,这倒也没什么;但假如你大三大四还篇篇必看,说明:两年过去了,你没啥长进。

  • 我的核心写作动机:让志存高远的人不至于淹没在文字垃圾中,指明所谓的平凡之路(这种作品几乎是不存在的,反正我没有见过,要不然也轮不到我写)。

核心写作动机对读者的要求很高:3sigma之外的主观能动性。

对作者的要求也很高,要是不爱惜自己的羽毛,精心打磨文字,根本吸引不到那种人。

既然读者已经具备极强的主观能动性了,那么他不看你写的东西,不照样很牛逼吗?原因是他可能误入歧途。这也是我为什么老是强调“大一新生”,因为大一新生肯定还没有长残。

假如我脱离了营销号菜狗们的事无巨细,只写自我教育的关键部分,那能不能把自我教育继续精简呢?精简到寥寥数语。可以,保证一点即可:不断提高信息流的质量。也就是说,一定要在成长中否定过去。只要你在不断地成长,信息流自然越来越正常。

0x02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底向上

如果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除了终身学习,还必须保证成长路径的正确性。有些人确实看了很多书,但那些书并不见得对人生目标有帮助。最需要警惕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生俯首拜阳明”和“王小波门下走狗”这类现象。

1. 各司其职

见“见天地”。

**你所取信的任何信息流,最终的源头必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有些人觉得《周易》、庄子特别牛逼,简直牛逼得不能再牛逼!我弱弱地问一句,这些所谓的圣贤书和大才,适用于哪个年代?假如我们抑郁了,看心理医生;想要找对象,看一些研究亲密关系的书籍,甚至生物学和社会学;想要了解某段历史,读历史学家的书。《周易》、《论语》、庄子、王阳明、王小波也许解决了你的很多问题,但他们的局限性极大。

通过搜索引擎抄作业,必然抄到某个瓶颈, DIY everything 几乎是必然需求。但大部分人执着于各种 n 手信息,日常的信息流被各种信息碎片填满。其实很多事情,读一本书就可以解决了。虽然找正确的书,阅读理解能力都需要不断地迭代,但切记:你所取信的任何信息流,最终的源头必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

稍微多讲一点,任何足够繁复的内容,都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他们只是一个人的归纳,既然是一个人,就不可能避免个人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越蠢的人越信奉英雄史观、越喜欢造神)。

2. 归并

迄今为止,我应该提到了很多遍认知体系。你说信息碎片无用,但我觉得营销号菜狗们说得很有道理,怎么办?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认知体系。

你之所以认为某些话让你顿悟,让你一瞬间醍醐灌顶,是因为你被作者“归并”进去了。什么意思呢?作者以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写了一篇文章,让你惊呼“神作”,是因为作者的水平足以“向下兼容”你。也就是说,作者的认知体系已经把你合理化了。此时,他是“主”,你是“客”,你被主场的节奏带着跑。

一个具备认知体系的人,应该永远以自己为中心。在你的主场,外界的任何人事物均属于一种“待取态”。你应该去归并你看到的人事物,而非作为其实例,被对方归并。

3. 添砖加瓦

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养成路径:

  1. 最小的自洽认知体系(骨架是“见天地”的报菜名)。
  2. 批判地看待所有人事物,填充认知体系。

别无他法!别无他法!别无他法!假如你特别崇拜某个具备独立思考的人,认为他的认知体系牛逼得不行,但照抄是不可能照抄的(看完关于他的所有信息),因为认知体系的第三大组成部分“见自己”,只有本人能够将其合理化。

一些至少不浪费你时间的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