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致和我相似的你

对外输出的念想由来已久。在我为数不多的技能点中,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如何从平庸的人长成平凡的人”。

在谈“见众生”之前,我不想对平庸和平凡下定义,但我可以告诉你们平凡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它包括但不限于:自尊自爱、求真务实、热爱生命、终身学习、不作恶、不内卷、不摸鱼、拥有精神世界、爱“保质期”不短的人事物、找到了理想的人生并不断地为之努力。这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对于大多数只受过“伪教育”的人而言,确实。但是,这些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作为一个阴差阳错地被家庭教育、应试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荼毒不深的普通人,我经由简体中文互联网完成了“自我教育”,从平庸的人长成了平凡的人。

“新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初入大学的新生;二是从平庸走向平凡的新生。从平庸走向平凡,是痛苦的。求索之人,就像一条又一条离岸访仙山的船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航行。有些人生来比较幸运,比如父母提供了一艘大船、沿途遍布灯塔;也有些人因为触礁葬身海底;但大部分人选择了靠岸沿途的小岛,沦落平庸。一条破破烂烂的船,经得起多大的风浪?一路走来,我见过了太多太多早早靠岸的人。假如无人指引的你也驶着一条破破烂烂的船出海,而且拒绝平庸,愿本书可以成为你在平凡之路上的一个小幸运。

伪教育

家庭教育

0x01 原生家庭

豆瓣曾经有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相关信息,对冲一下“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要你的父母不是温良的高级知识分子,你的原生家庭必然存在不小的缺陷。与此同时,你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及格。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前几乎不当着ta们的面吵架重视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已经是极其稀有的家庭环境了。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家庭不一定大富大贵,但成为小县城中产阶级是轻而易举的。以上述“三要素”和“高级知识分子”为界,我将家庭教育划分为三档:不及格、良好和优秀。

  • 不及格:做不到“在孩子成年之前几乎不当着ta们的面吵架”、“重视孩子的教育”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只要不满足其中的任意一条,家庭教育就不及格。
  • 良好:满足“在孩子成年之前几乎不当着ta们的面吵架”、“重视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且父母都不是高级知识分子。
  • 优秀:满足“在孩子成年之前几乎不当着ta们的面吵架”、“重视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且父母至少有一人是高级知识分子。

1. 言传身教

为什么伪教育的第一宗罪不指向应试教育?因为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始于父母。父母的实力决定了你读哪个档次的幼儿园,受何种启蒙教育,受何种家庭教育。如果父母足够强,ta们甚至可以为你提供真正的教育,使你不必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地试错、在一段又一段苦涩甚至置你于死地的失败中成长。

观察一下爷爷奶奶和父母,不难发现两代人之间存在不小的相似性;再观察一下父母和自己,亦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如果仔细地观察父母言传身教的“硕果”,不难发现:父母的言行举止像一种思想钢印,由内而外地左右你的想法和言行。例如,“父母打麻将,而你刷抖音”。将短视频视为新时代的麻将,并无不妥。而且,移动互联网覆盖了绝大多数家庭。父母学会了刷短视频;新生代也学会了打麻将。奶头乐的形式变来变去,但它们的内核始终是奶头乐。类似地,如果父母至少有一人是温良的高级知识分子,孩子几乎无法养成让自己长残的习惯。

2. 亲密关系

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亲密关系中尤为重要。因为应试教育抵制早恋,所以“如何建立、经营亲密关系”这一重要的课题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几乎是空白,更别提仍然被视为禁忌的性教育。我们长期所耳濡目染的父母,自然地成为了最熟悉的亲密关系样本。假如原生家庭足够地恶劣,孩子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往往奇差无比。

不及格的家庭教育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是“孩子早恋,但瞒着父母”。可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父母一般可以正常地和孩子聊感情问题,但不足以提供跨时代的建议。

3. 畸形的爱

父母爱不爱自己的孩子?除了极少数变态,父母都或多或少地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父母明明爱孩子,为什么其言行却害孩子呢?因为

回到原生家庭的“及格三要素”:

  • 在孩子成年之前几乎不当着他们的面吵架:上一代人的教育环境非常差,而培养孩子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占比极大。父母吵架无疑是人生阴影之一,尽管大部分孩子没有这种意识;苛责孩子则是更加严重的人生阴影。父母因为负面情绪爆发冲突已然恶劣;从小到大接受冷热暴力的孩子想长成一个双商正常的人,几乎不可能。
  • 重视孩子的教育:在这个学历大幅度地贬值的时代,为什么教育很重要?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父母经历了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见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甚至吃够了没文化的苦,清一色地“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几乎不会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ta们重视的是学习所对应的学历,不是教育。当今社会,一纸文凭的作用极其有限。高考多考了一百分,不如选专业撞大运。教育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是智识,而且其副产品之一是精神世界。获取“物质”很依赖家族的原始积累,但“精神”最好的养料之一是苦难。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通过智识支撑起足够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是过好这一生的唯一解。
  • 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有不良嗜好的父母大概率不满足前两个条件,而具备“及格二要素”的父母一般没什么臭毛病。同样地,假如父母沉迷黄赌毒或其它的违法犯罪行为,孩子几乎无法长成一个双商正常的人。

“及格三要素”要求父母不,但大部分父母不由自主地坏。坏和爱结合,形成了畸形的爱

4. 残缺的爱

根据父母的动因,家庭教育分为主动教育与被动教育。

  • 主动教育:父母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即未雨绸缪。
  • 被动教育: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高级知识分子”意味着什么呢?在主动教育上,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孩子;在被动教育上,倾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 提供良好的环境:举一个历史悠久的例子,孟母三迁(学区房),但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言传身教。每天阅读半小时的父母比寸土寸金的学区房更“值钱”。
  • 引导孩子:热衷养娃的高知爸妈之所以不可能让孩子长残,是因为养娃这个问题依然对应某些已经非常成熟的解法。培养兴趣、避坑、帮助孩子突破瓶颈等,都存在既有路径。
  • 倾听:和家庭教育类似,我将倾听分为及格、优秀和完美三档。
    • 及格(包容):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困惑,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想法和言行。
    • 优秀(理解):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在包容的基础上换位思考,和孩子共情。
    • 完美(开导):“包容,理解,开导”一气呵成,具备顶级的治愈力。
  • 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不缺孩子的钱、支持孩子合理的诉求等。

“高级知识分子”要求父母不,但大部分父母是蠢的。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是,蠢的负面影响不比坏更低。蠢和爱结合,形成了残缺的爱

5. 童年阴影

根据不满足“及格三要素”和“高级知识分子”所结出的恶果(分别是坏和蠢的产物),我将童年阴影分为负面的人生阴影和悬而未决的困惑。

  • 负面的人生阴影:这类人生阴影比较契合大家的第一印象,校园霸凌、“老师的言语辱骂,甚至体罚”、更恶劣的事情还有性侵等。除了足以为外人道的中等恶性事件(我告诉老师、爸妈),“大恶”往往羞于启齿,比如长辈附带威胁的性侵;“小恶”则不足挂齿,比如贫穷所致的困窘。负面的人生阴影需要出口。它不一定非得是父母,也可以是朋友、恋人甚至其ta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一旦人生阴影积压在心头,就可能对人生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 悬而未决的困惑:除了清除人生阴影,排解悬而未决的困惑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人生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孩子只能靠自己。重点包括择业、婚恋、精神独立等;难点包括成长之路所遇到的各种bug,其中最大的bug莫过于“在伪教育中独自地面对没有容错率的人生”。

0x02 站在不吃香菜的肩膀上

引用半篇旧文:

我生于1999年。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留守儿童,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春秋学期,我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上课、写作业、嬉戏玩闹、很早睡,也很早起;在寒暑假期间,我一般去外婆家。外婆家远在十五里开外的一个山窝窝中,附近只有二十户左右人家。我外公及其一众兄弟便占了六户。若走上二三里,便可以走到一个小村庄。那个小村庄有一个小学,只有一二三年级,二三年级一同上课。乡村教师教书育人之功力可见一斑。等到第一个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带回了“打工挣钱多”的消息,小村的人便倾巢而出,只剩老弱妇孺春耕秋收,过着简单且朴素的日子。暑假的傍晚时分,外公外婆去田里摘下莲壳微微泛黑的莲蓬。次日,外公外婆一家人和我把莲蓬剥开,取出莲子,使用自制的莲刀将莲壳切开一条窄缝,去壳、去衣、去芯。至于寒假,外公会制作一种纯手工的厚饼。它的原料主要是糯米和某种不知名的树汁。因为外公有一张好吹牛的大嘴,“他外孙学习成绩很好”这一不实言论一度广播乡里。小学时,从乡里去到村里,从村里回到乡里,那片闪耀的星河,那棵裹着薄冰的山茶树,未让我感受到贫穷,但它们似乎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什么。

随着我的两个表弟日渐长大,只有一二三年级的小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文化需求了。与此同时,舅舅的钱包也因为他的勤俭厚了起来。外公一家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搬入了距乡政府仅二里之遥的新房子,从山窝窝里的由土坯、瓦和木头所组成的旧房子搬入了砖、钢筋和水泥所组成的新房子。彼时,我已经能自己照顾自己了,于务工的父母而言不算负累,所以我初中的寒暑假开始在广州的郊区度过。那时的我不具备独自外出的能力,只可以在工业园的园区里胡乱走走。等到爸妈放假,我可能被带去越秀公园之类的地方,见识外面的大世界。高中的假期亦是如此,偶尔还可以蹭到公司的福利,举家出游巽寮湾。在高三结束之后,我已经可以独自地绕着以广州塔为中心的市中心逛到夜色落幕了。中学时,从乡里去到一线城市,从一线城市回到乡里,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广州塔绚丽的霓虹,未让我感受到富有,但它们似乎也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什么。

@ Anticorianderist《十五年变迁之我见》(节选,有删改)

这半篇旧文除了穷,似乎也没有多少关于家庭教育的苦水。对此,我对着第一节的各个小节分别写一点点:

  1. 言传身教:我爸骗我妈,“存折在哪?我要去存2000块钱。”当再次拿到存折时,我妈发现,“我爸不是存了两千,而是取了两千”。
  2. 亲密关系:吵架、具体的感情状态,这类破事写不完,也没必要写。我只用一句话概括,“假如我考不上大学,ta们一定会离婚。”
  3. 畸形的爱: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河边钓鱼,被我妈发现了。她当众扔掉我的鱼竿,暴力地从旁边抢过一条鱼塞给我,“钓这东西有什么意思?回家!”
  4. 残缺的爱:从小到大,我全是自学,没有任何父母的辅导,也没有念过什么辅导班。我的自学不仅包括考试,而且包括感情问题、择业、情绪管理等。ta们没有能力教我,也没有财力让别人教我。小学二年级,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写日记。那年,我妈碰巧在家里带我。我问她,“日记是什么?要怎么写啊?”她回答,“我怎么知道?”因为第二天要交,我当晚急得稀里哗啦地哭。我哭她也哭。最后,我的日记写了什么呢?“小明家养了一只小白兔,好可爱。”整个学期,我的日记都是“今天,小白兔……”、“今天,小白兔……”、“今天,小白兔……”。反正那个因为没有预习把学生赶出教室的语文老师只批一个“阅”字。
  5. 童年阴影:上述四点都算。除此之外,刻意隐瞒包括但不限于“非常多异性朋友(可能被误解为早恋)、青涩懵懂的伪初恋、上课偷偷玩手机、经常去网吧”。悬而未决的困惑:everything。

我一路上行,见过从10分到90分的各种原生家庭。我所在的原生家庭当然不够恶劣,因为原生家庭足够恶劣的种子连破土而出的机会都没有。但是,留下来的花,有百般开法。读到本文的你,当然也有你的开法。

0x03 自愈

“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不应该一味地批判伪教育所造成的艰难困苦,因为自我教育的玉汝于成才是本书的根本动机。我以自己为例,分析“如何弥补家庭教育”。

作为一个幸运儿,我的幸运之处包括:

  • 留守儿童:学龄前跟着外婆,远离了相看两厌的爸妈。我外婆至今仍然津津乐道,“在你爸妈接你回家过年的时候,你害怕ta们像害怕陌生人一样,老往我这里躲。”和爸妈的聚少离多,使“言传身教”、“亲密关系”、“畸形的爱”对我的负面影响非常小。
  • 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在我们村)成绩好”使我获得了及格的生存环境,极少受到来自家庭的苛责。
  • 从不缺倾听者:在人生的前六年,我获得了人世间最纯净的爱,白天无忧无虑地在大坪上拿着木剑召唤疾风、晚上抬头便是治愈一切的漫天星河,活在童话里;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时候,同性或异性好朋友一直无缝衔接。
  • 智识:我有着顶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凭着它们,我能够解决任何的困惑。

和幸运之处相对应的弥补方式:

  • 有意识地远离家庭的负能量:越离谱的原生家庭,越可以、也越应该头也不回地一走了之。其实不只是糟糕的父母或家庭教育,和负能量划清界限是一门必修课。大学时,只要可以经济独立,你几乎可以彻底地离家出走。很多人眼中的“父母皆祸害”是父母作的恶,但忽视了ta们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总之,只要你的父母不是温良的高级知识分子,“将你的人生被ta们所占据的部分恰到好处地切割”是一件必做的事情。
  • 好好学习:相信大家非常清楚“成绩好”所带来的收益。一般来说,只要不在卷王大学的卷王学院,拿奖学金应该是非常容易的。
  • 学会倾诉:此处所对应的两个极端是“什么都自己一个人熬”和“自己属于只产生负能量的情绪黑洞”。只要原生家庭不会太离谱,你应该不至于连一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找不到。
  • 多读书:或许这个建议过于笼统,我不加解释地推荐一个视频,梁永安/一生细读一本书。在大学期间找到你的人生之书,因为她将成为你永远的避风港。

high-level地看,治愈分为阳光和智识。

1. 阳光

它还在那儿。一动不动。而在别的地方,村庄、小河、山坡上,到处都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苦楝树下那片可怜的小小的紫色花朵,仿佛就是我,永远都在阴影中,永远。它在微风中不安地翕动,若有所思,似火欲燃……

@ 格非《山河入梦》

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处幽暗。那是一片无人引渡的虚无。虽然淌过虚无只可以由本人完成,但旁人可以指导,也可以当救生员。在前文中,我提到“倾听分为包容、理解和开导三档”,被倾听正是让人走出负面的人生阴影的唯一方式。它像一束阳光,照进在阴影中的花地。所以,学会倾诉;在学会倾诉之后,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关于倾诉,详见“下篇:自我教育/人际关系篇”。

没有死刑

没有监狱

没有恐惧

没有贪污腐化

遍地都是紫云英的花朵,它们永不凋谢

长江不再泛滥,连江水都是甜的

日记和私人信件不再受到检查

没有肝硬化,也没有肝腹水

没有与生俱来的罪恶和永无休止的耻辱

没有蛮横愚蠢的官员,也没有战战兢兢的百姓

如果你决定和什么人结婚,再也不会有年龄的限制

“这么说,什么烦恼都不会有了?”

“对,什么烦恼都不会有了。”

@ 格非《山河入梦》

2. 智识

假如我们的人生没有引以为耻的过去,或者每一句有声的嘶吼或无声的呐喊都被人听到,何谈治愈?没有伤口的人生,何谈治愈?因为人有欲望。无论是本能的欲望,还是被外界所驯化出来的欲望,只要欲壑未填,就成为了伤口。你没有考上985,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985,就像没考上大学的父母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下一代。很多事情也是类似。

同样地,我简单地给出一句“所以”。所以,读书,因为书中自有张良计

应试教育

0x01 站在不吃香菜的肩膀上

所谓应试教育,其主角当然是考试了。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考研等,考试贯穿了做题人的前二十年。广为流传的“一考定终身”指的是高考。但是,在我看来,“一考定终身”定的仅仅是“有无受教育的可能性”:中考落榜了,中专;高考落榜了,大专;经过了大学一轮又一轮的扩招,考研几乎成为了第二次高考。所以,以“一次考败,抱憾终身”形容做题人似乎更加妥帖。

我先泛泛地和大家重温一下做题人们所受的应试教育。

1. 中考

我六岁读了一天幼儿园,哭着回家,然后第二天直接读一年级了。一年级的期末考试,我的语文96分、数学99分。我顺利地渡过了第一劫。

二、三、四年级稀松平常。我在一年级的基础上稍稍退步,但没有沦落为坏小孩。到了五年级,我备受班主任重视,终于进入了“好学生”的行列。在踏入中学之前,我顺利地渡过了第二劫。

有了自诩“好学生”的底气,六、七、八、九年级也稀松平常。我在五年级期末考试的基础上起起伏伏。初中时期,我渡过了最大的劫——中考。为了留住优质生源,我们县重启了提前招生的政策。根据九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全县统一改卷并排名),全县的优质生源提前参加我们县最好的高中的招生考试,录取260人左右。我所在的初中17人参加,但只有3个人被录取。我是其中之一。在提前进入了我们县最好的高中之后,只有全县眼界最广、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的父母,才让自己的孩子放弃录取资格,备战中考,以进入市重点、省重点。

和上一篇文章类似,秀一下恶劣的教育环境:

  • 小学同学:一个乡管辖多个村。有些村没有小学;有些村只有一二三年级。一些来自偏远的村的孩子需要自己带米、菜,放在学校的食堂里蒸熟。偷别人菜(比如鸡蛋)的小混混很多。小学不分好差班,小流氓、校园霸凌几乎存在于每个班级。
  • 小学老师:体罚,让犯错的学生互扇耳光,扇到脸颊红肿为止;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只关心“好学生”,根本不把“差生”当人看;至于教学水平,你无法评价不存在的东西。我现在依然记得,五年级被盛宠的我天天被叫起来念阅读理解的短文。有一次,我不认识乌江自刎的“刎”字,“wěn”脱口而出。语文老师一听,“什么?让我看看。”她迟疑了一秒,“这个字念‘wù’,继续念吧。”
  • 初中同学:小流氓长大了,成为了具备战斗力的大流氓。他们整天流连于网吧倒也人畜无害,但打群架就威胁学校的治安了。王者荣耀这类手游可谓功德无量,从精神上阉割了流氓的战斗力。
  • 初中老师:历史老师由英语老师兼任(一个老师多门科目换来换去简直是家常便饭);把自己的电脑以网吧的价格租给学生;男老师企图潜规则女学生等。

关于中考,我想谈什么?幸运。据我观察,本书的读者至少是本科。你们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在某些穷乡僻壤里,有些人注定一辈子也不可能走出大山。ta们是没有出路的,但你是有的。和条件比自己优渥的人比惨是一种下意识,但你也应该铭记“翻开过微积分教材”的幸运。

2. 高考

关于高考,我想谈什么?不幸。绝大多数高中老师的应试能力极差,更别提教别人了。像语文、政治、历史这种学科,绝大多数小镇做题人相当于闭门造车,沿着错误的方向努力。你可以看看你们高中老师的学历,是不是顶多本省某所师范大学的本科?跟着考不上清北的高中老师学习,你怎么可能考上清北呢?中学期间,我一直以为勤奋和聪明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即,越学越笨。后来,我才逐渐地意识到:学习不会使人变笨;只有跟着笨的人学习,才会变笨。因此,高考的第一个坑是不自学

自学是少受应试教育毒害的关键。中国最声名远播的高中不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也不是上海中学,而是衡水中学。绝大部分野鸡高中照猫画虎地学习所谓的“衡水模式”,比如跑操、军事化管理。但是,堆时间、纪律无法有效地提高分数。绝大多数做题人做了几万道烂题,把脑子做成了一团糨糊,却从来没有好好地研究过几遍高考真题。除了应试教育之外,自学对于高等教育也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本科生培养方案都是陈旧的。每个学院负责教学改革的人只擅长让本科生在推免的窗口期大骂推免政策朝令夕改。它们可能为了一个虚假的就业率数字大费周章,却不愿意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考的第二个坑是填志愿。绝大多数高校的生化环材和农林牧渔招了多少来自北上广深的学生?招了多少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第一,小镇做题人对于专业可谓一无所知;第二,越差的高中越看重学校的档次,以至于高中老师评奖评优的KPI也是学校的档次,进而劝说高中生报考好学校的烂专业。

你没有必要过于怀疑或苛责自己的能力。对于做题人而言,高考是一场价值有且只有录取通知书的考试,而不是按照分数划分三六九等的能力测试。我先送你一句“保质期不一定很长,但可能很有效”的鸡汤:凡此过往,皆为序章

0x02 单向度的人

1. 内卷

根据是否属于零和博弈,考试分为选拔性考试和通过性考试。像中考、高考这种所谓的“择优录取”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本科的期末考试、TOEFL等只需要达到某个分数即可,属于通过性考试。为了成为选拔性考试的优胜者,做题人只有在考试能力上排名靠前,才可以进入所谓的“名校”。选拔性考试与通过性考试没有优劣之分,仅仅是目的不同而已。可怕的是,选拔性考试横跨了青少年形成三观的人生阶段,使做题人养成了一些受害终生的习惯和思维。

  • 失败者:选拔性考试注定了绝大多数做题人只是陪衬,成为尖子生的背景板。在考试中的失败者往往有“名校情结”。更隐蔽的是,ta们常年受到老师、父母在言语上的打压,严重地缺乏正反馈,进而丧失了必要的自信心。此外,“错题本”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畸形的方式与失败和解,比如黑马逆袭、读书无用论、仇智。
  • 成功者:“做题家”靠着成绩,成为了收割赞扬、鼓励和奖励的赢家,但最终结局依然是沦为内卷的受害者。第一,做题水平很容易成为ta们的信息茧房,但做题水平在转化为录取通知书之后,用处很小;第二,长时间浸泡在基于内卷的夸奖中,容易滋生“人上人”心态和病态的好胜心;第三,因为正反馈来自于考试,所以ta们也许爱考试,但不一定爱知识。

内卷没有赢家

2. 遗毒

  • 又卑又亢:如上所述,应试教育的第一条遗毒由错误的反馈系统所造成。和应试教育相配套的反馈系统塑造了畸形的自卑与自信。对于“错题本”而言,ta们的自卑使自己要么逆袭成为“做题家”,要么终日和奶头乐为伴。对于“做题家”而言,ta们的自信非常脆弱,因为应试能力所带来的好处仅限于考试。在其它场景下,脆弱的自信几乎一触即溃。
  • 路径依赖:第二条遗毒源自于应试教育过度发达的生态环境。高考的产业链可谓渗透了中国所有的普通家庭。和高考配套的教育体系、教辅资料、父母,使高考成为了一件“只需要刷题和考试”的事情。“擅不擅长刷题和考试”、“刷题和考试容不容易”另说,单单高考的生态环境,便注定了高考根本不可能DIY。当然,高考确实不应该过早地让能力不足的高中生DIY。但是,在中学时期投入大把大把的时间刷题和考试,使做题人变成了官媒所嘲笑的“小镇做题家(错题本)”模样。应试教育过度发达的生态环境使高考成为了一件路径依赖的事情。无论高考难不难,学生只需要负责做题和考试,而独立地做成一件事的能力、沟通能力几乎没有得到锻炼。
  • 低级趣味:第三条遗毒关于价值观。应试教育产生了两种极端,“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无用论”。前者延续了封建社会科举制的价值观,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后者在考试分数无法变现的情况下冒头。它们的本质是“将教育的作用贬损为功名利禄”。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低级趣味。教育的有用之用在于知识本身;教育的无用之用也在于知识本身。知识在应试教育中的风头被分数盖过了,使做题人以分数为荣、以分数变现为动机。这使做题人不仅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培养了过于低级趣味的价值观,而且连知识的力量都得不到。

0x03 应试

1. 误区

因为大一新生仍然没有脱离考试,所以本节谈一谈几个常见的应试误区。

  • 重复:对于一场为期两天的考试,我们真的有必要准备三年吗?根本没必要。绝大多数人的高中,与其说读了三年,不如说“把一天重复了一千遍”。很多人根本不应该在高三的六月份参加高考,而应该在“重复”发生的时候高考。等到所谓的“录取吧(678的谐音)”,很多人已经学得非常麻木了,一遍又一遍地考低分,无法独立地突破个人的瓶颈,进而迈入新的分数段。与其像行尸走肉一样继续熬苦日子,不如早点结束。
  • 线性思维:所谓的线性思维,是指“因为A,所以B”、“因为非B,所以非A”这种逻辑链极短的思维方式。任何稍具规模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必然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因素和因素、因素和问题、问题的各个阶段均存在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变化。如果属于“线性人”,你就只有对生活逆来顺受的份了。高考也是稍具规模的问题。它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刻意练习。
  • 自我设限:“做题家”是少数人,而“普通的大多数”在长年累月的被否定之下,早早地树立了名副其实的小目标,比如考个本科、考个末流985。但是,对于高考这种简单的刻意练习模型尚且如此,在梦想上还怎么志存高远呢?自我设限是一个普通做题人在高考分数上举起的白旗,也是人生被自我阉割的开始。

2. 走出误区

和《上篇:伪教育/1 家庭教育》一样,剩下的三篇“伪教育”也蜻蜓点水地写一点弥补方法。

应试教育的破局之道在于自学。应试教育的怪胎几乎不自学。一方面,ta们迷信虚假的应试权威;另一方面,ta们误以为自学很难,否则还要老师干嘛?关于自学的可行性,我将在《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1 初等数学》中以一个例子详述。自学的关键是问题。只有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人,才可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对于自学,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自己提出问题”。和本节第一小节的“重复”相对应,有效学习即“不重复”。因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任何的学习过程都不完美。很多人缺乏“找茬”的意识,在刷新题和总结旧题的时间分配上也不合理。从形式上看,有效学习必须服从输入输出相适应。学习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从输入出发,学习材料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Stephen 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 法则;从输出出发,学习材料应该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转化为学习笔记。持续 迭代,拥有顶级的自学能力仅仅是时间问题。

对于线性思维,你首先需要对所谓的智商祛魅,拥抱成长型思维,然后丰富自己的图式。能多学一点数理逻辑则再好不过。它们分别负责认知的两个方面:

  • 知识点:在线性思维里,学习的过程是一本书,一章一章往后讲。学会了某个知识点,相应的题目可能就做对了。那么,如何定义“学会”?不知道你的小初高老师有没有学过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有没有学过认知神经科学。我猜没学过。即使ta们学过了也未必教你。“学习如何学习”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科。为了应试,不系统地学习它可以理解,但粗粒度地了解其概念有助于跳出“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机械运动。
  • 体系:线性思维很常见的一个症状是“多背诵,少抽象”。因为没有体系串联起知识点的整座宫殿,所以陷入了“背了又忘,忘了又背”的死循环。这和“做了又错,错了又做”是不是很像?我之所以频繁地引用维基词条,是因为我在理解了这些之后才成为了做题家。待解决的问题规模越大,所依赖的认知体系越复杂。没有体系的知识点是一盘散沙。这也是为什么刷再多碎片信息也成不了学霸。

至于自我设限,韩愈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就揭示了平庸的根本原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韩愈《马说》

在读完本书之前,我希望你暂且默认“天生你材必有用”。

高等教育

0x01 大学之谓

本文只需要奉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西南联大》的链接即可,因为它们涵盖了高等教育所须知的绝大部分内容。我非常建议你们在读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和看完《西南联大》之后阅读本文。碍于价值观和吸收度,你不一定愿意读(看)完它们。如果你浅尝辄止,我希望你在若干年之后再读(看)一遍。

1.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我开篇大书特书的内容一定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现在,后知后觉的人们终于以较大的声浪质疑“应试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筛选”、“本科教育不是教育,而是‘依托答辩’”,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早在2008年就已经指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对于绝大部分考不上Top 3的“失败者”而言,我认为值得强调的是:

  • 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简短地介绍了“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早已崩溃”的现状、成因以及高等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这对所有的大一新生都具有指导意义。
  • 在进入大学之时,苍白的高考分数已经作废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的原文是“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毕业之时,那一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在步入大学之后,你不难听到“在工作了十年之后,没有人记得你的学历”这种类似的道理。所以,你无需担心你曾经在高考上落后于人。
  • 平庸的生活方式是麻醉药。他只会束缚你,让你没有作为,甚至没有出息地度过大学的四年。”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如果说贫穷是种生活方式,拣垃圾和挑大粪只是这种方式的契机。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的“不足之处”包括:

  • 它所面向的读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筛掉了至少99.9%的大一新生。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的核心读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的佼佼者。这筛掉了至少99.99%的大一新生。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仍然建议你读完它呢?和王小波的上述观点类似,我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简短地谈谈认真地读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差距,而生活方式的差距源于思维方式的差距。读《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的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企图“抄作业”。缩小思维方式的差距,即缩小生活方式的差距,即缩小自己与优秀的人之间的差距。呈现思维方式的最佳形式之一是“成体系地表达”,而“成体系地表达”的最佳形式之一是书。
  • 信息具有时效性。《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因时因地的内容占了过多的篇幅,但这种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强。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新版)》再接再厉。我曾经看到一条评论“新版的生存手册即转码手册”,但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总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也是“自我教育,从而DIY everything”的必要性所在。

2.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一部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录片。相比于《西南联大》,更加亲大一新生的影视作品是《无问西东》《九零后》。所以,《西南联大》能看则看、不能看则不看,但随着“段位”越来越高,你自然而然地需要《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本文的部分标题出自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我看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应成为高等院校的标杆。但是,现在的高等院校哪有风骨、情怀、传承和教书育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职能之一)的影子?钱理群延续了鲁迅针砭时弊的传统,“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在此,我不灌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观,也不讨论“钱学森之问”。本文的职责是以“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视角,再论高等教育实然与应然。

0x02 所谓大学

1. 教书育人

  • 教书
    • 应然:选择公认的一流教材,有能力的学校英文授课,没能力的学校依靠公认的一流教材的中译本授课;建立具有“监督、淘汰、优化”功能的教学机制,逐步地提高教学环境;建立“透明、合理、与时俱进”的评奖评优体系,形成良性的引导和竞争……
    • 实然:每所高等院校各行其是,让天坑教材构成了一条又一条利益链,毁人不倦;课程质量稀烂,但评教形同虚设;评奖评优延续了应试教育“唯卷是举”的风格,而且加入了官僚主义和裙带关系……
  • 育人
    • 应然:让大一新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提供因材施教的择业、就业指导;建立高效的行政体系,杜绝尸位素餐和踢皮球……
    • 实然:把本科牲当作圈养四年的猪,出栏了便自生自灭;通过美化就业率骗骗下一届;外行指导内行……

从教书育人的目的来看,高等教育应该向社会输送未来的中坚力量,但现在的高等教育连合格的螺丝钉都造不出来。

2. 养蛊游戏

  • 蛊王大学:教育,应该把普通人教好,而不是把尖子生教好。越牛逼的学校,越牛逼的生源。学校的内部又分了三六九等。越是牛逼的学校,资源越多;越是牛逼的学院,资源越多。越牛逼的生源 → 越牛逼的学校 → 越牛逼的经费 → 越牛逼的老师 → 越牛逼的生源,在这种养蛊游戏下,名校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名校存在的价值是培养尖子生,还是筛选尖子生。
  • 野鸡大学:本科读的是野鸡大学意味着什么?第一,通关难度小。野鸡大学根本用不上智商。像数学、物理学、哲学这种硬核学科,野鸡大学的生态依然可以将其化作一场又一场“背多分”考试。955的学习强度辅以“临时抱佛脚”等小技巧,不难拿到奖学金和保研资格。值得提醒的是,“卷赢了”只能代表“通关了本校本专业”,和撕下“做题家”的标签相距甚远。第二,失败者的社会实践。很多野鸡大学的大一新生纠结所谓的效率和弯路。认识原地踏步甚至南辕北辙的必然性及其和解其实是另外一门必修课,但不妨想想失败者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这个世界在2100年之前,“成功者少失败者众”的格局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在你的有生之年,身为失败者的社会实践成为了深刻地理解绝大多数人(失败者)的必要条件。

0x03 进退无由

1. 有大楼之谓也

全盘否定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客观的,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师确实仅仅存在于蛊王大学的蛊王学院的蛊王专业。含蛊量与良师的数量、质量呈正相关。如果加上教学水平这个指标,我只能说:与其在粪坑里找金子,为什么不拥抱互联网呢?

在我看来,高等院校唯一的价值是一幢又一幢大楼所形成的自我教育的环境。首先,最差的野鸡大学也有图书馆和运动场。图书馆放着安静的书桌;运动场让你健康地自我教育五十年。积累硬实力,足矣。其次,在大楼之中的高等院校是一个五脏俱全的社会单元。认识到“有人牛逼;有人装逼;有人傻逼”是自我教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软实力。虽然每个人一直位于某个社会单元之中,但到了大学,陡升的自由度才解锁了社会单元的所有模块。

2. 日常

我不加解释地列举以下习惯:

  1. 卸载杀时间的手机APP,比如短视频、手游。
  2. 手机倒扣且静音;电脑别挂微信和QQ,若不得不挂,屏蔽所有非必要的群;整块的时间,尤其安排了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的时间,可以不秒回就不秒回。
  3. 有问题,先Google。
  4. 每天运动约0.5h。
  5. 每天阅读约0.5h。
  6. 每天开心约1h。注意,杀时间的奶头乐不算。
  7. 保持社交,聊天对象以异性为宜。
  8. 自省:如果今天可以重来,怎么度过?
  9. 基于自省,每个月养成三个习惯。
  10. 记录美好。

按照前面所提到的说法,上述习惯属于生活方式。愿不愿意改变生活方式,唯人自取。

3. 基本素养

我不加解释地列举以下重要的技能点:

  • 硬实力
    • 精通英语。
    • 掌握一门常用的编程语言,比如Python。
    • 了解你所感兴趣的一级学科的全貌。
    • 数学水平至少可以看懂《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
    • 哲学水平至少可以看懂《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可以拿到任何一所高校的任何一个招生人数 ≥ 10 的专业的硕士录取通知书。
  • 软实力
    • 不卑不亢。
    • 可以通过“言”和“行”向任何正常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心”。
    • 己所欲,勿施于人。
    • 人际关系水平至少可以看懂《下篇:自我教育/4 人际关系》。
    • 异性关系水平至少可以看懂《下篇:自我教育/5 异性关系》。
    • 照顾好自己。

社会教育

0x01 关于社会

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表情包“social, social”。它调笑式地强调了一种“少已更事”的状态。是否进入社会划分了所谓的学生时代和社会人。相似的情境还有“进了社会,大家都很现实”的过来人经验、“终不似,少年游”的愁绪、“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自欺欺人。但是,本文所讨论的社会教育不是指学生时代的下一个阶段,而是指“渗透在家庭教育、应试教育、高等教育之中的社会教育”。因为“大家这年头网上冲浪的强度,dddd”,所以本文的重心是和互联网相关的部分话题。

1. 社会焦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焦点莫过于各大APP的热搜。最经典的言论之一是“将军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暂且不论大众的喜好,即使社会焦点存在,其讨论范围也局限在方圆百里之内的口口相传。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做到了“社会焦点全中国同时同地(互联网)论”。在探讨社会焦点何以成为社会教育以及存在哪些问题之前,先联想一下: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现在,中国的群众是否仍然是戏剧的看客?在《家庭教育》中,我提到“父母的言行举止像是一种烙印,由内而外地左右你的想法和言行”。想想爷爷奶奶辈和父母辈,围观到底是群众所自带的属性之一,还是“言传身教”的“硕果”之一,抑或是兼而有之?对于一个三观尚未成型的人而言,社会焦点无疑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随大流是所有人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之前唯一的成长道路。

那么现在的社会焦点存在哪些问题呢?其实这个问题至少包括两个前置问题:“社会焦点应不应该存在”和“理想的社会焦点是什么”。这类问题是社会学家的研究领域。我特别喜欢费孝通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接下来,我从吃瓜群众的“瓜”和“群众”出发,分析现在的社会焦点与“各美其美”的差距。

  • 就社会焦点的主体(当事人,即吃瓜群众的瓜)而言,它应该代表社会,而非个人。但是,现在的社会焦点不是多数人的选择,而是少数人的游戏。两类盛行的社会焦点:饭圈八卦(典型平台之一是微博);宏大叙事(典型平台之一是知乎)。对于饭圈八卦的评价,言必称资本、称炒作。至于某地的政治话题,这是碰都不能碰的滑梯。当社会焦点成为了少数人操纵多数人的的工具,它怎么可能代表最广大群体的利益呢?
  • 就社会焦点的客体(参与者,即吃瓜群众的群众)而言,它应该输出理性,而非情绪。但现在的社会焦点,理性少,情绪多。我所见的绝大多数社会焦点的论战,几乎已经被情绪淹没了。这个结果所对应的原因非常简单:吃瓜群众根本不在乎“六子到底吃了几碗粉”,也不在乎曲折的明辨是非。

我认为,如何对待社会焦点由大一新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地习得。在那之前,不受作为伪教育的社会焦点荼毒也是值得警惕的。我是留守儿童,从而远离了家庭教育;我自学,从而远离了应试教育和“低等”教育;类似地,我不喜欢吃瓜,从而远离了(社会焦点的)社会教育。

需要强调的是,我无意劝人戒除吃瓜的爱好。第一,如果吃瓜可以让你快乐,那么吃瓜自有吃瓜的意义;第二,关于吃瓜的学问也是正正经经的学科,某些人注定成为专业的种瓜人、卖瓜人或吃瓜人,而且种瓜人和卖瓜人非富即贵;第三,社会的某些弊病经由大瓜揭示,这也是社会焦点存在的积极影响之一。但是,吃瓜的频率和强度一旦超标,其作用肯定是负面的,因为:

  • 瓜一般是苦瓜:大家稍加观察,不难发现瓜一般是中性或恶性事件。这和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以及经济增长陷入瓶颈)以及人类的感性基因(生于忧患,对负面信息更加敏感)有关。长期置身其中,弊远远大于利。因为被少数种瓜者玩弄和浸染在多数吃瓜者的情绪之中,其负面影响必然远远超过“了解时事”的正当需求。
  • 群众一般是愚蠢的群众:“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而且暴论更加吸引眼球。因为绝大部分事情是复杂的,所以正解比简单粗暴的答案来得难、来得慢。现在的互联网毫无门槛,加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占比不大(更别提受伪教育是否算得上受教育),导致错漏百出的观点甚嚣尘上。

作为一个从不主动吃瓜的人,我仍然不可避免地知道最近发生了哪些“大”事。某些不明所以的热词或新梗,一查便知。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只需要被动地等待无孔不入的时事即可。

2. 社会资源

本文以社会资源的角度,从社会焦点的点过渡到社会教育的面。思考一个问题:刨除被监护的家庭教育、被参加的应试教育、被放养的高等教育,我们独处的时间被哪些人事物填满?社会焦点是比较显眼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妨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定义为受教育的过程,刨除被监护的家庭教育、被参加的应试教育、被放养的高等教育,将“看似独处,实则和社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成长”定义为社会教育、将填满社会教育的人事物定义为社会资源

既然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三项显性的伪教育被口诛笔伐,作为受害者的你们亦深以为然,那么隐性的社会教育呢?基于社会资源和社会教育的定义,我阐述以下两条结论。

  • 你所受的社会教育取决于所受的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且受害者可以感受到显性的外因,但社会教育看似独立自主的选择,让受害者自以为所选择的社会教育是“在枷锁之外的自由”。比如,我听毛不易的《消愁》消愁,“清醒的人最荒唐”。从窒息的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逃离,被毛不易的《消愁》消愁,我独立自主地选择了我的社会教育。伪教育最令人悲哀和不忍的罪过是它们将永恒的真、爱、美这些完美的原材料炖成了一锅黑暗料理,促使学生们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比如,你的父母非常普通(算不上优秀的家庭教育)、你读了以应试为导向的小学、初中、高中(正统的应试教育)、你读了一所野鸡大学(不把普通学生当人看的高等教育)。那么,你大概率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进入专业的录音棚,没有机会认识有钱有闲的艺术生,既翻不开又看不懂乐理,何以得知饱含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纯粹的《消愁》经由多么复杂、铜臭、以万物为刍狗的产业链才传到了你的耳中?比如,我看着《喜羊羊和灰太狼》、《一起来看流星雨》、《一起又看流星雨》、《深圳合租记》,听着许嵩、徐良、汪苏泷(网吧BGM三巨头),玩着QQ农场、QQ牧场、Q宠大乐斗、天天酷跑长大。缺乏家庭教育的熏陶、初等教育的入门、高等教育的进阶,我们几乎无法独立自主地窥见优质的社会教育。李宗盛说:“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你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是这个样子,听众是无辜的。”其它方面的社会资源同理。
  • 在“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见“下篇:自我教育/1 知行”)之前,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较之于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伪自由意志”。从家庭教育到应试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我们的自由度越来越高:投胎毫无选择权,但九年义务教育被个人所影响;应试教育的作息时间表具有高度的强制性,但高等教育更加宽松。随着年龄的增长(前20岁),每个人可以独立自主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意味着社会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从伪教育中逃离的我们,拥抱看似是自我教育,实则仍然是伪教育的社会教育(参考Rick and Morty S03E07的自由味威化饼)。所谓教育,在本质上是通过现有的真理塑造认知。假如你从未触及现有的真理,何谈自由意志呢?

0x02 简中互联网

信息已经是虚拟世界的氧气了。那么,你是活在简中互联网之中的厌氧细菌呢?还是活在互联网之中的光合细菌呢?充斥着简中互联网的信息包括:

  • 智商税:Google + Adblock Plus可以砍掉99%的智商税,因为它们可以把你从各大手机APP脏乱差的信息流中解放出来。我对智商税的定义比较苛刻,“所有通过认知差挣钱的卖方都在割韭菜”、“所有通过低质量信息挣钱的卖方都在割韭菜”。基于此,绝大多数辅导班、培训班、付费课程都是智商税。学习 = 高口碑书籍 + 高口碑课程 + Google。
  • 键盘侠、杠精和喷子:因为它们的存在,茧中互联网涉及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平台已经没有净土了。键盘侠和大谈特谈物理学史的出租车司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杠精和半疯的狗没有区别;喷子和全疯的狗没有区别。所以,如果无法对键盘侠一笑置之、对杠精和喷子唯恐避之不及,那么你有必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其中之一。
  • 信息茧房:所谓的信息茧房,指的是“信息流所属的立场已经收敛了”。几乎所有的手机APP都不遗余力地开发更加完美的推荐机制,以占据用户的时间精力,进而盈利。常见的信息流包括短视频APP、哔哩哔哩等视频信息流或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小红书等图文信息流。茧房不茧房的判定方式非常简单,你能不能批判地看待任何信息。

应对方式即科学上网

  • 使用Google。
  • 卸载盈利方式和用户的使用时间挂钩的手机APP。
  • 屏蔽不必要的通知和弹窗。
  • ……

因为信息素养过于重要,所以“下篇:自我教育/7 信息素养”将详细地讨论之。

0x03 传承

1. 双重规则

在明面上,所有的话术都是伟光正的;在暗地里,专门坑害老实人。无需赘言。

2. 开源精神

我建议大一新生无脑地转入泛计算机专业。这不是劝大家都当程序员。对于做题人而言,待在地矿油、生化环材等圈子里,你可能这辈子都用不上一次GitHub,也不知道泛计算机专业的公开课足够每个人CS DIY。无论思维方式、信息素养、工作环境,你统统被迫停留在上个世纪中(不思进取的泛计算机专业科班生也不例外)。高薪是转入泛计算机专业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原因,而且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泛计算机专业终将跌落神坛。但是,泛计算机专业最前沿的生态,绝对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众所周知,中国是人情社会。在没有血缘、宗族、利益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缺乏为爱发电的传承。日益激烈的零和博弈毫无人性、欲求不满的互相倾轧不可逆转地扩大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是,在我的有生之年里,开源之火一定可以从泛计算机专业烧到互联网所覆盖的每个角落。希望未来的你在为爱发电上富有余力,让社会达尔文主义所支配的地区多一些高等动物的善意。

自我教育

知行

见天地

0x01 何谓“天地”

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在本书的定义中,天地:在剥离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之后,所剩余的整个世界。

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在本书的定义中,见天地:了解“天地”所有的组成部分,或多或少地涉猎之。

0x02 通识教育

学术型硕士的专业为例: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哲学
    • 外国哲学
    • 逻辑学
    • 伦理学
    • 美学
    • 宗教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统计学
  • 法学
    • 政治学
    • 社会学
    •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公安学
  • 教育学
    • 教育学
    • 心理学
    • 体育学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历史学
    • 考古学
    • 中国史
    • 世界史
  • 理学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天文学
    • 地理学
    • 大气科学
    • 海洋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地质学
    • 生物学
    • 系统科学
    • 科学技术史
    • 生态学
    • 统计学
    • 心理学
    • 力学
    • 材料科学与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基础医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药学
    • 中药学
    • 医学技术
    • 护理学
  • 工学
    • 力学
    • 机械工程
    • 光学工程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冶金工程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电气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建筑学
    • 土木工程
    • 水利工程
    • 测绘科学与工程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矿业工程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交通运输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核科学与技术
    • 农业工程
    • 林业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城乡规划学
    • 风景园林学
    • 软件工程
    • 生物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公安技术
    • 网络空间安全
    • 科学技术史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设计学
  • 农学
    • 作物学
    • 园艺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植物保护
    • 畜牧学
    • 兽医学
    • 林学
    • 水产
    • 草学
    • 科学技术史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风景园林学
  • 医学
    • 基础医学
    • 临床医学
    • 口腔医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中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药学
    • 中药学
    • 特种医学
    • 医学技术
    • 护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生物医学工程
  • 军事学
    •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
    • 战略学
    • 战役学
    • 战术学
    • 军队指挥学
    • 军制学
    • 军队政治工作学
    • 军事后勤学
    • 军事装备学
    • 军事训练学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工商管理
    • 农林经济管理
    • 公共管理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 音乐与舞蹈学
    • 戏剧与影视学
    • 美术学
    • 设计学

报菜名报了一百五十多行,但我还没有报完呢!

  • 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空间物理学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计算机应用技术

1. 是什么

问:什么是通识教育?

答:零级学科,都学一点。

  • 零级学科:学位的前两个字。比如,我在本科毕业之后是理学学士、在硕士毕业之后是工学硕士。
  • 一级学科:本科专业。比如,我大一上学期的专业是工学の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大一下学期的专业是理学の地球物理学
  • 二级学科:硕士专业。比如,我考研报名的专业是工学の电子信息の计算机技术

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包括:语文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

饱受应试教育摧残的做题人最悲惨的地方在哪呢?自然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决定命运。前者所形成的正反馈影响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后者所形成的正反馈影响了自信心和好胜心。假如你爸妈从不打麻将,闲着没事只看《动物世界》“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到了交配的季节”,这对你的自然智能影响极大;类似地,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被老师夸,这对一个人的数理逻辑智能影响极大。

问:什么是通识教育?

答:多元智能,都发展一点。

2. 为什么

  • 如果出生于非高知家庭,你几乎无法获得正常的通识教育。得数理逻辑者,得应试教育。经过初高中的筛选,至少一半的小镇错题本失去了获得本科教育的机会;进入了大学的小镇做题家因为无人指导、无人监督,不少人浑浑噩噩地浪费生命。单从这两点来看,至少90%的学生与通识教育无缘。剩下不到10%的人,又有超过80%的人盲目地跟着培养方案卷GPA、保研资格。所以,“2%的人可以获得正常的通识教育”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估计了。
  • 如果父辈给予的资源有限,你几乎必须经由通识教育重塑自己。没读过大学的小镇错题本一般过着怎么样的人生?读过大学,但混完了四年的小镇做题家过着怎么样的人生?在大学里卷了四年的小镇做题家又过着怎么样的人生?从两个维度出发,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往往在经济状况上低人一等;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即使在经济状况上优于失败者,但仍然难以精神独立。
  • 任何人可以经由互联网,获得够用的通识教育。我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为了上学走十几里山路,我也不是没走过;我七年级才接触正式的英语课;我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县中备战高考;我的父母分别是初中学历与小学学历;我的本科学校坐落于日渐衰弱的大东北;受限于认知和眼界,我本科常年浪费时间;凡此种种,我从来没有受过优质的教育,但我经由互联网完成了自我教育,也获得了足够的通识教育。“足够”的标准因人而异,在不知道自己的标准之前,你可以参考后文的必要条件。
  • 一个显著的误区,“有用之用”被视作“无用之用”。在做题人的眼中,“有用之用”包括:分数、排名、老师所讲的知识和题目、亲友、一路建立的各种人脉等;“无用之用”包括:打游戏、读闲书、看风景等。我先不加论证地告诉你,一切皆有用。你认为某些人事物无用,往往是因为认知水平不够高。彻底理解本书的重要指标之一:任何经历于你,都“有用”;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

3. 通才、全才、专才和怪才

从通识教育出发,重新定义几个名词:

  • 通才:顶级通识教育。通才博闻广知,足以窥探人类所有的精神文明。
  • 全才:通才的“早期版本”。早期,因为知识的总量不多,所以某些所谓的“往圣”同时在诸多领域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代表人物是具有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一众头衔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乃至艺术中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还有冯·诺依曼,数学家、计算机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在“泛”自然科学中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随着近现代生产力飞速地提高,尤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混杂了知识和噪音的信息指数级增长,导致了“这个时代没有全才”。
  • 专才:通识教育不够,但在某个领域中特别杰出。比如,“文化昆仑”钱钟书的高考数学只考了15分。类比数学的封闭性解释之,知识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不严谨地假设“通识教育 = 科学 + 艺术、科学 = 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故‘通识教育 = 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艺术’。钱钟书在社会科学与艺术中满足“封闭性”,拓宽了社会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即,虽然钱钟书的自然科学不及格,但社会科学与艺术的知识具有封闭性,其拓宽不依赖自然科学的知识。
  • 怪才:专才的“小众版本”。某些专才性格怪癖,极度符合吃瓜群众对于天才的刻板印象,比如The Big Bang Theory的谢尔顿。有些“钱钟书”学不明白数学;有些“钱钟书”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怪才只是沟通成本极高的专才。

上世纪80年代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勤奋刻苦的“伪”通才兼“半”专才。在各行各业急需人才的时代背景下,ta们占据了存量极大的优质岗位。官僚化、学阀化使出生于2000年前后的几代人非常卷。但是,“真”通才兼“全”专才在任何地区的任何时代都是稀缺资源。我认为,做题人的最优解:在本科期间成为通才;选择某个二级学科,保研或考研至清北华五的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期间成为专才。对于愿意出国且可以出国的人,出国优先。

0x03 站在不吃香菜的肩膀上

作为一个幸运的“准”通才,我学过的课程包括:

  • 哲学:清华大学的《逻辑学概论》,没看完;耶鲁大学的《死亡》,没看完;考研政治级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经济学: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原理》,没看完。
  • 法学:考研政治级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教育学:清华大学的《心理学概论》;清华大学的《职业探索与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没看完。
  • 文学:几十本经典名著。
  • 历史学:清华大学的《大唐兴衰》
  • 理学:末流985的“四大力学”;末流985的地球物理学。
  • 工学:末流985的工科数学;末流985的部分电子类专业课;末流985的部分计算机类专业课;末流985的部分地学类专业课;末流985的地球物理学类专业课;考研级别的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顶级985的计算机类硕士专业课。
  • 农学:无。
  • 医学:无。
  • 军事学:无。
  • 管理学:无。
  • 艺术学:清华大学的《艺术的启示》,没看完。

我浅尝辄止地尝试了中南大学的《编译原理》、清华大学的《日语与日本文化》、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北京大学的《身边的营养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地理与企业兴衰》、清华大学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昆曲艺术欣赏昆曲》等课程。本科光阴的虚掷,使我越级打怪;正反馈系统的缺失,使我看了非常多课程却有始无终。以“学完一门完整的课程”为标准,我的通识教育非常差。

基于本人踩过的坑和浪费的时间,我的建议见《上篇:伪教育/3 高等教育》的第3节“进退无由”。

0x04 见天地の必要条件

  • 只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相信自己可以学会任何已有的真理,包括最难的数学和哲学。
  • 天地万顷,只取一亩耘。
  • 可以快速地辨别信息的归属,为其贴标签。
  • 假如对“天地”的某个组成部分感兴趣,可以通过通识书籍和教材迅速地入门。
  • 碎片化信息仅且仅能向你提供兴趣、顿悟或实例,而非认知。
  • 不是韭菜,而且具备割韭菜的能力。
  • 完全理解“天地交通”所蕴含的哲理。

只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相信自己可以学会任何已有的真理,包括最难的数学和哲学。目标始于自信。这也是我把“相信”放入第一个必要条件的根本原因。这句话还有两个关键“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已有的真理”,它们和“相信自己”一起,筛掉了至少98%的人。

  • 足够的学习时间:几乎所有的失败者都尝试过逆袭,或想过逆袭。但是,大多数人又失败了。因为学习方法不合理,ta们有效的学习时间远远不足够。要么缺乏正反馈,早早地放弃;要么在进行一种自我感动式的“学习”,有效学习时间几乎为零;要么设立了一个错误的deadline,只欠坚持。
  • 相信自己:没有自信,没有任何的可能性。
  • 已有的真理:在本文的开头中,我引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概念“主观能动性”和“真理”,而且我在后文中提到了“通识教育 = 科学 + 艺术”。不妨让“已有的真理 = 已有的科学”。基于此,学习素材的源头必须是正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天地万顷,只取一亩耘。两个关键词:“取”和“耘”。

  • :当做题人初见天地之广阔,他一定非常欣喜,看不完的书和电影、学不完的真理。所谓“取”,指的是在万顷天地中取舍。
  • :耕耘终身从之的事业。

可以快速地辨别信息的归属,为其贴标签。不难发现,通识教育往往不受人待见;党同伐异的对立和不体面的骂战充斥着互联网。在过滤掉噪音之后,互联网也剩不下多少信息了。

  • 假如对“天地”的某个组成部分感兴趣,可以通过通识书籍和教材迅速地入门。
  • 碎片化信息仅且仅能向你提供兴趣、顿悟或实例,而非认知。
  • 不是韭菜,而且具备割韭菜的能力。

许多知识区博主和成长区up主,要么搬运、要么洗稿,以各种碎片化信息收割绝大多数新时代文盲的注意力。ta们的废话比伪精英信口胡诌的暴论强得多;这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是,讨论“是应该听废话还是应该听暴论”无异于让人选择“是吃土还是吃屎”,毫无意义。有效的学习来自于经过时间考验的知识体系。假如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找一门基础的课程学学、找一本入门书看看”方为正道。

完全理解“天地交通”所蕴含的哲理。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天地交通”即“联系的普遍性”。信手举几个例子:过程与过程之间服从演绎法与归纳法的限定;物理物理,万物之理;文本信息以“语言”为载体,和“语言学”相联系。

见众生

0x01 何谓“众生”

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在本书的定义中,众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有人。

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本书的定义中,见众生:了解“众生”的所有组成部分,或多或少地涉猎之。

0x02 人的分类

type classify(people 张三)
{
    if (张三.自我实现 == false) return 平庸;
    else
    {
        if (张三.历史进程 == false) return 平凡;
        else return 伟大;
    }
}

1. 平庸和平凡

maslow-s-hierarchy-of-needs.jpg

在本书的定义中,平庸: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而活着。

首先,分析一下基于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self-actualization:

self-actualization: desire to become the most that one can be.

自我实现:渴望成为自己最极致的样子。

这个翻译过于笼统。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既然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指定了层次,看看低层次的需求是否被一一满足即可。不幸的是,第三层的爱和归属感以及第四层的尊严,筛掉了绝大多数人。要么不及格的家庭教育以不及格的爱早早地摧毁了第三层;要么不及格的应试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以畸形的评价体系或多或少地摧毁了第四层。

较之于Maslow远在1943年的时候所提出的陈年心理学模型,大家可能对模糊的自然语言更加亲切。

比如: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绮诗《无声告白》

再比如:

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

没有。

……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值得一提的是,我之所以引用《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而不是它的最后一句话,是因为“只要缺了徐霞客,就缺了灵魂”。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很多类似于“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金句。但是,只有徐霞客乱入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的宏大叙事,大家才纳闷:“为什么要写徐霞客呢?”因为明朝那些事儿的亲历者不只有朱元璋、严嵩、海瑞这些在庙堂之上的政治家,还有李时珍、徐霞客和千千万万的浮生百姓。现在亦是如此。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和“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已经足够呼应自我实现——平庸和平凡的界限。为了让你对号入座,我列举三条平庸者的特征:

  • 活在ta人的期待里:“ta人”指的是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观,而非具体的人。比如,通过卷赢ta人获得快感、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更加隐蔽的是,为了摆脱ta人的期待而陷入其对立面,是否也属于“活在ta人的期待里”?比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顺我者独立思考,逆我者被人洗脑”。类比概率论的相互独立,“活在ta人的期待里”是自己和ta人的期待正相关;“为了摆脱ta人的期待陷入其对立面”是自己和ta人的期待负相关;真正的摆脱是自己和ta人的期待相互独立
  • 被恶心的阈值极低: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是王阳明的粉丝,而我大放厥词,“王阳明那套理论在当今时代中用处不大。”一看到“用处不大”,你啪一下就点进来了,很快啊!这个行为属于“被恶心的阈值极低”。那么,“被恶心的阈值极高”是什么状态呢?可以参考一下韩信的胯下之辱。
  • 不具备critical thinking:继续上一条特征的例子。我补充,“王阳明那套理论在当今时代中用处不大,是因为时代不断地发展。当今时代的复杂度和明朝不可同日而语。王阳明作为封建社会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明朝或许可以自洽,但无法解决现在的主要矛盾,甚至无法解决某些小问题。”我的补充对于王阳明及其心学而言,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所谓大成若缺,任何的人事物都需要不断地进步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而critical thinking是其中的重要技能点。

记者: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乔布斯: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交往,因为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记者:聪明人没有尊严吗?

乔布斯:不,聪明人更关注自己的成长,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捍卫面子,不是想方设法证明“我没错”。

这段对话完美地涵盖了以上三个特征。当越过了平庸和平凡的界限,你的三观将迎来第一次剧变。

2. 平凡和伟大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这个行程。

——江泽民

引用一段唯物史观的内容: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有的人的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他们对社会发展贡献的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的人的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但是,历史人物不管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首先明确一点,平凡和伟大不是对应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如果读懂了唯物史观,尤其读懂了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区别,你应该可以理解:历史人物(伟大)是由历史所选中的,即“可以通过自我实现的‘尽人事’走上平凡之路,但历史进程所决定的‘知天命’是伟大之路的必要条件”。此外,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区分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假如零基础,你很难注意到这种细节的必要性。比如,慈禧是历史人物,但不是杰出人物。有人推动历史前进;有人推动历史后退。所谓的“前进”与“后退”涉及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致于“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是一种独立于价值、道德的描述。因为本书的落脚点是平凡之路,所以本小节点到为止。对本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唯物史观。

0x03 站在不吃香菜的肩膀上

线下,我读过山沟沟里的人、村里的人、乡里的人、县里的人、二线城市的人、一线城市的人;线上,我读过互联网的庸众平凡的人伟大的人真实的人虚构的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我以四个阅人里程碑还原我的部分心路历程。

  1. 吴军博士,清华大学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第8场讲座:我应该是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在大二的时候看完了这场讲座。就内容而言,我几乎已经忘光了,只记得“2%的人通过机器智能控制98%的人”。之所以它(指讲座)成为第一个阅人里程碑,是因为我第一次看到存在于现实世界、个人实力及魅力足以征服我的注意力的人。换句话说,在本科那个慕强的人生阶段里,吴军是我所见的第一个同时代精英。中学时期,我也在电视上看过所谓的天之骄子(即名校生)云集的一站到底,比如曾经让我印象深刻的刘也行,但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真人秀格调太低。同时代有余;精英范不足。至于在教科书里的人物,比如钱钟书、沈从文。精英范有余;同时代不足。一言以蔽之,第一个阅人里程碑“吴军在这场讲座中所散发出来的精英气质”是我在线上看到的第一个榜样。即使现在的网红一代不如一代,但只要上下求索而不倦,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所向往的人生。
  2. 金巍老师,大二兴城实习的言传身教:第二个阅人里程碑“金巍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我在线下看到的第二个榜样。高中时期,钱钟书的性格对我影响很大,“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彼之恃才傲物;吾之目中无人。从小到大,“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不配教我”贯穿了我的学生时代,但金巍老师例外。在大二兴城实习的时候,我们学院为我们班安排了“双”带队老师,其中之一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原院长。在大二末期,我按照大一的奖学金名额精确地计算了我所需要达到的排名。6学分之巨的兴城实习不容有失。因为这类课程的得分点是杂七杂八的报告、地质图,而不记名的平时分没有什么权重,所以我天天摸鱼。有一次,金巍老师正在讲解兴城海滨的某处地质现象;我和另外几位同学在距离两米不到的地方聊得正欢。第二个带队老师看我们不爽,把我们骂了一顿,而且记录在案!我……为了挽救兴城实习的成绩,我开始在金巍老师面前疯狂地刷脸。虽然缘起非常丑陋,但我收获了一段完美的人生体验。和金巍老师相处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位老先生确实凭真才实学(软硬实力双双拉满)行走江湖。此观察一反我对地学界“人才凋敝”的刻板印象。我之前见过一些还行的老师,但要么没有机会深入地了解、要么对方师德过硬能力不足、要么对方能力过硬师德不足。唯有金巍老师,无可挑剔。之所以它(指言传身教)成为第二个阅人里程碑,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个人实力及魅力足以征服我的注意力的人线下接触。对师者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校的档次越高,线下接触神仙老师的概率越大。在普通学校,即使某些老师的师德过硬(足以让你感念),其个人实力及魅力也难以称得上榜样。在本科末期,我经常往返于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的图书馆,其走廊陈列着许多的摄影作品。金巍老师所摄的“阿尔卑斯山的小屋”和千与千寻的海上列车一样,让我始终奔涌的心得以享受片刻的平静。
  3. 刘欣《朗读者》中国现代群星闪耀时:在评价《朗读者》这档脱口秀之前,我需要画一道护身符“对于朗读者们来说,中国现代群星这个称呼是否过誉”。相比于茨威格笔下的人类群星,朗读者们是不是过于黯淡了?此外,某些朗读者已经塌房,比如李云迪、白岩松;主持人董卿赴美产子打脸《朗读者》的部分政治正确也让它减分不少。对此,我不讨论瑕不掩瑜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谈谈我的一个正面观后感和第三个阅人里程碑“作为灯塔的朗读者们”。如果你满足于当一个平庸者,那么你的人生非常简单,随波逐流即可。但是,正如《序:致与我相似的你》所说,“从平庸走向平凡,是痛苦的。求索之人,就像一条条离岸访仙山的船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航行。”我们一抬头就能看见闪耀的人类群星吗?不一定能。在充满“光污染”的现在,我甚至可以说“一定不能”。我们偏偏看不出伟大的人赶上了历史进程,也往往无从被群星指引迷惘、无助、孤独的前路。相比于被昼夜、阴晴、人造光源所阻隔的群星,求索之人更加需要沿途的灯塔。对于绝大部分平庸者而言,即便灯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少有的。正是一些近在眼前的(伪)平凡人(绝大部分朗读者别说伟大了,连平凡都不一定够得上)可以暂时地照亮你的心之所往。对我而言,郑渊洁唤醒了我读皮皮鲁系列鲁西西系列的记忆;薛其坤在日本求学期间的境况、王坚初创阿里云的辛酸往事、胡德夫的《一幅画》是一步一停一回首的乡愁,我深深地为之感动。之所以它(指灯塔)成为第三个阅人里程碑,是因为“藉藉无名”的朗读者们让我思考平凡和伟大的关系。通过《朗读者》,我发现“原来这个世界那么多幸福的平凡者”,而且ta们让我发自心底地尊重。
  4. 《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格非、陈来和跨界对话:第四个阅人里程碑是“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旁观者”。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之前也有所谓的“下饭视频”(《朗读者》是本科的“下饭视频”之一)。2021年年中,我初入上海交通大学。遂了2020-06-25上海外滩辞旧迎新的愿,一年后的我意气风发,清理了一切平庸者的陋习(比如王者荣耀),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既然如此,“下饭视频”也必须升级。学堂在线,启动!从“见天地”的角度来看,《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是一种没有学习目标的探索。通过《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我惊觉:我似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懂ta们的观点和弦外之音,甚至批判地“评头论足”。从那时起,我不再仰视强者、俯视弱者,而是平视所有人。之所以它(指惊觉)成为了第四个阅人里程碑,是因为我开始“无偏地”读人

基于本人踩过的坑和浪费的时间,我的建议是:

  1. 见天地:参考上一篇文章。“见天地”之所以是“见众生”的前置条件,是因为没有“天地”的定义、专有名词和框架等,几乎无法描述“众生”。换言之,不见“天地”,何以见“众生”经由“天地”所写就的“众生”?
  2. 广泛地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本文的链接已经足够丰富),选择可望、可及且最为之心潮澎湃的一种人生:猫狗自由、故纸堆里寄余生、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等。只要“天地”见得足够地充分,不难发现:伟大的人在“天地”中具有非常强的存在感,比如经典著作、影响了后续的人类文明;平凡的人在“天地”的某个领域中留下了名字,但达不到前者的跨界影响力,比如业内有名有姓的小人物、几篇高质量论文成为了在教科书中未被展开的一句话;平庸的人是一个又一个数字。
  3. 展开所选择的人生:我不加论证地下一个结论:任何平凡的生活方式均存在完整的既有路径;任何伟大的生活方式均不可能通过既有路径实现。也就是说,自我奋斗是平凡的充分条件;历史行程是伟大的必要条件。基于已有的信息,你可以切换到任何平凡的生活方式。“平凡之路,行则将至”也是本书的理论依据。
  4. 持之以恒的自我奋斗,直至理想的生活方式成为稳态:第2点所提到的“可望、可及”是为所欲为的前提“为所可为”。绝大部分大一新生的人生目标“有手就行”,因为你们所受教育之烂、眼界之小、认知之低,根本无从志存高远。从个人经验来看,我的人生目标总是随着个人成长而成长。你们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因为大一新生即无限可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直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0x04 众生相

1. 读人

首先,有必要澄清一个偏见:做人须坦诚,忌城府太深。读人这个词听起来好可怕!我不喜欢和城府太深的人一起玩!亲爱的,你睁开眼睛看看,你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之中生活?

然后,有必要纠正一个误区:老练的读人者可以一眼看透其ta人。这是不可能的。读人的段位的衡量标准应该是“ta的言行举止向你透露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 有用的信息:动机先于有用无用之分。对于绝大部分的过客,我们不需要彻底地了解ta。比如你的任课老师,你只需要了解ta所教的课程(质量、分数占比等),但你不需要知道ta喜欢什么颜色。
  • ta的言行举止:在此衡量标准之下,你是主体;ta是客体。你与ta的社交关系即互相呈现言行举止的过程。你的言行举止服务于你的动机;ta的言行举止服务于ta的动机。你的言行举止是基于你的动机和ta的言行举止的反应。举一个例子。A喜欢B,于是A约B吃饭,但B拒绝了。A的动机是“和B在一起”;A的言行举止是“约B吃饭”;B的动机是“不喜欢A,于是想中止A的追求”;B的言行举止是“拒绝A”。在一段比较久的社交关系中,动机和言行举止的演变非常复杂。
  • 多少:为了不让读者将本文误解为厚黑学,我举一个“不失一般性”的例子。A和B听一节C的数学课。A从不低于140分(满分150分);B从不高于90分。A觉得C是蠢材,因为C永远只讲参考答案的解法;B觉得C是天才,因为C讲得浅显易懂。A在听了一节C的数学课之后,不听数学课了;B听了整整三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名高中数学老师。B在讲完了自己的第一节数学课之后,想起了A对C的评价“C是蠢材”,狠狠地共情了。C作为A与B相同的客体,A与B在相同的动机(听课)下从C相同的言行举止(讲课)中得到有用的信息(C是蠢材)的效率是不同的。

读人和训练神经网络类似:

  1. 归并:建立“众生”模型,使之合理化所有已知的“心”、“言”、“行”。
  2. 预测:基于“众生”模型,预测ta(任何一个在“众生”模型之中的人)的未来。
  3. 总结:在未来成为了现在之后,根据预测的误差,调整“众生”模型。

“众生”模型的有效性(归并的合理性、预测的准确性)取决于你的段位和阅历。对于段位,除了基本的逻辑(推理归纳),“众生”模型和社会科学的关系比较密切,因为社会科学从“众生”中提取正确的结论。对于阅历,一个人所处的社交圈,即“众生”模型的有效性的上限。显然,你读不懂你读不到的人。“众生”模型的收敛性(总结)取决于你的段位和“步长”。类似于本文第三节“群星和灯塔”的逻辑,如果一个人读不懂周围的人(或平庸或平凡),读懂伟大的人就是天方夜谭。《围城》是完美的情商鉴定器。如果你可以从生活中找齐《围城》的所有原型,读人的段位肯定过关了。

2. 绘浮世

所谓浮世,指的是人与人有机地结合的集体。“见众生”之难,不在读人,而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绘浮世的关键词包括但不限于:

  • 个人与集体:从读人到绘浮世,是因为你永远处在集体之中。对集体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在集体之中的最终位置:在哪里读大学;在哪个行业工作;在哪里工作。比如,你卷了三年高考,意味着你不可能被录取为哈佛大学的本科生。难道不卷高考,转而卷哈佛大学,就可能成为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吗?不能。但是,思考“高考之外的可能性”让你跳出了原先的集体(做题人)。
  •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借用一个常见的比喻“蛋糕”,集体利益相当于蛋糕;个人利益相当于个人所分得的蛋糕。基于蛋糕和分蛋糕,集体可以分为“蛋糕变大,且分配方式合理”、“蛋糕变小,且分配方式合理”、“蛋糕不变,且分配方式不合理”、“分配方式不合理,但受益人是自己”、“分配方式不合理,但受害者是自己”、“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少”……比如“润”,即移民到“蛋糕更大且分配方式更合理”的地方。
  • 沟通:在集体之中,个人与个人的社交过程。
  • 生产者与消费者:从本质上看,个人与个人的社交过程是利益互换的过程。最直观的例子,“生产者工作;消费者在拿到工资之后吃喝玩乐”。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互换构成了集体。为了浅浅地解释“利益互换是社交过程的本质”,举一个不直观的例子,“A在母亲节的时候买了一束花送给妈妈B;B在A过生日的时候发了一个红包给ta”。A在母亲节的时候是情绪的生产者,在自己生日的时候是情绪的消费者。所谓的生产或消费不仅指钱、时间,而且指情绪、爱。

所谓绘浮世,指的是通过类似上述关键词的定义,解析集体。和读人一样,本节也提供一个参考标准《大明王朝1566》如果你可以解析《大明王朝1566》每个人的利益互换,绘浮世的段位肯定过关了。

0x05 见众生の必要条件

  • 只要交往时间足够,相信自己可以读懂任何人,包括最复杂的政治家。
  • 见自己,活出自己的独一无二。
  • 假如对“众生”的某类人感兴趣,可以有机地融入ta们所在的集体。
  • 与任何人之间,存在合适的边界。
  • 不会被PUA,而且具备PUA他人的能力。
  • 完全理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蕴含的哲理。
  • 完全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蕴含的哲理。

只要交往时间足够,相信自己可以读懂任何人,包括最复杂的政治家。“见众生”之翘楚莫过于政治家。一个人的三观几乎不可能在三十岁之后继续变化,而通过漫长岁月的“言”、“行”还原一颗不变的“心”一定是足够的。“ta和你相识了半辈子,实则你不知ta,ta不知你”,都是沟通不足使然。此必要条件对应读人。

见自己,活出自己的独一无二。“见天地”形成了自己的自然属性;“见众生”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属性。它俩各成了自己的一体两面,它俩齐全了,“见自己”这门功夫才算齐全。

  • 假如对“众生”的某类人感兴趣,可以有机地融入ta们所在的集体。
  • 与任何人之间,存在合适的边界。
  • 不会被PUA,而且具备PUA他人的能力。

所谓有机地融入某个集体,反映了绘浮世的能力。只有懂某个集体,才知道自己感不感兴趣、才知道如何有机地融入其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说到底只是人以群分的结果。在某个存在稳态的集体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某个合适的边界。我们不断地在集体之中切换、不断地犯错,其中最大的成长即认知自己所想要的社会属性且习得构造该社会属性的能力。至于PUA,这是“见众生”最微不足道的作用了。

完全理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蕴含的哲理。这个必要条件对应绘浮世的完备性,核心在于“皆”。上文提到,“从本质上看,个人与个人的社交过程是利益互换的过程。”除了常见的钱、权、名,情绪、陪伴、爱等“无私”的付出也是“利”。纵使天下熙熙攘攘,也不过只是一个又一个集体的利益来往。

完全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蕴含的哲理。这个必要条件对应绘浮世的健壮性,上文的“唯利是图”看似自私,但它可以达到真正的完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桃源盛景,除了通过无限的生产力支撑虚无缥缈的道德实现,还有一种方式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经由“绝对理性”形成“均衡态”。假如所有的个人都是“唯利是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那么“利ta”将成为最精致的“利己”。

见自己

0x01 何谓“自己”

在本书的定义中,自己: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总和。

自然属性:在“天地”中的位置。

社会属性:在“众生”中的位置。

在本书的定义中,见自己:以旁观者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0x02 上帝视角

对大一新生而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加符合你们的逻辑“读不懂最烧脑的数学、最复杂的人心,难道读不懂傻了吧唧的自己么?”差异源于“见自己”的定义。从第一节可以看出,“见自己”的定义基于“见天地”和“见众生”。不知道何为“见自己”,自然而然地无法“见自己”。将“见自己”复杂化的始作俑者不是我,而是Temple of Apollo的铭文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那么复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进入上帝视角

试想,一对不识字的哑巴夫妇在深山老林里抚养了一名婴儿,和外界彻底隔绝。ta长到二十岁会不会说话?识不识字?ta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之所以比人和狗的差距更大,是因为人类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有的人活在了公元前2000年(比如上文的婴儿);有的人活在了公元2077年。清洗伪教育,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是为了让自己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文明程度。

时间淘汰了所有经不起考验的人事物,留下了一部人类文明史。在岁月史书里,有“天地”,有“众生”,唯独没有“自己”。按照“见众生”的说法,如果既自我奋斗,又赶上了历史行程,成为了伟大的人,那么你可以在历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如果以正确的打开方式自我奋斗,但错过了时代的风口,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你也可以在历史中留下点点足迹;如果度过了碌碌无为的一生,你和其ta平庸者构成了统计数字。所谓上帝视角,指的是不偏不倚的人类文明史评价一个人的方式,在“天地”中评价,在“众生”中评价。

以王小波和Wang Xiaobo为例,

1. “见天地”和自然属性

王小波: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祖籍四川渠县,出生于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当过知青,插过队,做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前往美国留学。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维基百科/王小波(访问时间:2023-02-25)

Wang Xiaobo:

On May 13, 1952, Wang Xiaobo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intellectuals in Beijing. From 1968 to 1970, he was transferred to Yunnan Farm as an "Educated Youth". In 1971, he jumped to the team in Muping District,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nd later became a private teacher. In 1972, he worked in Beijing Niujie 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 and in 1974 he worked in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Semiconductor Factory. This period of working life is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his novels such as "Love in Revolutionary Period". In 1977, he met and fell in love with Li Yinhe who was the editor of Guangming Daily. In 1980, Wang Xiaobo and Li Yinhe married. In the same year, he published his debut work "Earth Forever". Entered th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Economic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1978,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Studying major in trade economics and commodity science. In 1982, he worked as a teacher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when Wang Xiaobo began to write "The Golden Age". In 1968, he began to try to write in Yunnan Corps. This is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The Golden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for his debut work "The Endlessness". In 1984, he studied at 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nd received a master's degree. He began to write novels based on the legend of Tang Dynasty, during which he got the guidance of Mr. Xu Zhuoyun. While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ang Xiaobo traveled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used his summer vacation in 1986 to travel to 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88 and served as a lecturer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1991, he served as a lecturer in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e has been a freelance writer since 1992. His only screenplay "East Palace West Palace" won the Best Screenplay Award at the Argenti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nd was nominated for the 1997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Passed away in Beijing on April 11, 1997 (after autopsy,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cause of death was a heart attack). Since then, his works have becom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and his style has become the target of countless youths to imitate.

——Wikipedia/Wang Xiaobo (accessed: 2023-02-25)

  • 哲学:a family of intellectuals(王小波的父亲是逻辑学家)。
  • 经济学:th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Economics。
  • 法学(社会学):工人、老师、Li Yinhe。
  • 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
  • 文学:自由撰稿人、freelance writer。
  • 历史学:知青、插过队、the legend of Tang Dynasty。
  • 理学(地理学):四川渠县、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Muping District,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 工学: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Semiconductor Factory。
  • 农学:Yunnan Farm。
  • 医学:心脏病。
  • 艺术学:the Best Screenplay Award at the Argenti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the 1997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对应本小节的标题,“见天地”指的是诸如“法学”的“零级学科”;自然属性指的是每个人归于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部分。这些定义稍显抽象,换言之,每个人和“天地”有关的所有组成部分即为自然属性。因此,“见自己”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见“天地”的“自己”。

2. “见众生”和社会属性

关于王小波的评价:

  •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评点王小波说:“王小波是个很有思想的人,我对他充满哲理的散文、论文都很有兴趣。但是对于他的小说,说老实话,我没有读完,因为他的风格不大对我的胃口。”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青年评论家黄平:“(王小波)戏谑美学,一代绝唱”。
  • 高晓松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存在”。
  • 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 《南方周末》评价:"如果人们觉得王小波特立独行,那么也许是这个社会太不正常了。同样可以粗暴地说,王小波的意义不在于特立独行,而在于人性的正常。"

王小波的家庭:

  • 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母亲:宋华(原籍山东省牟平县,教育部干部)
  • 大姐:王小芹
  • 二姐:王征
  • 兄:王小平
  • 弟:王晨光
  • 妻子:李银河

同样地,“见众生”指的是诸如王蒙、《南方周末》、整个家庭的社交关系;社会属性指的是每个人归于ta人的部分。换言之,每个人和“众生”有关的所有组成部分即为社会属性。因此,“见自己”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见“众生”的“自己”。

0x03 站在不吃香菜的肩膀上

为了不对王小波妄加揣度,我以自己的细节为例。首先,简单粗暴地概括一下,见“自己” = 见“天地”的“自己”(自然属性) + 见“众生”的“自己”(社会属性)。接着,问一个问题:基于“天地”、“众生”的“见自己”和普通的见自己存在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最后,谈谈如何“见自己”。

1. 是什么

在“见天地”中:

  • 哲学:清华大学的《逻辑学概论》,没看完;耶鲁大学的《死亡》,没看完;考研政治级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经济学: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原理》,没看完。
  • 法学:考研政治级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教育学:清华大学的《心理学概论》;清华大学的《职业探索与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没看完。
  • 文学:几十本经典名著。
  • 历史学:清华大学的《大唐兴衰》
  • 理学:末流985的“四大力学”;末流985的地球物理学。
  • 工学:末流985的工科数学;末流985的部分电子类专业课;末流985的部分计算机类专业课;末流985的部分地学类专业课;末流985的地球物理学类专业课;考研级别的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顶级985的计算机类硕士专业课。
  • 农学:无。
  • 医学:无。
  • 军事学:无。
  • 管理学:无。
  • 艺术学:清华大学的《艺术的启示》,没看完。

在“见众生”中:

线下,我读过山沟沟里的人、村里的人、乡里的人、县里的人、二线城市的人、一线城市的人;线上,我读过互联网的庸众平凡的人伟大的人真实的人虚构的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2. 为什么

假如读完了王小波的所有作品、读(听、看)完关于王小波的所有文本、音频、视频,你可以还原出王小波在1973-05-13的所思所想吗?

In 1972, he worked in Beijing Niujie 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 and in 1974 he worked in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Semiconductor Factory.

——Wikipedia/Wang Xiaobo (accessed: 2023-02-25)

但是,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骗我们说(正在河边放牛):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截至2023-02-25T22:38:25+08:00,这句话在微信读书上收获了81136条划线。这句话在文艺青年的金句榜上绝对名列前茅。但事实是,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还原王小波在1973-05-13的所思所想。我们“见自己”不一样。就“见自己”的描述而言,作为没有维基词条的无名之辈,我们仍然可以还原关于自己的、海量的细节(即过去的描述)。这导致了可能性的差异。就“见自己”的结论而言,基于“天地”、“众生”的“见自己”和普通的见自己完全是两个极端,前者对后者错。这成为了平庸和平凡的界限

在介绍“信息量导致可能性的差异”和“对错导致平庸和平凡的界限”之前,需要解释描述结论所谓描述,指的是客观的陈述。比如,“A昨天晚上吃了一个梨”。吃了就是吃了;没吃就是没吃。无论现在和未来发生了什么,“A昨天晚上吃了一个梨”的正误不可能改变。所谓结论,指的是主观的观点。比如,“A喜欢吃梨”。同样地,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难道“A喜欢吃梨”可能改变吗?注意原句的条件“无论现在和未来发生了什么”。假如A吃梨,一口咬下去,下一秒看见了半条虫子,留下了吃梨的阴影。或者,A的爸爸心血来潮,承包了几千亩的梨园。不幸的是,梨市的行情变差了,导致大批大批的梨卖不出去。为了不浪费,A和A的亲朋好友家堆满了吃都吃不完的梨。在一个月“全梨宴”的洗礼下,A终于一看到梨就反胃了。所以,“A喜欢吃梨”可能改变。如果换一个更加严谨的说法呢?比如,“昨天的A喜欢吃梨”。在这个说法之下,我从“A喜欢吃梨”的主观中走出来,客观地评价“昨天的A”。描述和结论的区别在于是否和未来有关。我们通过过去的描述得到未来的结论。过去的描述是客观的,正误不可能改变;未来的结论是主观的,正误待定。

在普通的见自己中,因为正确的描述太少,所以葬送了非常多的可能性。我以自己为例:

A. 18岁的我:普通的见自己

对自己的描述:我是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父辈的指导和社交资源(关系)几乎为零;在高考结束之后的暑假,我补完了大几百集海贼王(动画);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行业。

基于此,人生的可能性如下:

  • 只有我当工程师,我的儿子才有可能当科学家,我的孙子才有可能当政治家,我的儿子的孙子才有可能当艺术家,我的孙子的孙子才有可能当哲学家。因为我爸是工人,所以我顶多当科学家,再也无法从事更加有钱有闲的职业了。
  • 我永远喜欢《海贼王》
  • 到底是保研,还是跨考?万一放弃了保研资格而且跨考失败,我的人生还有救吗?

B. 24岁的我:基于“天地”、“众生”的见自己

对自己的描述:在自我奋斗所能达到的区间中,我自底向上,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非常适合写小说;我已经看到了古典音乐伴我一生的未来,进化耳朵几乎势在必行;我的认知跨越了“文法理工农”,而且落在人类文明史的主支上。

基于此,人生的可能性如下:

  • 我可能成为自由撰稿人。
  • 现在的我很喜欢Rewrite the Stars,但以后未必。
  • 我可以拿到除了医学博士之外的博士学位。

C. 可能性

18岁的我和24岁的我对自己的描述,差异在哪?正确太少

本小节开头提到,描述和结论是不一样的。但是,18岁的我没有划分过去的描述未来的结论的意识。如果让18岁的我描述自己,上述对自己的描述就变成了:

  • 我是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父辈的指导和社交资源(关系)几乎为零。只有我当工程师,我的儿子才有可能当科学家,我的孙子才有可能当政治家,我的儿子的孙子才有可能当艺术家,我的孙子的孙子才有可能当哲学家。因为我爸是工人,所以我顶多当科学家,再也无法从事更加有钱有闲的职业了。
  • 在高考结束之后的暑假,我补完了大几百集海贼王(动画)。我永远喜欢《海贼王》!
  •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行业。到底是保研,还是跨考?万一放弃了保研资格而且跨考失败,我的人生还有救吗?

换言之,过去的描述和未来的结论混杂,以致于未来的结论成为了决定未来的前提,进而陷入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太少又从何说起呢?或者,多少算多?多少算少?举一个形象的例子,俺也一样。“见天地”、“见众生”多,对自己的描述也多。

过去的描述越对、越多,未来的可能性越对、越多。这是显然的。

大一新生即无限的可能性。

3. 怎么办

在广泛地“见天地”、“见众生”之后,“见自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见天地” + “见众生” + “见自己” = 知行 = 平凡之路。

值得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平凡之路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人生阴影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所受的伪教育不一样、“见天地”的侧重点不一样、“见众生”的顺序不一样、“见自己”的具体内容不一样。比如,由于城镇化和贫富差距,大一新生可能连农村的居住体验都没有;有的人喜欢自然科学、有的人喜欢社会科学、有的人喜欢艺术,以致于每个人的选修课不同;男女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因为男生与女生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

基于本人踩过的坑和浪费的时间,我的建议是:

  1. 学完清华大学的《职业探索与选择》
  2. 带着“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意识,广泛地尝试和积累,在磕磕绊绊的本科生涯中收获不负韶华的青春。

关于本书的任何问题,欢迎在PDF版本发布之前提交issue;关于平凡之路的任何问题均可以发送至bancroft.lau@gmail.com,超过2000+字必回复(此门槛随时可能变更,以当前版本为准)。

0x04 见自己の必要条件

  • 可以识别且治愈所有的人生阴影。
  • 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核心三观。
  • 爱自己。
  • DIY everything。

可以识别且治愈所有的人生阴影。在《上篇:伪教育/1 家庭教育》中,我将童年阴影分为负面的人生阴影悬而未决的困惑。若以上帝视角观察自己,上帝视角的自己将成为非常温柔的存在(顶级的倾听者)。以“见天地”、“见众生”的积累,阳光照进阴影之地;智识解决所有的困惑。此处的识别和治愈远远不止于“童年”。历史的先声也有此刻孤独的回响;人类文明史几乎蕴含了所有的答案。

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核心三观。两个关键词:“核心三观”和“相对稳定”。

  • 核心三观:即三观的内核。比如,我今天喜欢Rewrite the Stars,明天喜欢莫扎特,但我始终喜欢音乐。“喜欢音乐”即三观的内核,而喜欢的人事物可能改变。
  • 相对稳定:如果主动地贯彻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知行之路,终身学习是必然的。随着认知的增长、环境的优化,一个人的三观也不断地改变。但正如前面所说,人类文明史经过了时间沉淀和考验,自带稳定性。诸如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的科技革命更多的是炒作和泡沫,看似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是量变质变的结果,而且科技革命在“天地交通”中被政治、经济、文化堵截,其扩散也是连续的。因此,站在人类文明史的主支上即相对稳定。

爱自己:在本书的定义中,“爱自己”的复杂度堪比“见自己”,而且它与“见自己”相互归约(所以“爱自己”是“见自己”的充要条件)。因此,列举一些“爱自己”的必要条件:喜欢现在的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珍惜时间;不卑不亢。

DIY everything。基于“见天地”、“见众生”的“见自己”可以理性地分析关于自己的、海量的细节(即过去的描述),而在“见天地”、“见众生”的加持下,曾经不以为意的细节蕴含着难以想象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见天地”、“见众生”又可以连通每个可能性的每个环节,即DIY everything。

数学

凡人皆需数学

欢迎来到梦开始的地方。此前的章节概述了“什么是伪教育”、“贯穿本科的唯一主线:知行”。本章(数学)和下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提纲挈领地介绍“见天地”的主要矛盾:数学和哲学。为什么本文是梦开始的地方?详细答案参见“下篇:自我教育/0x07 信息素养”。在此,长话短说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平庸的人甚至伟大的人的通病。但是,可以让你过好未来几百年的数学和哲学覆盖你的一生简直绰绰有余。之所以它们是在知行皇冠上的两颗明珠,是因为相比于数学和哲学的皓月之辉,以萤火之光称呼你所听过的很多道理都已经极大地过誉了。从“听过很多道理”的层面,数学将告诉你:自然语言是错漏百出的屁话;从“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层面,哲学将告诉你:人生之宏大,远远不在于“过好这一生”这种毫无难度可言的小目标。

0x01 引例:最高年薪

1. 建模

自然语言:A是上海脚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研一的在读硕士。根据上一届学长学姐的就业数据以及个人在同侪之间的相对实力,ta确定了自己挣钱小目标:最高年薪的下限是300,000¥,上限是900,000¥,最可能是500,000¥。糟糕,A成“行走的50w”了!

数学语言:

  • 绝大多数普通人服从“work-life模型”。将work映射为挣钱。
  • 为了简化,将目标函数设置为最高年薪(单位:万元)。
  • 考虑到各种随机因素,最高年薪在某个区间内上下浮动。因此,定义二元组 ,其中, 代表最坏情况与最好情况所对应的年薪区间(区间估计); 代表最可能情况所对应的年薪点(点估计)。为了直观,将二元组 赋为具体的值。
  • 不妨假设上海脚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应届硕士的最高年薪 服从正态分布
  • 基于 原则,将 设置为 ,即
  • 之所以将 设置为 ,是因为A在同届硕士中的分位点 映射至正态分布 横坐标
  • 综上,初始的最高年薪二元组

2. 误差

自然语言:由于每届的生源质量、就业环境等因素不同,A考虑此差异对挣钱小目标的影响。ta将上一届和自身水平相似的学长作为参考对象,以二人的外部客观条件(学历的含金量、实验室的业内知名度、导师的人脉资源等)、个人主观条件(内卷程度、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就业环境差异(经济形势、行业兴衰等)作为修正挣钱小目标的依据。经此修正,ta的挣钱小目标变成了:最高年薪的下限是200,000¥,上限是800,000¥,最可能是400,000¥。嘿嘿,A又不是“行走的50w”了!

数学语言:

  • 考虑到每届的差异,有必要根据自我奋斗和历史进程修正
  • 不妨假设矩阵 代表外部客观条件(学历的含金量、实验室的业内知名度、导师的人脉资源等),向量 代表个人主观条件(内卷程度、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向量 代表offer(初始年薪、最高年薪、工作强度等)。设向量 的第 个元素 为最高年薪。
  • 已知上届同分位点的学长满足 ,A满足 。设修正因子 ,其中, 代表由经济形势、行业兴衰等因素所造成的就业环境差异。
  • 设修正三元组 ,不妨令
  • 综上,经过修正的最高年薪二元组

3. 决策

自然语言:A在软件开发工程师和程序分析研究员两个岗位之中纠结:前者的成功率更高,但待遇更低;后者反之。根据薪资分布、主观条件(对技能树的偏好、学习基础等)、客观条件(实验室资源、学习难度等),ta量化了二者的成功率和最高年薪,选择了数学期望更大的程序分析研究员。

数学语言:

  • 设个人综合实力所对应的最高年薪为 ,工作所对应的最高年薪为 ,工作的获取概率
  • 记获取概率向量 代表第 种工作的获取概率;记最高年薪向量 代表第 种工作的最高年薪。
  • 为了数学期望最大化,A所选定的工作满足 。为了简化,设offer所构成的集合 ,其中,获取概率 ;最高年薪
  • 工作 最高年薪的数学期望是 ;工作 最高年薪的数学期望是 。因此,A将工作 所对应的技能树 作为学习目标。
  • 综上,A以最高年薪的数学期望为 的工作 为目标,学习其技能树

4. 计划

自然语言:A按照程序分析研究员的招聘要求确定了第1年、第2年和第3年的学习目标;年初时,ta将该年的学习目标划分为每月的学习小目标;月初时,ta将该月的学习小目标划分为1h左右的学习任务;周日时,ta选取若干学习任务作为每周学习计划;最后,ta将每周学习计划的学习任务分配至各个工作日。

数学语言:

  • 在技能树 的学习过程中,A的实力 逐渐提高。显然, 是关于时间 的函数。
  • 定义打工人集合 ,且 为该集合的“广义众数”。
  • ,其中, 是面向工作 所需技能树的一般化学习曲线。
  • 为了便于分配学习任务并及时地获得正反馈,将总区间 依“年、月、周、日、时”划分为若干子区间。不妨设 (单位:年)。

5. 迭代

自然语言:每天早晨,A确定当天的学习任务;根据当天的学习反馈,ta总结学习任务的合理性以提升计划能力、总结学习任务的执行情况以提升执行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A的总结能力也不断提升。

数学语言:

  • 将学习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计划、执行和总结,即
  • 为了简化,暂时固定执行 和总结
  • 执行 和总结 不断地产出后验信息,该后验信息可以用于优化计划 。因此,不妨以天为单位,将 定义为第 天的计划能力。
  • ,使得 ,即: 收敛
  • 执行能力 和总结能力 亦同。

6. 下一个目标

自然语言:在两年半的练习时长之后,A海投简历。经过层层筛选,ta获得了最高年薪分别为230,000¥、260,000¥、330,000¥和420,000¥的一众offer,并选择了420,000¥的offer。ta通过这次挣钱小目标的实践更新认知体系,启动了下一个目标。

数学语言:

  • 两年半的练习时长已到,A的实力达到了 ,而且向 的所有岗位投递了简历。
  • 经过层层筛选,A收到了 个offer。
  • 对于offer所构成的集合 ,A选择了 。不妨设 ,则
  • A分析了以挣钱小目标——最高年薪为导向的初态 、实践的过程 、终态 ,将这次实践所产出的后验认知加入认知体系,启动了下一个目标。

0x02 分类讨论

我相信绝大部分小镇做题人对初等数学、数学,乃至哲学不感兴趣。那么,本文和本章的引例告诉你:“上街买菜不需要微积分,但你确实需要微积分。”

我的数学水平仅限于初等数学的“大致粗通、局部精通”和高等数学的“大致粗通、局部的局部精通”。我以自己为界:如果你的数学水平足以向下兼容我,那么你应该足以触碰最艰深的数学,因为我足以触碰最艰深的数学;如果你的数学水平不足以读懂本章,那么你的人生大概率也可以被一眼望穿了,因为本章所涉及的数学仅仅是理工科高级知识分子的常识。在上下求索的四年里,数学和哲学将是、也应该是你们最难的噩梦,但将成为、也应该成为你们披荆斩棘的利刃。

数学将广大埋头内卷的做题人分成了三类:

  • 小镇错题本:这个群体是应试数学的受害者。ta们由于各种千奇百怪的原因,或早或晚地离开了初等数学。就我所知,对于大部分师资水平一般的地区或学校而言,“数学越好的人天赋越高”这一观点甚嚣尘上,但事实并非如此。数理逻辑越强的学科,学生一旦掉队,几乎无法跟上滚滚向前的升学。教育水平较低的“小镇”,没有人为你的数学保驾护航。于是,数学使得做题人早早地两极分化:越会做题的人越喜欢做题;越不会做题的人越不喜欢做题。但是,准大一的你们完全有机会重拾数学,也完全有能力重拾数学。
  • 小镇做题家: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人往往得到了初等数学的眷顾,有了学习高等数学的机会,但你们将成为高等教育的受害者。写得和屎一样的教材以及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一部分小镇做题家以“我上街买菜还需要二重积分吗”为自己学不好高等数学或懒惰找借口,而另一部分小镇做题家抄应试初等数学的作业,轻而易举地在有手就行的考试中拿到高分,但对高等数学毫无理解。
  • 普信做题家:数学和普信有什么关系?碍于家族的积累,小镇做题家在本科期间完全是背景板,是为普通;数学的数理逻辑能力附带了自信。如果你可以彻底地理解本章,你必将普通且自信。

如果你认为你的数学水平非常低,抽空重学一遍初等数学。哪怕翘了大一所有的高等数学课,也必须重学一遍初等数学。否则,即使本书除了本章之外几乎没有数学符号,你对本书的吸收度也会特别差。

0x03 应用场景

之所以选择“最高年薪”这个引例,不仅是因为大家都关心挣钱,而且是因为它串起了若干高等数学的定义(第1节加粗的文字)和数学思想的应用。相反地,一旦你掌握了高等数学,比如理解了定义或数学思想,应用场景可谓信手拈来。

1. 网上冲浪的自我修养

遇到自以为是的键盘侠,不要和它对喷,直接甩它三个题目:

(1) 存在一台机器,按左键,75%的概率掉落100元;按右键,必掉落70元。每位玩家拥有10000次按键机会,你将如何分配按左右键的比例?

(2) 小陈每天打5h乒乓球,ta更有可能是()。

A:小学数学老师

B:热爱乒乓球的小学数学老师

(3)【三门问题】参赛者面对三扇关闭的门,其中一扇门的后面是一辆汽车,选中了可赢得该汽车;另外两扇门后面各是一只山羊。当参赛者选择了一扇门,但未开启它。此时,节目主持人开启后面是山羊的一扇门,并询问参赛者要不要换成另一扇仍然关闭的门。换另一扇门是否增加参赛者赢得汽车的机率?

最后,把喷子拉黑就行了。

2. 正态分布

norm.png

横坐标可以是任何人事物。例如:

  • 为每件事情的善良度打分,无善无恶为 分,极善为 分,极恶为 分。你每天在现实中经历的事情和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事情,善恶度的差异是不是很大呢?如果一个人通过传播负能量极强的简体中文互联网认识世界,那ta的三观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呢?
  • 为网友的言论打分,无感为 分,无比认同为 分,无比反对为 分。你刷不刷App的推荐呢?你的偏好和点赞是否影响了推荐?如果一个人主要通过App的推荐摄入信息,那ta的认知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呢?

3. 粗糙の决策模型

存在一台机器,按左键,75%的概率掉落100元;按右键,必掉落70元。每位玩家拥有10000次按键机会,你将如何分配按左右键的比例?

人生也是这样一台机器,只不过按键和数字不一样而已。如果掌握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你就不会一直在人生的岔路口处精准地作出错误的选择了。

4. 粗糙の旁观者模型

以高考填志愿为例:

  • Aのb专业 vs Bのd专业

  • Fのt专业 vs Yのo专业

  • 当局者:下面一堆笨比信誓旦旦地回答“选Aのb!选Bのd!选Fのt!选Yのo!因为我怎么怎么样、我认识的谁谁谁怎么样。”

  • 旁观者:如果先基于ta们字里行间的bias修正ta们所呈现的instance,然后将所有已修正的instance拟合成概率分布,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自己在该分布中所处的位置,会不会比“挑一个或挑一些回答作为参考”更好呢?

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 终身学习

calculus.jpeg

6. 学习曲线

log-curve.png

  • 如果理解了学习曲线往往是对数型的,你是否还会为起步晚而焦虑呢?
  • 如果理解了沿着梯度的方向增长最快,你是否还会执着于“每日一题”的日积月累呢?
  • 如果理解了多元函数,进而定义了自己的“人生函数”(某些自变量,非你莫属、非你莫有),你是否还会对曾经那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单向度的赛道心存执念呢?

凡人不会因为需要数学而伟大,但会因为不需要数学而平庸。

初等数学

既然数学那么重要,数学差的人如何重学数学呢?答案是重学初等数学

0x01 引例:多项式的次数

请问: 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多少?

这个七年级上册的数学题几乎决定了做题人的未来。当你写下答案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了;当你再次面对这个数学题的时候,命运的齿轮是否还有拨乱反正的机会呢?如果现在的你可以像七年级的尖子生一样信誓旦旦地、有理有据地写下正确的答案,那么你不需要重学初等数学。如果不能,我建议你读一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材/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age 89-Page 92”。如果经过了短暂的复习,现在的你可以像七年级的尖子生一样信誓旦旦地、有理有据地写下正确的答案,那么你也不需要重学初等数学。如果不能,我建议你仿照以下思路重学初等数学。

1. 果 → 因

  1. 这个数学题考的是“什么是多项式的次数”。翻到Page 92: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 基于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原问题退化为“什么是多项式?什么是次数?”翻到Page 91: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继续翻到Page 89: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 基于多项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原问题退化为“什么是单项式?”翻到Page 89:这些式子都是数或字母的积,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4. 基于多项式单项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多项式 拆分为单项式 与单项式 的和。
  5. 基于单项式的次数的定义,我们知道单项式 的次数是 、单项式 的次数是
  6. 综合上述步骤,代入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多项式 里,次数最高项 的次数是 ,所以多项式的次数是

有必要这么复杂吗?有必要更复杂。

  1. 这个数学题考的是“什么是多项式的次数”。翻到Page 92: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 基于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原问题退化为“什么是多项式?什么是次数?”翻到Page 91: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继续翻到Page 89: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 PS 1:一个72分(满分120分)的七年级学生能不能把“次数最高项”翻译为“次数最高的单项式”?注意哦,假如你忽略了“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你默认次数最高项的“项”指的是单项式是没有依据的。
  4. 基于多项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原问题退化为“什么是单项式?”翻到Page 89:这些式子都是数或字母的积,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 基于多项式单项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多项式 拆分为单项式 与单项式 的和。
  6. PS 2:一个72分(满分120分)的七年级学生能不能正确地拆分多项式 ?如果不注意“几个单项式的叫做多项式”,很容易拆分为单项式 和单项式 。虽然这不影响本题的答案,但影响“ 这个多项式的项的系数分别是?”的答案。
  7. 基于单项式的次数的定义,我们知道单项式 的次数是 、单项式 的次数是
  8. PS 3:一个72分(满分120分)的七年级学生可能把 当成是字母哦!可能把 指数当成 ,而不是 哦!如果我把 改成 ,又可以骗倒一大片学生。
  9. 综合上述步骤,代入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多项式 里,次数最高项 的次数是 ,所以多项式的次数是

2. 因 → 果

欸,我看书是顺着的,但做题怎么是反着的?尖子生的数学是顺着的:

  1. 和、差、积、商、字母(其实是表未知的代数)、数字(包括了有理数与无理数,而无理数包括了 )。
  2. 单项式、系数、次数。
  3. 多项式、系数、次数。
  4. 等式、不等式、方程。
  5. 集合、映射、函数。
  6. 微分、积分、偏微分。

ta们每一步都学得非常好,既不会搞错 是不是字母,也不会搞错系数和指数需不需要加隐含的 。你呢?可能考有手就行的微积分都得求爷爷告奶奶别挂科,最后还要发一条说说:“寄!不定积分忘记加C了!”

3. 多项式的次数不重要

这个问题比算不定积分更没有意义啊!不被赋予现实意义的数学题几乎都没有意义,但从实例中抽象的能力可以给任何人事物赋予意义。本小节依托于“ 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多少”,对它稍加抽象,并赋予意义

A. 抽象

此实例的抽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 形式化和因果链:详见下一节。
  • 分类讨论:从第一节第二小节“0x01 引例:多项式的次数/因 → 果”的角度来看,有些人是从小学的和差积商开始走下坡路、有些人从初中的方程开始走下坡路、有些人从高中的函数开始走下坡路、有些人从本科的微积分开始走下坡路。在此抽象之下,我完全可以将“多项式的次数”换为“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换为“如何求矩阵 的逆矩阵”。或者反过来说,在我的眼中,多项式的次数是为了体现做题人从何时何地开始分岔而举了一个从初中整式开始分岔的例子。但是,在你的眼中,我莫名其妙地问了一个初等数学的数学题。我为什么选它,不选“乘法分配律”和“求矩阵的逆”呢?因为这个引例最有可能让你意识到分岔的存在,而又不必过于冗长:乘法分配律,即使当年一知半解,以你现在的心智看小学课本肯定难不倒你;求矩阵的逆,为了分析解题过程,我得写得特别长。关于“多项式的次数”,你看到了我的冰山一角,而我需要拥有整座冰山。数学和哲学相当于学武之人的内力,飞花摘叶,皆可杀人,而工科、经济学、心理学只是各种不同的剑招、拳法和腿法。多项式的次数不重要,让你意识到自己从何时何地开始学差(岔)了并拨乱反正很重要;实例(题目)不重要,抽象(出题)很重要。
  • 建立数学模型:我可以把“果 → 因”与“因 → 果”写得非常符号化,尤其在因为、所以、对于任意的、存在都变成符号的情况下,但因为上一篇文章已经演示过了,所以本文不再演示。

等到拥有抽象的能力,你也无须再整理自己的收藏夹和笔记了。因为具体的知识点不重要,知识点映射到认知体系并丰富认知体系很重要。

B. 意义

  • 拨乱反正: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数学差的问题所在。你本科数学差,是因为你高中数学差,而不是因为天赋低;你高中数学差,是因为你初中数学差,而不是因为天赋低;你初中数学差,是因为你小学数学差,而不是因为你天赋低。当然,如果你说因为你自己笨,我无法反驳,因为数学差的人就是笨。但是,笨不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状态。所以,只要从做错了第一个“多项式的次数”的地方拨乱反正,你的命运也改写了。即,命运的齿轮转动了两次:一次是错误的源头;另一次是纠错的源头。
  • 元认知能力:一种更接地气的说法应该是“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从小到大,没有人教你“形式化、因果链、数学思想、抽象”这些以上帝视角统御数学本身的能力。如果你不会使用,那它们的现实意义也不为你所知。但是,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学数学悄无声息地得到训练。考150分不重要,考150分的能力很重要;读清华大学不重要,可以读清华大学很重要;做成事情A不重要,可以做成任何一件复杂度不低但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很重要。

0x02 数学

对于平凡之路,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形式化因果链。所谓形式化,指的是不同于自然语言的数学语言。它可以绝对准确地抽象定义;所谓因果链,指的是绝对准确地推理。只要你的数学水平足以读懂本章,“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不可能对你造成困扰,因为尘世的幸福已经唾手可得。

1. 教材语言

举个例子:

log-excerpt.png

截图来自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材/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Page 107。

  • 该截图包括的定义:正数、 、指数函数、 、定义域、 、值域、开区间、 、单调函数、实数、函数、对数函数、自变量、函数值、底数、定点、常用对数函数、无理数、自然常数 、自然对数函数。
  • 该截图包括的推理(注意黑体字):
    • 我们知道,给定正数 ,且 ,指数函数 是定义在 上、值域为 的单调函数。
    • 给定正数 ,且 ,指数函数 是定义在 上、值域为 的单调函数,所以对于每一个正数 ,都存在唯一确定的实数 ,使得
    • 函数的定义, 就是 的函数。
    • 习惯上,将自变量写成 ,函数值写成 因此,一般将对数函数写成 ,且
    • 由定义可知,对数函数具有以下基本性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 ;对数函数过定点

2. 自然语言

如果你明白上述定义为什么是定义、上述推理为什么是推理,可以跳过本小节。

给定一颗苹果,苹果的当前价格是九磅十五便士,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涨。所以,每个不同的价格必然对应不同的买入时间。不难发现:苹果的当前价格最低;只要活得足够久,苹果将变得非常非常贵。

  • 定义:苹果、价格、磅、便士、时间、活着、贵。
  • 推理(注意黑体字):
    • 所以,每个不同的价格必然对应不同的买入时间。
    • 不难发现:苹果的当前价格最低;只要活得足够久,苹果将变得非常非常贵。
    • 只要活得足够久,苹果变得非常非常贵(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单调递增有上界的函数不满足“非常非常贵”,反例: )。

3. 数学语言

翻译自本节第1小节的教材语言(有删减):

4. 数学的定义

Mathematics is an area of knowledge that includes the topics of numbers, formula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shapes and the spaces in which they are contained, and quantities and their changes. These topics are represented in modern mathematics with the major subdisciplines of number theory, algebra, geometry, and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re is no general consensus among mathematicians about a common definition for their academic discipline.

——Wikipedia/Mathematics, accessed: 2023-04-02.

数学在本文中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定义:

数学是一门在定义推理,进而得到真命题的学科。

  • 命题,有且仅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一个命题由若干定义组成。
  • 推理,根据“前因”和“后果”的样本空间是否相等,可以分为

举一个自然语言的例子:熊猫喜欢吃西瓜。

这个陈述句存在的前提:你知道什么是“熊猫”、“喜欢”、“吃”和“西瓜”。可能你觉得,俺虽然不太聪明,但连熊猫和西瓜是什么都不知道嘛?更别说吃了,俺最懂吃了!

行,这几个在你看来“不言自明”的词汇就是定义;在所有人眼里,“熊猫喜欢吃西瓜”是错的,也就是假命题。既然“熊猫喜欢吃西瓜”在所有人眼里是错的,那么在所有人眼里,“熊猫不喜欢吃西瓜”就是对的咯?这种“理所当然”的陈述句就是公理 )。

你可以简单粗暴地记住两句话:

  • 若干定义凑成了一个命题,命题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 人们将公认的一些真命题叫做公理。在公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理有据地向下推导,得到一系列正确的推论

假如将自然语言形式化,所谓的“道理”根本走不过第一回合:逻辑的基本规律。粗通数学正是为了支持足够合理的形式化、足够正确以及足够的因果链。

0x03 误区

平庸的人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ta们宁可相信自然语言的屁话,也不重新学习初等数学。

对于小镇错题本而言,数学无疑是噩梦,但“数学特别难”完全是刻板印象。也许研究生高等数学 Pro比较难,但小初高初等数学以及本科高等数学,存在可依赖的学习路径。

1. 数学的“连续性”

基于第一节,再下一个简单粗暴的定义:

数学的“连续性”:初中的定义基于小学;高中的定义基于初中;高等数学的定义基于初等数学。

先定义“加”,才能定义“减”;先定义“乘”,才能定义“除”,以及后续的“乘方”和“开方”。所以,小学学了10个定义、中学学了100个定义、高中学了200个定义,每个定义都或多或少地牵扯了先前的定义。这对应什么后果呢?小镇错题本们一旦掉队,就再也跟不上了。比如,要是不理解“方程”,你肯定也无法理解“函数”。后续,你们将看着“显然、易知、证毕”一脸懵逼。此时,不聪明的你们面临两种选择:补课摆烂

2. 做题人的教育资源

小镇做题人几乎没有任何“补课”的教育资源,只有一堆治标不治本的辅导班可供挑选。基于此,错题本们包括但不限于:

  • 京沪错题本 1:哎呀,孩子的数学落下了。找十个本科清北的小镇做题家补补课吧。哪个教学效果好雇哪个。没过一个月,孩子的数学起死回生了。
  • 京沪错题本 2:哎呀,孩子的数学落下了。找十个本科清北的小镇做题家补补课吧。哪个教学效果好雇哪个。没过一个月,孩子依然学不好。算了,自费出国镀层金。在海归之后给他十个亿的启动资金开公司;实在不行,躺在家里收租。
  • 小镇错题本 1:哎呀,孩子的数学落下了。咬咬牙找任课老师补补课吧。下一次考试比较简单,孩子多考了五分。这老师讲得真好!补课效果立竿见影!
  • 小镇错题本 2:哎呀,孩子的数学落下了。脑子不行就别读了,进电子厂。
  • 小镇错题本 3:哎呀,孩子的数学落下了。脑子不行就别读了,送外卖。
  • 小镇错题本 4:哎呀,孩子的数学落下了。脑子不行就别读了,送快递。
  • 小镇错题本 5:哎呀,孩子的数学落下了。高中还是得读完,考了二本,高数挂了。
  • 小镇错题本 6:哎呀,孩子的数学落下了。高中还是得读完,考了二本,低分飘过,但是孩子比较上进,打算通过考研改变命运。于是,ta打开百度,搜索“什么专业不考数学”。

3. 源于应试的自卑

The Pygmalion effect, or Rosenthal effect, i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high expectations lead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a given area and low expectations lead to worse. The effect is named for the Greek myth of Pygmalion, the sculptor who fell so much in love with the perfectly beautiful statue he created that the statue came to life. The psychologists Robert Rosenthal and Lenore Jacobson, in their book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borrowed something of the myth by advancing the idea that teachers' expectations of their students affect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a view that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as a result of later research findings.

Rosenthal and Jacobson held that high expectations lead to better performance and low expectations lead to worse, both effects leading to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ccording to the Pygmalion effect, the targets of the expectations internalize their positive labels, and those with positive labels succeed accordingly; a similar process work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n the case of low expectations. The idea behind the Pygmalion effect is that increasing the leader's expectation of the follower's performance will result in better follower performance. Within sociology, the effect is often cited with regard to education and social class.

——Wikipedia/Pygmalion effect, accessed: 2023-04-02.

数学差,不是先天智商的锅,是教育的锅、是贫富差距的锅。我本来打算把本小节写得很长很长,因为应试教育所刻下的思想钢印太深。你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老师、父母和社会对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到底多双标。普通人做题做不过别人,也许和智商无关。我从小到大,仅仅有过一个自闭症同学。除他之外,我前前后后所遇到的所有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但是,我小初高的同学的际遇千差万别。应试教育从始至终无情地筛选幸运儿,一路掐尖,将所谓的天才呈现在大众的眼前罢了。我把本小节写得很短很短,因为我无法清除你们的自卑,也没有其ta人可以清除你们的自卑。但是,有且只有一个人可以洗净所有的应试阴影,使你重获新生,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当你愿意战战兢兢地触碰另一种人生,基于数学的定义、推理以及万法归宗的抽象,质疑平庸、平凡和伟大之间是否存在天然的界限,失败者的思想钢印才可能松动、乃至脱落。

0x04 数学的“前半生”

1. 小学数学

math-1-up-contents-excerpt.png

  • 数学就在我身边
    • 知识点:数字。
    • 后续知识点:数学和生活;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应用题和建立数学模型;等等。
    • 数学思想:抽象与实例;等等。
  • 分类 比较
    • 知识点:分类、大于、小于、等于。
    • 后续知识点:分类讨论、集合、样本空间、样本点、等式、不等式、虚数不能比较大小。假如成功是虚数,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成功是否存在可比性?
    • 数学思想:不重不漏。这四个字看似不起眼,那么“不重不漏地对人进行分类”呢?假如定义100个标签,存在多少种不重不漏的人?你是否可以运用独有的标签集,活出自己专属的人生?
  • 认识10以内的数
    • 知识点:0-10;基数和序数的铺垫;加减法的铺垫。
    • 后续知识点:代数;解析几何。
    • 数学思想:古今数学思想(一)

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我爱你”。

  • 主语:我
  • 谓语:爱
  • 宾语:你

接着,把称呼改一下:

  • 操作数 1:我
  • 运算符:爱
  • 操作数 2:你

操作数所构成的集合叫做数域;操作符所构成的集合叫做运算代数是一门研究数域和运算的学科。

小学代数:

  • 数域:正整数、负整数、分数。
  • 运算:加减乘除。

整个小学代数,只是在数域上进行运算。

我们需要引入第2个概念:几何。

小学数学 = 小学代数 + 小学几何

类似地,小学几何:

  • 线面体
    • 线:线段、射线、直线(还没有抽象化)。
    • 面:平面、曲面、四边形、三角形、圆。
    • 体: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圆锥。
  • 位置关系:上下左右。

未来,在你刷短视频的时候,我这么给自己的小孩补课,或者教京沪的小学生,你怎么办?继续传承“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唉,学习需要天赋”的刻板印象吗?只要受到了优质的教育,每个人都是天才。

2. 初中数学

初中代数:

  • 扩充数域:无理数。
  • 扩充运算:乘方、开方。

初中几何:

  • 扩充点线面体:抛物线、双曲线、不规则图形。
  • 扩充位置关系:全等、相似、垂直、平行、相切。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种定义在理解方程之前没什么用。举例:

它包含了二年级的乘法口诀表。引入所谓的未知数,把具体的数字抽象为字母,将无数个等式合并为统一的等式。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解析几何的开端。严谨一点,解析几何的开端可能是数轴。

解析几何:通过代数表示几何,进而通过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的问题。

初中数学 = 初中代数 初中几何

我把 改成了 ,不妨思考:

  • 初中代数 = 有初中几何的初中代数 + 无初中几何的初中代数
  • 初中几何 = 有初中代数的初中几何 + 无初中代数的初中几何

若初中代数 + 初中几何,“有初中几何的初中代数”和“有初中代数的初中几何”岂不是重复了吗?因为 这个运算有缺陷。好的,欢迎来到高中数学。

3. 高中数学

高考数学第1道选择题是什么?集合或虚数。集合讲了什么?我也忘记了。但是,集合至少讲了:集合、空集、元素、属于、包含、真包含、交并补。给它们换一个马甲,估计你比较熟悉:

高中代数:

  • 扩充数域:虚数。
  • 扩充运算:交并补、求导。

高中几何:

  • 扩充点线面体:抛物线、椭圆、双曲线。
  • 扩充位置关系:以立体(三维)为基础的平行、垂直、相切。

高中解析几何:

  • 平面直角坐标系
  • 立体直角坐标系

函数: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关系。从本质来看,函数也是方程,但它是一种“会动”的方程。你想想,给定若干个函数值,是不是得到了许多的方程(和 归纳了乘法口诀表一样)?在定义函数之前,讲的是映射。映射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定义域和值域是集合;对应关系是函数的关键,也是函数最妖艳的部分。可以这么理解:集合是数域的扩充;映射是运算的扩充;函数集数域和运算于一身,成为了数域的一员。对数域的新成员“函数”而言,微积分将又是定义在其上的运算(本科的高等数学之一)。

既然数学以绝对正确性的数学之美跻身艺术之列、而且作为底层框架横贯所有科学,那么这个世界还存在数学管不到的地方吗?曾经有。

1654年,Antoine Gombaud向法国数学家Blaise Pascal提出一个分赌本问题:甲、乙赌技相同,各自下赌注50法郎,无平局。他们约定,谁先赢3局则得到全部100法郎的赌本。当甲赢了2局、乙赢了1局的时候,赌局因故中止。问:如何分配100法郎足够公平?

这个例子催生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本科的高等数学之一)。你可以将此前的数学视作确定性数学,将和概率相关的数学视作不确定性数学。此处暂不赘述。

0x05 延伸阅读

1. 和解:求而不得的焦虑

https://github.com/Anticorianderist/blog/blob/main/1-src/2-the-negation-of-negation/2-dedust/reconciliation-the-anxiety-of-failure.md

  • 大天才:
  • 小天才:
  • 做题家:
  • 错题本:

不妨将上述4个式子的4个因数看作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本科数学,碍于数学的“连续性”,不改正小学数学的 ,就无法改正初中数学的 ;不改正初中数学的 ,就无法改正高中数学的 ;不改正高中数学的 ,就无法改正本科数学的 。但是,在高考之后的三个月里,你甚至可以重新学一遍小初高的初等数学。不需要周考、不需要月考、理解而非计算、纠正复杂度低的过去而非死磕复杂度高的现在,人生也可以被改写。

2. 下一步

数学学到什么程度可以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了?可以参考知乎/包遵信的回答

人生模型

如果看完了《职业探索与选择》,你也许对“生涯彩虹图”有印象。

life-career-rainbow.jpg

这张图片的要素非常多:

  • 年龄:0-14岁是成长阶段;15-25岁是探索阶段;26-45岁是建立阶段;46-65岁是维持阶段(未标明);66-80岁是退出阶段。
  • 身份: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注意,色块的高度对应了该身份在所有身份中的比重。一个人在中年时期的身份最多,压力也最大。
  • 决定因素:环境(历史的、社会经济的);个人(心理的、生物的)。

生涯彩虹图是一个粗糙的人生模型。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没有生涯彩虹图的意识,仅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随波逐流。那么,数学在我们的生涯彩虹图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反心理的、反生物的。没有教育的加持,生涯彩虹图的个人决定因素是心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服务于趋利避害;“生物的”服务于繁衍后代。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非理性,而数学是理性的。如果A始终在人生的关键岔路口作出非理性的决策、B始终在人生的关键岔路口作出理性的决策,A和B的差异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多上进但无人告知技能点权重的做题人应该听说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个竞赛含金量一般,而且鱼龙混杂。因为普适性比较强,所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人非常多(包括校赛、省赛、美赛)。从含义来看,小到上街买菜的加减乘除、大到宇宙飞船,数学模型无处不在。本章第一篇文章的引例“最高年薪”正是高等数学的“串烧”。本文引出通过数学模型解析人生的意识并分析一些人生模型。

0x01 引例:人的分类

既然人生有模型,能不能列几个人生模型出来看看?

maximum.png

1. 贪心算法

贪心算法对应上图的第2个红点。

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比如,你听从大众的规训,以为高考特别重要,所以拼命地卷高考;你听从大众的规训,以为转计算机或师医公很重要,所以拼命地卷计算机或师医公;你听从大众的规训,以为润或考公务员很重要,所以拼命地卷润或考公务员。它的本质是“贪心”。那么,大多数人为什么“贪心”呢?因为数学太差

一般来说,因果链的长度决定了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深度。高考、计算机、师医公、润、考公务员,它们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但“知道它们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不重要”一定很重要。对于因果链短的人而言,它们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大众说它们很重要,至少某些比自己更厉害的人说它们很重要;对于因果链长的人而言,ta会从时代背景(历史)、利益分配(政治)、供求关系(经济)的视角去得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的结论。比如,A在Bilibili看了一个北欧的视频,觉得现在是润学元年,而B知道润的副作用是有机地融入当地社会不容易。即使A和B都润出去了,A发现这又是一座围城,但B已经为适应当地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贪心算法所对应的人生模型是“一座又一座围城的迁徙”。这也符合每个人生阶段都可以“贪心”且大部分人选择在战略上懒惰地“贪心”。

2.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对应上图的第1个红点。

如果意识到贪心算法的不足,ta基于延迟满足的思想,通过蛰伏、闷声发大财、后发制人等行为串起一些阶段的联系。比如,A天天做题,而B在高中的时候知道了自己未来当码农,所以把每天刷理综的时间用来学编程。A的分数比B高50分,被高中班主任劝去了南京大学地质学,但B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里靠高中所积累的码力学有余力,早早地在GPA上领先并乱杀同侪。最终,A年薪100,000¥;B年薪1,000,000¥。从本质上看,延迟满足是放弃一时得失的高级策略。

一般来说,延迟满足的收益广泛地存在。但是,上面这个例子其实是为了举例而举例。延迟满足是认知领先一个版本的体现,而这种认知差往往由视野所导致的信息差所决定。如果把A和B换成沪二代A和十八线小县城小镇做题家B,而且ta们都考入了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这个例子就更加合理了。

延迟满足所对应的人生模型是“高人指点”。这也符合阶级固化和贵人相助。

3.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对应上图的第3个红点。

贪心算法和动态规划体现了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感兴趣的人可以读一下它们的维基百科词条和这篇文章。不懂贪心算法和动态规划也没有关系。如果把它们映射到人生,区别大概是这样的:

  • 贪心算法: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卷第一或卷前 。比如,高考卷清华大学或985、本科卷保研或考研去更好的大学。
  • 动态规划:它和延迟满足是一样的。前文提到,“延迟满足是认知领先一个版本的体现”,那么动态规划相当于“先把整个函数研究一遍,再开始卷”。你可以认为,一直唆使你“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本书正是呼吁你“拒绝“贪心”,坚持动态规划”。相比于“延迟满足串起一些阶段的联系”,动态规划串起所有阶段的联系。

动态规划所对应的人生模型是“基于自我教育的终身学习”。这也符合“新生”。

4. 夕死可矣

既然已经全局最优解了,我还需要其它的分类吗?“朝闻道,夕死可矣”好比上图的函数出现了 。这是你完成了新生的后话。

0x02 目标函数

每个受伪教育荼毒的国产大一新生都需要从“知行”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目标。这些目标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如果不从知行的过程中得到目标,那么你的人生将被塞满各种奇奇怪怪的目标,比如阴阳师全图鉴、王者荣耀拿村标、原神怎么怎么滴、转入一些看似风口实则不适合你的专业、莫名其妙地参加含金量未知的竞赛、保莫名其妙的研、考莫名其妙的研、追一个自己可能追得上的异性、被一个自己可能看得上的异性追、在某座城市买房。但是,如果人生没有一条“三十而立”的主线,生活是非常残忍的。引用知乎用户弗兰克扬安排定律,“如果大学四年里,你方方面面都被学校和社会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那么你毕业后迟早也会被这个社会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注意加粗的“和社会”。在伪教育中,我提到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显性的,而社会教育是隐性的。像手游、淘宝、微博、知乎、小红书、哔哩哔哩这些App,它们的推荐算法也会把你的目标、你的人生、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明确了目标最好出自“知行”的过程之后,再谈目标函数。这种经验之谈也不少,比如知乎用户北冥乘海生这篇知乎回答和李沐的这篇知乎文章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最简单的目标函数:

其中, 代表时间、 代表和目标的距离。随着时间(自变量)的推移,你和目标的距离(应变量)不断地变化。

然后,我们定义一个更复杂的目标函数:

其中, 代表起点、 代表终点、 代表计划、 代表执行、 代表迭代。

最后,我们看看微积分除了作为读书无用论的例子,还可以干什么。

这个式子串起了 ,而且将 展开为类似Taylor series的形式、将 展开为类似Lagrange's mean value theorem的形式。

代入前面的链接,不难发现“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一批人,思维都差不多”。因为ta们都接受了最聪明的自我教育,比如数学、哲学,没有被学校、社会、推荐算法安排得明明白白。

基于上述的目标函数,我也列举一些营销号式的结论:

  1. 目标函数 :清晰地定义目标函数。竺可桢语,“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2. 时间 :一寸光阴不可轻。
  3. 起点 :仔细地思考你的原始资本和所受的约束。
  4. 终点 :往事已矣;来日可追。起点和终点构成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参考下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是你所有过去的终点,也是你所有未来的起点。
  5. 计划 :对于人生这场游戏,高超的玩家擅于构造正反馈。优秀的计划,可以将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变得非常平滑。
  6. 执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大的执行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7. 迭代 :对于每月每年每个人生阶段,人需要适当的总结。因为复盘整个过程可以让下一次更好地出发。
  8. :抓主要矛盾。因为展开人生会出现无数的细节,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有限的高阶项,省略无限的高阶无穷小。
  9. :注意人生的步长,不要越级打怪。

所谓的目标函数,在本质上对应做成一件事的能力。做成一件事需要某些核心能力,可以是李沐所提到的那些,也可以是我所列举的这些。本书下篇的大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提供基本的框架和范式。只要在这个框架和范式里思考,你的思维收敛于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一批人,而不是发散于各种奇奇怪怪的歪门邪道。此外,你仍然具有足够的自主性。

0x03 求仁得仁

度过幸福的一生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那么,本节解析一条经得起数学拷问的幸福之路。

一个人想要幸福,必须先清晰地回答:什么是幸福?

这个式子可以解释“不知幸福为何物”的人的幸福源泉:在现实(Reality)的重压下,通过降低期待(Expectation)获得幸福(Happiness)。

只要不断地降低期待,我不就幸福了嘛?貌似是这样,但这个过程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这个式子的Happiness不是幸福,而是“意外之喜”的喜。意外之喜不正是上式信达雅的满分翻译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让幸福成为一种常态,那你必须让幸福的生活满足封闭性

  • 对于数域 和运算符
  • 对于数域 和运算符

前者满足封闭性;后者不满足封闭性。所谓的数域,相当于生活状态;所谓的运算符,相当于生活状态的切换。只要生活状态是幸福的,而且生活状态的切换总是落在原来的生活状态里,那么生活满足封闭性。

可以参考幸福的以下定义:

  • 总则:求仁得仁是幸福的根本源泉。
  • 第一法则:为了保证“仁”的最大化,必须在不确定性横行的世界,让目标的数学期望最大化。
  • 第二法则:为了保证决策样本空间的可行性,必须设置接受域,使得理论最优解与实际最优解的差距在接受域的范围内。基于此,对“近似不可得”的目标快速地剪枝,使样本空间足够地合理。
  • 第三法则: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地迭代。
  • 第四法则:为了数学期望最大化,难免做一些可能失败的事情。将“求仁”本身作为“仁”的核心,并由贝叶斯先后验分析统一成败。总则可以写成“求仁得仁的过程和结果,共同构成幸福的根本源泉,且过程的权重远远大于结果”。

自然语言版本:首先,分析目标的成功率,低于 的目标,pass;其次,选择“成功率 × 收益”最大的目标;最后,接纳失败,反正已经享受了求仁得仁的过程,失败了也无妨。目标和目标之间,由迭代串联而成。

这几乎构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封闭集。

你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定义,也应该有自己的定义,但那个定义必须经得起数学的拷问。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

在此,推荐《天龙八部》。在三联版的《天龙八部》中,我觉得原书的主旨之一虽然是“求不得”苦,但天龙三男主其实分别对应了:段誉求而得(王语嫣);萧峰求而不得(阿朱);虚竹不求而得(梦姑)。当然,人生不只有情情爱爱,还有青衫磊落险峰行、无计悔多情、胡汉恩仇、茶花满路。人生确实也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还有“Noli turbare circulos meos!(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啊”。所以,不妨DIY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求仁得仁”模型。

0x04 失败乃成功之母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文的脉络是逐层递进的“目标函数 → 求仁得仁 → 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乃成功之母算是老掉牙的大道理之一了。本节给三个切入点,供你思考。

1. 过程重于结果

高中三年,高考两天。高中三年的记忆重要,还是高考分数重要?

若一个目标值得你投入不短的时间、不少的精力,那么它的过程应该是繁复且有趣的。事实上,任何基于“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目标很难不繁复、很难不有趣。“得仁与否”往往是一瞬间的感觉,而“求仁”是“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是毕业典礼的惜别、是虽敝帚但自珍的记忆。

2. 成败皆是体验

成功的体验一定比失败好吗?

“大三兴城实习在凌晨三点的时候怀疑人生的我,看着昏黄的路灯光”,这份记忆(体验)远超许多欣喜的瞬间。花样年华偏好站在聚光灯下的光鲜,但随着年纪的增长,甜酒的滋味未必好过一杯苦酒、烈酒或清酒。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3. 看山论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见《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3 三大规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目标模型

0x01 引例:时间管理

hidden-man.jpg

1. 目标 to 任务

target2tasks.jpg

我的日记本以年为单位。首先,我每年会设立一些目标,时间跨度在半年到一年之间。在设立目标之后,将每个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直接执行的任务,任务的执行时间从0.5h到1h不等。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地调整目标和任务。等到所有任务完成了,目标也就实现了。

以写知乎为例,我之前每周六晚上花3h写2000字左右。 ,笔耕不辍方可实现。

2. To Do List

to-do.png

日记的第1部分是To Do List。你可以把所有已确定deadline的任务放在这里,一来,作为备忘录;二来,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压力;三来,将已完成的任务从To Do List中移除可以带来正反馈和成就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小建议:写好模板。在To Do List新增任务的时候,在模板里添加;在完成任务之后,在模板里删除。理想的状态是“每天起床,复制模板;从To Do List中选择任务,填满整块时间;执行,在完成任务后将其从模板中删除;每天的碎片时间或每周特定的整块时间,补充To Do List

dairy-template.jpg

3. 记录

record.jpg

日记的第2部分是“计划+记录”。从To Do List中选取任务是为计划;记录实际的执行情况(<n/m>:m表示任务的计划时长为m小时;n表示任务的已执行时长为n小时)。

4. 日省吾身

introspection.jpg

日省吾身是“谋一日以谋一生”的核心所在。第一,我只跟自己卷,别人强不强可以影响我的判断,但绝对不影响我的心态。第二,进步 = 时间 × 效率,而实力和进步(自变量)的函数关系近似于对数函数,通过自律和高效成为优秀的人只是时间问题。

  • 健康管理:身体是享受生活的本钱。有命活,才有命体验。
  • 时间管理:优化效率,反思计划的执行情况。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果重新开始,如何度过今天?
  • 社交管理:优化社交。反思人事物的交互。同上。如果重新开始,如何改进社交?

当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三省吾身的主题。每天的自省一定会发现某些优化点反复出现。将该优化点设置为一个习惯。从0开始计数,做到加1,没做到归零。若每月做到了21天,基本养成了一个新的好习惯。

5. 涓滴体验

experiences.png

每天花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时间管理的意义所在。涓滴体验可以源于爱好,也可以源于意料之外的小确幸,还可以是发自内心的悲伤和喜悦。如果说其它时间是为了谋生,那么涓滴体验就是为了生活。以后重温来时路,这个部分将会成为赛博时间囊。

6. 总结

target2tasks.jpg

所谓的总结(图中未显示的第3部分),即复盘。无论目标成功或失败,分析结果可以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总结的本质在于提高“做成一件事”的能力。把任何目标都当作相同的一件事,目标 分析 总结。久而久之,你终将求仁得仁。

0x02 可行性分析

和本节关系最密切的课程是《线性代数》。正常的工科生对《线性代数》的主要需求是让向量化、矩阵化的数据可以充分地挖掘计算机的算力。平凡之路将其用于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1. 线性方程组

先通过几个线性方程组让数学和目标的可行性挂钩:

正定:方程存在唯一解

欠定:方程存在无穷多解

超定:方程无解

2. 定

从上帝视角来看,世界可能是正定的;从个人视角来看,世界必然是欠定的。换言之,你无法为任意足够小的目标建立正定的数学模型。在本小节中,你需要理解和正定、欠定、超定相对应的三个模型:决定论、概率论和混沌论。

A. 决定论

假设时空的起点是宇宙大爆炸、时间是量子化的、世界是正定的,那么现在和未来早已注定。因为没有相关的物理背景与哲学背景,所以我不过多分析,以免暴露本人粗浅的学识。对决定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和思考。注意,决定论和宿命论完全不同。决定论是具有物理背景的哲学概念;虽然宿命论似乎也沾点哲学,但它和宗教、文化的关系更大。

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完备的定律和秩序。

——爱因斯坦

本文的决定论模型:所有的人事物存在某个起点。假如拿到了该起点的所有信息,我们可以精确地推演未来的任意时刻(唯一解)。

至少迄今为止,我的每一个重大的目标、每一个重大的决策、每一个重大的错误,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过去。决定论所管辖的范围至少包括“马后炮的自洽”。你应该让所见所闻被自己的认知体系合理化。

一言以蔽之,决定论解释过去

B. 概率论

如前文所说,从上帝视角来看,世界可能是正定的;从个人视角来看,世界必然是欠定的。假如我们把 砍掉几行(漏掉了几行信息,欠定了)。此时,解的形式为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不考虑线性组合所导致的无穷多解,而是简化为“线性方程组的解可能是 ,而且是 的概率为 、是 的概率为 ,而且 。”

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经常面临类似的情境,比如“考研清华大学,成功率30%,收益100”、“考研厦门大学,成功率70%,收益70”、“考研南昌大学,成功率98%,收益10”。假如采用《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3 人生模型》的贪心算法,不考虑在考研成功之后的状态(多阶段的动态规划),可以算出各个选择的收益:“厦门大学49 > 清华大学30 > 南昌大学9.8。”厦门大学49、清华大学30、南昌大学9.8的量化思维正是数学的优势所在。

本文的概率论模型:所有的人事物存在某个起点。假如拿到了该起点的所有信息,我们可以推演未来的任意时刻(唯一解)。但是,我们必然拿不到该起点的所有信息。通过欠定信息,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若干可能选项(及其收益和概率)。

这个模型又可以负责你人生的哪些部分?其中之一是力所能及地作出最优的决策而且无悔。后者是一种相当稀缺的品质。

一言以蔽之,概率论决定现在

C. 混沌论

Chaos theor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rea of scientific study and branch of mathematics focused on underlying patterns and deterministic laws of dynamical systems that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initial conditions, and were once thought to have completely random states of disorder and irregularities.

理工科学生可能有一门必修课,大学物理实验。我当年的大学物理实验似乎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看视频。那个视频演示了什么是混沌(物理意义)。这填补了我的空白:“有了积跬步至千里的微积分(决定论)、量化不确定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再加上让人放弃治疗的混沌(混沌论),岂不是足以合理化一切吗?”如果不从物理学中了解混沌,你可以使用“蝴蝶效应”替代之。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

——Edward N. Lorenz

个人在自然、社会、历史中的能力顶破天,也就是顺应大潮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已经把人类文明养成了一个庞然巨物。经由长期的自我教育,你才勉强均匀地了解它。在未涉足的领域,不断地爆发着你无法预料的新知。混沌论告诉我们,守好分内寸土即可。

在2023-04-30的10:00左右,我在白金汉爵大酒店第12层的某个房间里,透过(近)落地窗俯瞰下面的街景,惊喜地发现了我在初到上海的时候所住的魔方9号楼。远在2021-06,我对科研有着绝对的纯粹。老板放不放实习?无所谓!科研失败以致于把号练废了?无所谓!因为没有科研基础,我踩遍了科研所有的坑。对同学“找老婆比搞科研更重要”的贯耳魔音,我不屑一顾。在半个月之后,我认识了一个女生、谈甜甜的恋爱、谈苦苦的恋爱。咚!咚!咚!四月之声。爱灰飞烟灭。在进上海交通大学之前,我要写一手好代码;2022年,聆听中华大地此起彼伏的悲鸣……疫情、小行星撞地球,这是大的混沌;又一个明星塌房了、又一个博士自杀了,这是小的混沌。如果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见自己”的必要条件),则在边界之外的世界均为混沌。

一言以蔽之,混沌论放弃未来

注意,“混沌论放弃未来”与消极没有关系,因为你只需要通过决定论和概率论决定现在,就决定了自己的绝大部分未来。混沌论所放弃的未来是未知的未来。其放弃是一种减少精神内耗(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的放弃,而不是自暴自弃。

3. 现实意义

方程存在唯一解、方程存在无穷多解、方程无解是数学意义。那么,多元一次方程组映射至平凡之路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和《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1 凡人皆需数学》类似:

矩阵 表示目标的背景情况(比如条件、约束、个人基础);向量 表示解决方案;向量 表示目标

继续结合前文《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3 人生模型》,正定对应求而得、欠定对应不求而得、超定对应求而不得。

建立数学模型往往是难的,但你不需要把每个目标析构一遍。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将在数域的扩充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数学整套形式化框架的搭建、“在难题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以比较长的因果链解决朴素、简洁、和人生意义八竿子打不着的难题”、数学思想将自然而然地成为独立思考的利器。就“正定”而言,它告诉你:“假如你清晰地认识了目标的背景情况 、清晰地给出了解决方案 ,那么结局 已经注定了。”或者反其道而用之,假如你清晰地认识了目标的背景情况 、清晰地给出了合理的目标 ,那么你所需要做的事情有且仅有“相信自己只要将合理的解决方案执行到位,成功水到渠成”。或者马后炮地说,假如你失败了,把 玩成了 ,你可以修正你的认知体系,从 重定向至

我们可以从“定”出发,看看不经自我教育洗礼的国产大一新生如何犯错:

  • 沉迷奶头乐。在一个制作国民级手游的团队里,有多少心理学博士?任何土生土长的做题人,在一考定终身、学而优则仕的持续洗脑下,不可能没有尝试过逆袭。引用一个大家更加熟悉的表达“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暂且不说别人,单单我自己便在半年前才注销了王者荣耀的账号。不妨将“踌躇满志”作为目标 的一部分,我们看不到“持续性踌躇满志”需要与一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为敌。也就是说,在沉迷奶头乐的土生土长做题人眼中, 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毫无关联。按照上文的“假如你失败了,把 玩成了 ,你可以修正你的认知体系,从 重定向至 ”, 至少多一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的PUA”;相应的 至少多一维“防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的PUA”。这未必可以解决“持续性混吃等死”这一问题,但至少提供了解决它的可能性。随着你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 ,成功也近在咫尺了。
  • 只见树叶,不见树。标准的国产大一新生可能有一个学习收藏夹(比如知乎、哔哩哔哩、小红书),里面放了很多学习资料。它们可能是清北做题家分享的应试技巧、可能是双非黑马逆袭的考研经验贴、可能是知识区博主的书单和万字解析。为什么我猜得这么熟练啊!?不妨将《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3 人生模型》最宏大的目标函数“度过幸福的一生”作为 。在服务于此目标的 中,至少有一些矩阵元素属于学习资料(即学习收藏夹所存放的内容)。暂且忽略“放进收藏夹吃灰”的行为艺术,它们足不足以纳入矩阵 呢?答案是否定的。假如 仅仅对应考上985、考研上岸、每年读10本书这种目标,将App收藏夹的学习资料作为 的元素是OK的,但对于“度过幸福的一生”,这些从全知之树飘落的信息碎片便不足够了。换言之,你的信息素养无法为自己的目标 提供一个适配的矩阵 ,使之辅以可行的解决方案 达成目标。
  • 无法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假设已经建立了某个目标的正定模型,即目标的背景情况被映射至 ,目标被映射至 ,且 存在唯一解。你会解 吗?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矩阵和向量的维度是很小的,所以你可以通过“消元法”,甚至一眼看出 。但是,当矩阵 的规模,你应该就需要诸如 的解法了;当矩阵 的规模,你应该只能通过计算机求解了。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 → 初等变换法 → 编程法”的升级,其最自然、最高效、收敛性最强的打开方式正是“学习数学”,而“度过幸福的一生”的“消元法 → 初等变换法 → 编程法”的升级,自然、高效、具有收敛性的打开方式之一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照应前文,任何平凡的生活方式均存在完整的复刻路径;任何伟大的生活方式均不可能通过路径依赖实现。平凡之路反反复复地出现。它的充分条件反反复复地出现;它的必要条件反反复复地出现;它的充要条件反反复复地出现。本文再出现一次。结合68–95–99.7 rule,我们可以将在概率论中发生概率不低于95%的事件近似地纳入决定论的范畴,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考研南昌大学,成功率98%”。只要你的 模型近似正确,该事件近似为必然事件。精通正定的决定论、欠定的概率论、超定的混沌论,在68–95–99.7 rule之下,是平凡之路的充分条件,也是伟大之路的必要条件。平庸的人不懂得控制欲望,以致于矩阵 的秩自发地猛涨。

假设矩阵 的秩是 、向量 的维度是 ,当 时,关于目标 的线性方程组是正定的。理性缺缺的人类,一旦实现了一两个小目标,秩往往涨三四个维度,所以永远无法满足膨胀的欲望。或者,平庸的人习惯于阉割目标 ,从而减秩。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超定之苦的解决之道分为开源节流

  • 开源:增加向量 的维度 (解决方案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节流:降低矩阵 的秩 (注意,只是降秩,而不是减少矩阵的行数,否则阉割了目标 )。

略大于 时,目标具有比较高的可行性。

  • “大于”即存在解。
  • “略”保证了 不会太大。

0x03 决策

本节的理论依据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核心的知识点仍然是《随机漫步的傻瓜:极简概率论》《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1 凡人皆需数学》的数学期望。

其它内容(最大似然估计、均值回归等)暂时不展开。

0x04 计划

对于给定的目标,计划包括三要素:现状、目标和策略。

1. 现状

以高考为例:

  • 见自己(主观):硬实力和软实力。
    • 硬实力:(语文)写作水平如何?记忆力怎么样?(数学)小学数学学得怎么样?初中数学学得怎么样?(英语)词汇量?听说读写?
    • 软实力:应试体系什么水平?认知能力?信息素养?情绪管理?执行力(自律)?
  • 见天地(客观):外力和阻力。
    • 外力:教辅资源?是否有做题家的兄弟姐妹?
    • 阻力:高中笨比老师的数量?寝室环境和室友?
  • 见众生(随机性):人事物。
    • :数学大小年?
    • :新冠突发?试卷被龙卷风刮跑了?临考生病了?
    • :考场的文具不好用?考试桌椅晃?空调的温度不合适?

为什么说高考(考试)相对简单呢?但凡把考研换成别的事情,带来随机性的人事物就完全不一样了。

  • :傻逼领导;空降的关系户;被Donald Trump或Joe Biden制裁。
  • :新冠突发;亲人生病。
  • :笔记本突然死机;U盘坏了;闹钟没响!

2. 目标

清晰。烂的目标:考入上交计算机系;好的目标:高考675+分。低分或高分被录取、大小年,这些不清晰的元素使得“考入上交计算机系”对应的状态非常模糊。

实际。烂的目标:备考时间1个月,考入清华计算机系;好的目标:裸考分数是多少?分数增长曲线是什么?有效备考时间是多少?目标分数是多少?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明确地知道一个目标的成功率是20%,而且愿意接受80%的失败风险,那么它仍然是很实际的目标。对成功率的估计和实际成功率越接近,目标越实际。

可变。常立志是立长志的前提。有一句老话,“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但是,没有人可以早早地在不知行的情况下树立终身行之的人生目标。好的目标必须经得起修改,也只有不断的修改,才能确定“求仁得仁”的“仁”。良性的修改:修改的幅度越来越小,直至稳定。

3. 策略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策略由现状和目标决定,存在可执行方案是常态。此外,可以放弃目标。失败而已,没什么大不了。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沉浸在焦虑等负面情绪中;不要在不理智的时候作出影响人生进程的重大抉择。

图式。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将其替换成维度或许更合适。思考问题的维度越高,备选策略越丰富。图式越复杂,认知水平越高,策略越多,且剪枝能力越强。以高考数学为例,如果只在初等数学里折腾,高考那道压轴题永远会是一道坎,但如果某些人已经提前学完了微积分呢?降维打击。

0x05 成败

1. 悖论

上文的最后一节也解构成败。本小节顺着《线性代数》“定”的视角继续解构决策的成败。

一个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每个人对正误的定义;而决策的数量则取决于每个人对决策的定义。

  • 决策: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清晰地看到眼前有很多条路。沉思良久,我选择了其中之一。
  • 正误:我选了A,但到头来却发现,我应该选B。

为什么要强调“决策”和“正误”的定义呢?极端地说,我们的人生是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你下一刻可以哭,也可以笑。你下一刻可以打开抖音,也可以打开王者荣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作决策。如果我们对决策的标准宏大一些:选哪所初中;选哪所高中;高考填志愿;大一转专业;未来出国、保研、考研、考公、就业还是创业。在前文的定义下,人的决策不多,而且判断决策的正误很难。没有岔路口,某个行为算不上决策;未经过足够的思考,某个选择也算不上决策;先有决策,后有正误,而且正误成立的前提是“你较为准确地预见了其它选择的未来”。

  • 错误的决策避无可避。初期,基于极低的认知水平和极差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差),作出所谓“错误”的决策再正常不过。
  • 决策的属性之一是“走完了这段路,才可能知道决策的正误”。比如,本科的一些课程,我只想考六十分,但怕挂科,所以稍微多浪费了一些时间复习。矛盾之处在于“在没考之前,我不可能知道考试水不水、有多水”。

2. Bayes' Theorem

本小节顺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ayes' Theorem的视角继续解构决策的成败。

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信息。失败可以用于修正错误的认知。

  • 在拥有结果(成败)这一信息B之前,
  • 在拥有结果(成败)这一信息B之后,

在形式化的层面上,结果的本质是一样的,即通过实践所产生的先验信息。参考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神经网络才不会因为误差的大小黯然神伤。它只会无情地执行最优化过程。

0x06 迭代

这涉及工科生不一定学的《数值计算》。它融合了《微积分》的敛散性、《线性代数》的“数据结构”(向量和矩阵)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统计规律性。因此,本节不展开《数值计算》的术语。以第一节的时间管理为例:

anticorianderist-evernote-excerpt.png

从这张图,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 2019:又是一年新气象,心血来潮,写写日记吧!写了10天,烂尾了。
  • 2020:多了笔记本《目标 to 任务》。
  • 2021:只写了60篇日记,《目标 to 任务》没了。
  • 2022:每天都写了日记,多了笔记本《Bucket List》。
  • 2019-01-01:上午报废;下午低效地学了3h;晚上学了2.5h(效率一般)。

所谓的时间管理大师,不是一开始就是时间管理大师,而是:

  • 毫无计划可言,粗略地记录当天干嘛了。
  • 因为考试周,所以学了半天(否则可能一点也没学),但学习模式问题很大,有点拖延症加形式主义。
  • 这甚至不是最初的版本,我2021年将所有日记的格式整改了一遍。早期日记的字体、章节、缩进、以及为了不断更的灌水等等,比上述版本更烂。

如果你想通过日记驱动自我管理,不妨从“记录”开始。单单记录,你就可以感受到自己荒废了多少光阴。

2019-01-01:第1篇日记

anticorianderist-dairy-2019-01-01-excerpt.png

2019-03-04:第1篇考研日记

anticorianderist-dairy-2019-03-04-excerpt.png

2019-05-01:奇怪的插曲

anticorianderist-dairy-2019-05-01-excerpt.png

2019-06-20:出现了,计划!

anticorianderist-dairy-2019-06-20.png

再看看考研二战期间的顶级生产力:

anticorianderist-dairy-2020-10-07.png

anticorianderist-dairy-2020-10-24.png

anticorianderist-dairy-2020-12-24.png

最后才是第一节的形态。

迭代的前提是“敛散性”。其核心要素是迭代法及其迭代步长。

0x07 求仁得仁

本文泛化了《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1 凡人皆需数学》的第1节“引例:最高年薪”并详细地展开了《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3 人生模型》的第3节“求仁得仁”。基于“目标 to 任务”的时间管理,我在“每个目标的各个周期”和“目标与目标的衔接”中使用了一些的数学定义和数学思想。“目标模型”从本质上是“做成一件事情”的抽象。

  1. 可行性分析:事情能不能做成?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是否充分?
  2. 决策:可以做成的事情很多,做哪些呢?
  3. 计划:将大事拆解成小事,每天只需要搬砖就行了。
  4. 成败:人不应该总是做胜券在握的事情,因为那样放弃了走出舒适区所遇到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如何接纳失败,并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养料?
  5. 迭代:如果以每个目标为一次完整的训练周期,如何将实践目标所得到的成长作用于下一个目标?

在以上“做成一件事情”的核心步骤中注入数学的力量,整个目标模型的归宿是“求仁得仁”。

数学与数学之外

0x01 真

1. 数理逻辑

本文关于数学的重点是推理归纳。虽然推理与归纳本身更加靠近逻辑学(哲学的分支之一)的范畴,但它们也是数理逻辑的应有之义。在本章的其它文章中,我提到了形式化因果链推理,本文在推理的基础上继续延伸。

  • 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is the mental process of drawing deductive inferences. An inference is deductively valid if its conclusion follows logically from its premises.
  • 归纳Inductive reasoning is a method of reasoning in which a general principle is derived from a body of observations. It consists of making broad generalizations based on specific observations. Inductive reasoning is distinct from deductive reasoning, where the conclusion of a deductive argument is certain given the premises are correct; in contrast, the truth of the conclusion of an inductive argument is probable, based upon the evidence given.

如果善用推理与归纳,你足以析构一切。你可以构建自己的形式化系统(解耦合以及抽象)、推理系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归纳系统(归因和迭代)。

在Wikipedia的定义中,推理:

  • 逻辑: premises为真,conclusion为真。
  • 逆否逻辑:conclusion为假, premise(s)为假。

在Wikipedia的定义中,归纳:

你每天可以看到多少未经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当然,你也可以进一步审视自己是不是只有未经推理所得到的结论。

2. 科学

数学(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等)基于定义和推理;其它学科基于假设和归纳。当你拥有了数学这个绝对正确的工具,作为干电池而言,你的容量上限比别人高得多。换言之:数学的绝对正确性,决定了小镇干电池的最大容量;怎么充电、充电时长,决定了小镇干电池的实际容量

举一个例子:

  • 数学:对于实数a,实数b,求c = a + b
  • 计算机:具体的数以二进制的形式存放,对于小数、小整数、大整数、分数、甚至无理数,怎么表示ab呢?怎么实现它们的加法呢?

你的数学水平越高,可以实现的加法越多。

工科生往往需要一部分数学知识,而非精通数学。哪怕培养方案所要求的高等数学也不是都用得上。所以,你不需要做到“对着不定积分或微分中值定理雕花”,但你需要做到“如果数学制约你的科研进度或工程实践了,你得知道补什么、怎么补”。

那数学不好的人怎么成为大牛呢?比如钱钟书。在此,我定义“近似正确性”。

近似正确性:当“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套方法论发展得足够久的时候,结论的正确性已经非常足够了。此过程相当于数值计算的数值解(和解析解相对)。

举一个例子:

  • 初中物理:光沿直线传播。
  • 高中物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光学(物理学的本科专业课):我看过一点蒋硕的《光学》,完全看不懂。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只需要初中物理的反射和折射(基于“光沿直线传播”)就足够了。

回到钱钟书,顶级的文史哲大牛看了一辈子书,而且看的是历代精英所写的书。这种阅读体量即使不包括数学,也不可能不涉及逻辑学。换言之,文史哲大牛具备满级的信息素养和归纳能力,外加不弱的推理能力(数理逻辑)。

0x02 美

1. 引例:《双梦记》

一个比较粗糙的等式:人类文明 = 科学 + 艺术。中国人非常讲究实用性,而所谓的真理可以给人充实感、安全感。这种功利主义的特质有点轻视或忽视了艺术之美。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小故事:

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尔——伊萨基叙说了下面的故事:

“据可靠人士说(不过唯有真主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慈悲为怀、明察秋毫的),开罗有个家资巨万的人,他仗义疏财,散尽家产,只剩下祖传的房屋,不得不干活糊口。他工作非常辛苦,一晚累得在他园子里的无花果树下睡着了,他梦见一个衣服湿透的人从嘴里掏出一枚金币,对他说:‘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伊斯法罕,去找吧。’他第二天清晨醒来后便踏上漫长的旅程,经受了沙漠、海洋、海盗、偶像崇拜者、河流、猛兽和人的磨难艰险。他终于到达伊斯法罕,刚进城天色已晚,便在一座清真寺的天井里躺着过夜。清真寺旁边有一家民宅,由于可能的神的安排,一伙强盗借道清真寺,闯进民宅,睡梦中的人被强盗的喧闹吵醒,高声呼救。邻舍也呼喊起来,该区巡夜士兵的队长赶来,强盗们便翻过屋顶逃跑。队长吩咐搜查寺院,发现了从开罗来的人,士兵们用竹杖把他打得死去活来。两天后,他在监狱里苏醒。队长把他提去审问:‘你是谁,从哪里来?’那人回道:‘我来自有名的城市开罗,我名叫穆罕默德——艾尔——马格莱比。’队长追问:‘你来波斯干什么?’那人如实说:‘有个人托梦给我,叫我来伊斯法罕,说我的好运在这里。如今我到了伊斯法罕,发现答应我的好运却是你劈头盖脸给我的一顿好打。’

队长听了这番话,笑得大牙都露了出来,最后说:‘鲁莽轻信的人啊,我三次梦见开罗城的一所房子,房子后面有个日晷,日晷后面有棵无花果树,无花果树后面有个喷泉,喷泉底下埋着宝藏。我根本不信那个乱梦。而你这个骡子与魔鬼生的傻瓜啊,居然相信一个梦,跑了这么多城市。别让我在伊斯法罕再见到你了。拿几枚钱币走吧。’

那人拿了钱,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在自家园子的喷泉底下(也就是队长梦见的地点)挖出了宝藏。神用这种方式保佑了他,给了他好报和祝福。在冥冥中主宰一切的神是慷慨的。”

(据《一千零一夜》,第三百五十一夜的故事)

——博尔赫斯《双梦记》

“一顿好打”构成了宝藏的必要条件,而我认为,艺术之美对人生的意义也是如此。为了艺术之美,你浪费了时间,被同侪狠狠地甩在身后,但艺术是人生的无用之用,构成了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

2. 艺术

在王安忆和余华的讲座“现实与传奇”中,ta们谈到了ChatGPT。余华问国产的人工智障两个问题:“文学是个什么东西?文学有什么意义?”人工智障回答“搜素出现故障”。在听完那场讲座之后,我问ChatGPT:“文学是什么?”ta给了一个维基百科式的回答:“Literature is any collection of written work, but it is also used more narrowly for writings specifically considered to be an art form, especially prose, fiction, drama, poetry, and including both print and digital writing.”

我认为,ta的回答是相当准确的。不过,我也理解余华想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复。后来,我一直思考我自己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次,我从杭州返回上海。邻座是一个非常御的小姐姐。在进入车厢之前,我往周遭扫了一眼。她非常高挑,是人群的焦点之一。在进入车厢之后,她向我旁边的座位走过来。她居然刚好坐我旁边。

那时候应该是2023年的四月或五月。我已经基本确定了人生的下一站(某个公司)。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已经可以告一段落。2023-06和小姐姐约会开始成为人生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去杭州的时候,我邻座也是一个小姐姐,爱笑。虽然我觉得Before Sunrise (1995)很傻逼(男主除了帅,只会傻笑,尬死我了),但我的生殖冲动和心动已经无限趋同了。作为为数不多的绅士,我并没有因为她明媚的笑去搭讪,因为我觉得见色起意加微信非常不礼貌。毕竟攀谈在当今男女对立的环境下也等价于“为了加微信而铺垫”。

在回上海的时候,还是一样的生殖冲动,但这个搭讪可以非常自然“小姐姐,你去哪里呀?如果去闵行,不如一起拼车怎么样?车费我先付吧。好,等会加微信转钱给你(帅哥有这个机会;丑男应该直接收付款了)。她背着一个香奈儿的包,修长的指甲哒哒地敲着iPhone的屏幕,但香水的刺激性有些太强了,让我想起了在东北所熟悉的气味。我头朝里,倚着窗,打开了王安忆的《长恨歌》。好巧不巧,王安忆正附身王琦瑶谈时尚,长篇大论地对比old Shanghai和new Shanghai的时尚。我想,这位小姐姐便是王琦瑶眼中的new Shanghai。

“可以还原人生的所有记忆”,这就是文学。

其它的艺术形式也类似,电影、音乐、戏剧、3A大作。当你愿意被百无一用的艺术“浪费”的时候,艺术将成为人生独特的组成部分。

0x03 爱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 Bertrand Russell

除了功利主义,中国人最缺的是爱。爱不单单指爱情。如罗素所言(虽然他可能指的是爱情),爱简单、强烈,足以支配人生。但是,也正如我在《上篇:伪教育/1 家庭教育》所说,绝大部分国产大一新生是从畸形的爱和残缺的爱开始的。这是一个难以言明的概念。爱即“无条件的付出”,听起来非常假大空且不切实际。那么,我继续从假大空说起。

一个比较粗糙的等式:不断发展的人类文明 = 科学 + 艺术 + 爱。既然科学和艺术在那里,它们何必前进呢?有些人、事、物只能由所谓的“为爱发电”解释。它们可能根植于天然的好奇心基因,也许是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传承。总之,爱在数学的辖区之外。

哲学

TODO:柏拉图著名的地洞之喻。

长年居住在地洞里的人平时所看到的,只是展现在他们眼前墙壁上的一些阴影,而这些阴影是由远在他们身后边的火光照在火光和他们之间的许多人和物造成的。一旦他们能从地下的洞穴上升到地面、看到阳光底下的人和物,他们才有望了解实际上他们和世界上的真情实事是完全隔开的。地洞当然只是一个比喻,然而它却可以让人明白:世界上的人、事、物,说来也好比是天上的“相”的一个映像。能够了解这一层的人,才可望能正确地处理世界上的人、事、物。

柏拉图

《理想国》

TODO:第1节——引例,第1卷,论公道。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什么是纯粹理性?

基于量化分析的纯粹理性。

黑格尔

马克思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写一点所谓的阅读须知。

第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国产的大一新生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修的思政课之一。和它同系列的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修法基”、“形势与政策”,甚至“军事理论”等。现在大家对这些“红”课的刻板印象很深。大一新生可能极左、可能极右,甚至认为思政课是洗脑课。当然,绝大多数大一新生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所以,我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立足点是“它为什么不红”。至少就考研政治的考察范围(思政课的内容也八九不离十)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开始准备考研政治的时候,我以为“背政治”是我负能量的巅峰,因为我对考研政治的刻板印象不弱于任何一个国产大学生。但是,所谓的“洗脑”是无脑的人云亦云。马克思主义基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如果不去“见天地”,你甚至连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都不知道。本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篇主要是发展自德国古典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不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篇几乎不谈政治,至少比后面的人际关系篇谈得要少。

第二,我的哲学水平。为什么不写其它哲学,只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我只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分为很多流派,比如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还有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早可以追溯到老子、庄子、亚里士多德,近一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还可以给哲学附加非常多前缀,比如科技哲学、政治哲学。和数学篇类似,我只讲我所学过的哲学,但仍然和数学篇类似,我可以用三脚猫的哲学水平,呈现哲学足够强的解析力。在本书的框架成型之前,我学过的教材和课程只有:学堂在线的陈为蓬的逻辑学概论,听完了大部分;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好像只听了三四节课;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徐涛的考研政治强化课;在本书的框架成型之后,我读完了一本《哲学的慰藉》。真正启蒙我以哲学的视角认识世界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开始准备考研政治之后,“牛逼啊!原来马克思主义是这样的!”等到你足够强,可以读懂我,你会发现包括但不限于我这样的准知识分子,乌托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简直已经成为了一种公知型高级知识分子(高晓松那些废物不算)的执念。和数学篇类似,马克思主义哲学篇既是“见天地”的有力武器,又是“见天地”的检验标准。如果可以读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篇,你将有能力触碰最艰深的哲学,因为我足以触碰最艰深的哲学;如果读懂了数学篇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篇,你应该已经不需要这本书了。但是,如果连数学篇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篇都读不懂,即使顺利毕业的你其实没有什么资格自称“学士”,充其量是一个拿了本科学位证的高中生而已。别“带专带专”地假装自嘲实则找人家大专生的优越感了,你远远不如别人。在经济下行且失业率飙升的环境下,相信你可以理解我的这句话。

第三,如何食用哲学?既然我的哲学水平是三脚猫,而且哲学按照流派分类,那么你能不能食用其它哲学呢?比如老子、庄子、王阳明。当然可以。又比如,你就读于某所不上不下的野鸡学校,热衷于你某个另类的思政老师或网红思政老师(比如陈果)所教授的“哲学”。当然也可以。如果你因为或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你可以跳过本篇,否则我就给你说道说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子集。因此,你需要有一本系统地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我比较建议你冲学长学姐要一份考研政治参考教材,或者直接B站找徐涛的课程看,只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虽然从一些哲学的科普读物或经典教材,甚至某位你所感兴趣的哲学家开始更好,但我没有尝试过,所以不作推荐。你也可以将此视作另一层用意:既然我基于最烂的学习素材写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篇,那么只要投入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精力,你是不是一定可以达到更高的哲学水平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脉络、逻辑脉络、定义,我肯定无法事无巨细地写一遍。本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篇的特色在于,我会结合现实生活阐释徐涛常用的一个描述“大智慧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哲学 = 世界观 + 方法论”入手。

注:我所使用的术语、定义等均出自肖秀荣的精讲精练(2023版)。

0x01 哲学基本问题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此,有一个重要的哲学基本问题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我们抛开哲学,从数学的角度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如何定义物质?如何定义意识?如何定义世界的本原?为什么必须在物质和意识中二选一?比如,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都不是世界的本原。

说白了,哲学是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你可以提出一套完全自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现有的哲学都更加完备、更加自洽,那么你将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我们首先预设:哲学家是同时代最具有智慧的一群人,而且ta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迭代,发展出了足够庞杂的哲学体系。因此,我们不得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如果你愿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就必须先假设它的某些命题是公理,进而和其它的哲学流派辩论,比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我们来到了本文的标题“唯物论”。

还有一个重要的哲学基本问题:世界是否可知?

在数学中,我们强调了形式化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形式化的框架,就没有推理所形成的因果链。虽然哲学有一部分形式化的东西(符号学或逻辑学的“与或非”、命题等),但我们所读(看)到的哲学至少99.9999%都是自然语言所写成的哲学。对这些不够精确的定义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哲学功底。例如,“世界是否可知”的“可知”是什么意思?我发现“苹果A是甜的”。怎么发现?吃一口就知道了。苹果A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子集),所以至少“苹果A是不是甜的”是可知的。但是,我们如何判断“苹果B是不是甜的”、“所有苹果都是甜的吗”、“世界是‘甜’的吗”。

基于此,“世界是否可知”区分了可知论不可知论

  •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在形式化和推理的层面,数学和哲学可以被挖得非常深,因为它们总是冒出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命题。在哲学中,某些描述可以被压缩得异常精简。我们用纯哲学的语言压缩一下本节试试:

  •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世界是否可知?
    • 可知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 不可知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阿巴阿巴阿巴?为什么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一性、第二性、同一性是啥?这个第一性和Elon Reeve Musk带火的第一性原理有什么关系?而且,我的学习素材不是这样写的啊!

比如,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原文: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存在思维具有同一性。
  •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存在思维的同一性。

我们顺带谈一下教育基本问题:这些人抄书都不肯好好抄。

我们可以从原句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它们根本不区分同义词用来用去所造成的理解问题。这不仅是文科的问题,而且在理工科中也非常严重,比如各种符号体系非常混乱。在我所压缩的部分中:物质、存在一律写作物质;意识、精神、思维一律写作意识。

好的教材浅显易懂,你们可以从知乎搜到不少吐槽国内教材的、推荐国外教材的回答。有能力必须读(看)经典的原版教材或课程;不行也要选有口碑的译本。提一个醒呼应前文:不要迷你们特立独行的某个笨比老师。它们真的懂哲学和社会科学吗?本科期间,我是试验班的,所以没有那种常规的思政课(只上过思修法基)。3个学期的政治理论与思想教育专题,每学期8节课,可能开学前两节课自愿分享假期心得、3节课让我们组队做PPT讲“东北亚五国国际关系思想与理论流派”之类的、中期参观某某纪念馆、请各种暴论型老师轮流讲一节课。某些老师的受众和某些水平极差的网红老师一样多。因为“罢黜百家,独尊马术”,没有学术的民主和思想的自由,张维为这种人遍地都是。在哲学这些领域中,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好哲学重中之重的前提条件。

回到正题,我不太准确地概括一下本节:

  • 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 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世界是否可知?
    • 可知论:世界可以被完完全全地认识。
    • 不可知论:世界不可以被完完全全地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是“唯物主义 + 可知论”。

0x02 唯物主义

【社哲讲堂31】"实事求是"可解决90%的烦恼

一门哲学得以延续、得以发展、得以让你在21世纪的时候学习,靠的是它的理论体系让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足够的合理性。例如,亚里士多德。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应该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错漏百出。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样的呢?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合理性?

  • 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我们仿写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物质生意识,物质生万物”。在老子来看,“道”是世界的本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至于老子怎么得到“三”,为什么不是“四”,我们只能将它理解为一拍脑袋了,即经不起深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定义了物质和意识。基于此,才有后面的两个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认识论、乃至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越根本的定义,越需要长期的、深入的理解。比如老子的“道”,言有尽而意无穷。《道德经》多少字?无论哪个版本,没有超过6,000字,但国学大师们、知识分子们、东方的哲学家们在6,000字不到的《道德经》上雕了多少花?类似地,我有必要强调:至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某些定义,比如物质、意识、实践、主观能动性,需要常读常新,直至形成一个足够稳定的理解,否则基于此世界观的方法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至此,我们可以顺便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些人怪罪执行力;有些人怪罪意志力;有些人怪罪命运。我问“我们”一句:你世界观的底座在哪里?我继续问那些好为人师的人(包括我):你世界观的底座在哪里?我会说:我世界观的底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于其ta人,大概率是回答不出来的。

我们姑且认为肖秀荣精讲精练以及“罢黜百家,独尊马术”的其它学习素材没有篡改历史: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
  •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客观实在。

又开始抽象起来了。

大家应该知道所谓的金木水火土,即五行。那时候的物质充满了太多封建迷信的元素。但是,后来发展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所以有了原子、中子、夸克等微观粒子。因此,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发展之一是“对物质的理解从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可见)到原子(宏观不可见,微观可见)”。那么,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优越性是什么呢?随便列举两条:

  • 包含了更多的物质。无论怎么列举金木水火土、苹果A、苹果B、山川湖海、风雨雷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都不可能列举出空气,也无法将风解释为流动的空气,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张元素周期表(原子)就可以把万物列举一遍了。
  • 更加统一: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关于物质的客观规律是《本草纲目》(某种草药治什么病);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关于物质的客观规律是分子(某种生化物质决定什么细胞的什么状态)。本草纲目是经验之谈,越写越厚,全是各种奇奇怪怪的特例,但现代医学由生物学、化学自底向上生发。

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就更抽象了。两个问题:

  • 电磁场是不是物质?
  • 历史是不是物质?

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看来,电磁场当然不是物质,因为它不是原子。既然它不是物质,那么是意识吗?假如我是那个时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我说:“你看!你们唯物主义根本无法解释电磁场的存在,但我们唯心主义可以!电磁场是上帝所创造的,正如一切物质都是上帝所创造的。”这样唯心主义就压倒了唯物主义。

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看来,历史当然不是物质,因为它不是原子。既然它不是物质,那么是意识吗?假如我是那个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我说:“历史是一种宏观的意识,是历史所包含的人类的意识的有机结合。”如果这样的话,历史是分立的瞬间。我们无法以“历史是分立的瞬间”这种世界观去剖析历史,进而提出相应的方法论(唯物史观)。

但是,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看来,电磁场和历史都是物质。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和意识的定义:

  • 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电磁场和历史满足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优越性之二包括:

  • 从静态到动态:批评形而上学主打“不思进取”。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特征。其中永恒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无敌的存在。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电磁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点,“电磁场可以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产生”。时空、运动、动和静是和物质相关的重要定义及分析对象。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升级又囊括了更大的世界。
  • 唯物史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的辩论上根本打不过同时期的唯心主义,但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可以。

本文不厌其烦地、隆重地对物质和意识展开了讨论。此理论体系将在本章的后3篇文章中释放出极高的解析力和实用性。

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2 两个特征

唯物辩证法(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0x01 普遍联系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

失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国王;

丢了一个国王,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1. 联系

在《下篇:自我教育/1 知行/1 见天地》中,我写到“见天地”的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完全理解‘天地交通’所蕴含的哲理”。

联系是指事物(物质)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定义上,这非常容易理解。至于联系的几个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则读起来毫无压力、背起来莫名其妙,用起来无处下手。其中最值得强调的是普遍性

  1.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三句话在逻辑上是递进的:单个事物本身的联系;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个世界。哲学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懂的人可以看到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懂的人没有一张包罗万象的网,永远循环着“学习;遗忘;学习;遗忘;学习;遗忘”的过程。

本文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底层,还在铺垫,没有衍生出多少可用的方法论。每节现提出一个思考的范例。接下来,我用“蛛网论”串联起本节的逻辑。

2. 蛛网论

假设每个人都是一只蜘蛛,需要织一张自己赖以为生的网来抓住小昆虫。

  • 一只普通的蜘蛛:晴天织网,网住了一只小昆虫,一个礼拜不挨饿。但是,一场风雨过境,先前的蛛网破了,重新织。
  • 一只非凡的蜘蛛:观察天气,得出阴晴雨雪的规律(气象学);测试蛛丝在不同食物下的强度,比如吃蛋白质高的昆虫可以吐出韧性更强的蛛丝(营养学);调整吐丝的浓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动态地调整蛛丝的质量(力学);观察昆虫的行动轨迹,得到蛛网在各个位置上所取得的收益表(动物科学)。有了以上知识,这只蜘蛛储存好最高质量的食物,卡着连续一周的大晴天,在收益最高的位置上吐出了一张强度巨高的蛛网。
  1. 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蜘蛛吃的食物和蛛丝是相互联系的。
  2.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蜘蛛和天气、其ta昆虫、力是相互联系的。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蛛网论本身。
  4. 哲学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懂的人可以看到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懂的人没有一张包罗万象的网,永远循环着“学习;遗忘;学习;遗忘;学习;遗忘”的过程:普通的蜘蛛和非凡的蜘蛛。

回想一下你的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国产大一新生,毫无疑问,你吃过了很多苦,但这些苦是否和现在的你仍然存在某种联系?你可以把你自己作为事物,思考自己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比如性格、学识、外貌)、你与其它事物(包括人)之间的联系、你在整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你的蛛网是什么样的且可以作出何种改进。串起这些思考即“见自己”的过程。这和知行篇是不是非常相像?“见天地”正是收集那些网结(气象学、营养学、力学、动物科学)的过程。

0x02 永恒发展

1. 发展

变化泛指事物发生的一切改变,发展则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联系是一种静态的观点;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观点。对于事物本身,在静态上有三种层次的联系,在动态上有永恒的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展的定义中,发展基于变化。前半句写事物的一切改变是变化;后半句写事物的的变化是发展,即“发展 变化”。在定义的层面上,切记数学的形式化和逻辑链。和数学一样,如果对定义没有咬文嚼字的意识,从某个地方没理解对开始,哲学就读不懂了。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动态规划

串联起本节的是“拒绝贪心算法,坚持动态规划”。

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动态规划与贪心算法的区别

假如把人生阶段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 贪心算法:小学卷第一,升入某所初中;初中卷第一,升入某所高中;高中卷第一,升入某所大学;研究生卷第一,升入某所研究生院。核心思路是战胜尽可能多的同龄人
  • 动态规划:因为看了喜之郎果冻的广告,所以我立志当宇航员,我的奋斗之路是“小学A → 初中H → 高中M → 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因为小学早恋了,所以为了爱情,我以ta的奋斗之路为参照,我的奋斗之路变成了“初中K → 高中L → 大学,南京大学 → 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因为初中失恋了,所以我为了远离和ta有关的一切,我的奋斗之路变成了“高中N → 大学,中山大学 → 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因为高中刷知乎,发现学医是一条不归路,所以我的奋斗之路变成了“大学,厦门大学 → 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因为我在大学的时候狠狠地思考了人生,所以我的奋斗之路变成了“研究生院,新加坡国立大学”。

你把自己当成一个永恒发展的事物,新的子事物在你身上产生、旧的子事物在你身上灭亡。

为什么拒绝贪心算法?因为这个世界所有的实例告诉你,贪心算法是一条不归路。它是一种忽视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变化。

  • 普遍联系:毫无疑问,人生阶段之间是串起来的。“不关心未来,只卷当前阶段的第一”不考虑最基本的“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比如你的人生阶段)是相互联系的”。
  • 永恒发展:动态规划因为人生阶段的发展做出了诸多改变。这防止了一条路走到黑。比如,你读了土木工程,贪心算法肯定让你卷清华大学然后去支援非洲,但动态规划可能叫你走回头路退学纠错。

从本质上来看,动态规划以更高的复杂度统揽全局,有更大的解空间,自然也有更高的上限。其思路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则是动态的发展。

补充阅读:Mindset/Fixed and growth mindsets

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3 三大规律

哲学之强,强在世界观的大一统,进而衍生出强大的方法论。前两篇文章类似于数学的定义(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定理(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后面三篇文章更加接近数学的推论(三大规律、五对范畴、认识论)。例如,数列的极限。

  • 初期,许多教材可能会通过定义( )证明某个数列的极限存在。
  • 中期,许多教材可能会引入定理(夹挤定理)证明某个数列的极限存在。此时,夹挤定理所使用的数列一般是极限显然存在的数列,比如 ,而这些数列之所以显然,一般是因为在学微积分的初期已经证明了。
  • 后期,许多教材可能会引入推论(单调有界必收敛)证明某个数列的极限存在。此推论来源于极限的定义,但它又不同于定理。

在熬过了“数列的极限”的初期,证明“数列的极限存在”再也不用去找 关于 的下界了。

之所以将数学作为例子,是因为哲学作为方法论的强大之处源于世界观的大一统,和数学一样。假如我提出了一门全新的哲学——菜学,只要我的定理或推论和定义相悖,菜学立马被失败学、躺平学、赢学批倒批臭。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让没有哲学的做题人重定向至立足于社会科学的哲学的正道。

据我观察,做题人在形成三观的十年(中学和大学)里热衷于各种金句(个性签名):

  •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 接受平凡,拒绝平庸。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凡此过往,皆为序章。
  • 从来如此,就对吗?
  •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些金句对不对?最准确的答案是“不全对”。每一句话在刚出现的时候都是对的,因为它蕴含了古往今来的成因。例如,“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当作者说这句话的时候,ta肯定顿悟了“后悔无用,不如及时行动”。在作者眼中,这句话在刚出现的时候当然是对的;在你的眼中呢?在你以某句话为座右铭的时候,那句座右铭是对的。但是,如果抛开作者的顿悟以及你初见的共情,那句座右铭肯定可以被杠。例如,从明天开始大旱一年,那么(种树)最好的时间是一年后。让某句座右铭“全对”的关键是什么呢?理解它古往今来的成因。平凡之路的终点之一是形成了一门自洽(符合自己古往今来的成因)的哲学。

在一些铺垫之后,下面进入本文的正题。

0x01 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以下是几组对立统一的矛盾:

  • 知行与行知:按照我的逻辑,不应该是先知行,后行知吗?知行:找到自己的三观;行知:践行自己的三观。如果上了道,你会发现知行与行知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比如,在人生的知行篇学完了《职业探索与选择》,我当然会第一时间将其化为己用,而不是等到某个时间点(知行与行知的分界线)。也许你上一秒钟顿悟的某条道理(如果它足够地重要)足以掀翻你的整个三观,行知之路被迫戛然而止了,又得踏上知行之路。你在行知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知行是否正确,不断地通过实践补足“知”与“行”的差距。从宏观上,我们可以基于某个重要的时间点划分知行(寻找平凡之路)与行知(走平凡之路);从微观上,知行与行知完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组矛盾。
  • 思源与致远: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有两个湖,一个是思源湖,另一个是致远湖。不知道哪位校友提出了“思源致远,天地交通”的说法。同学们,大智慧啊!这句话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天地)、普遍联系(交通,又和校名双关)、对立统一规律(思源致远)。欢迎报考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回到正题,为什么“思源与致远”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思源是知行的过程(见自己);致远是行知的过程。所以,它们成为了一组矛盾。继续展开一点,思源思得越深,致远致得越远。不妨记住这句话,当到达了自己的天花板(致远),你应该知道从哪里可以得到突破它的力量(思源)。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与“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结合归因:定乎内外之分谈一谈这组矛盾。前者是向外归因;后者是向内归因。对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它将可怜之人的可怜向外归因于“ta的可恨”;对于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它将可恨之人的可恨向内归因于“自己不了解ta的可怜之处”。

当然,你可以套用对立统一规律,把这些矛盾继续展开。顺着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思考下去,你可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辅以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你可以得到发展的永恒性(永恒发展)。

我们通过对比来衬托最无用的学科——哲学的强大。和什么对比呢?

  • 《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般若般罗密多心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几句话非常对立统一。如果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展开“阴与阳”、“祸与福”、“色与空、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可以得到更科学(正确)、更完整的论述。引用王小波的一段话:

我说《万历十五年》是本好书,但又这样鸡蛋里挑骨头式地找它的毛病,这是因为此书不会因我的歪批而贬值,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做儒生们——是怎样做人做事的。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曲直,结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团糟,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少了一些造罐子的,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过了。

@ 王小波《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 在经典中,“微言大义”,阴阳(即两仪)一不小心“生”了两次,就“生”出了八卦,而八卦又狠狠地定了吉凶。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 在现代国家中,粗浅的原则肯定行不通。这也回收了前面的伏笔“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让没有哲学的做题人重定向至立足于社会科学的哲学的正道”。

对立统一正是从不自洽(比如阴阳凭什么定吉凶)中开辟了永恒发展的道路,让曾经某些粗浅的原则退出历史的舞台。同样地,你的哲学也应该从现代哲学中生发出来。当然,对于普通的生活,不多的哲学也已经够用了。

0x02 量变质变

事物包括三方面的规定性。

  •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进而:

  •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基于质、量、度、质变、量变所引出的方法论是比较通俗的,比如量变引起质变。这个规律某些性质的抽象性(渐进性、连续性、飞跃性)影响了它成为一个通用的范式。量变引起质变可以用于论证“题海战术的有效性”。这极大地浪费了量变质变规律的抽象性。在一些更加普适的场景中,比如每个人生阶段都是量变质变的过程、每个目标的奋斗之路都是量变质变的过程。这种过渡使量变质变规律将“积沙成塔”的窄化版本升级为万事万物的通用版本。

  • 人生阶段:量变质变的节点在于一场又一场毕业典礼。
  • 目标:量变质变的节点在于deadline降临的时刻(你也可以把毕业典礼当作deadline)。
  • 今天:量变质变的节点在于入眠。

你可以把所有的事物套用一个分段函数:

等数值可以自行修改。如果将对立统一规律视作事物内在的根本性质,那么量变质变规律就是事物外在的基本性质。其要素无外乎:

  • 量变是连续的、长期的( );质变是阶跃的,短期的( )。
  • 度界定量变和质变的边界( )。
  • 在单位时间内,量变的权重小( ),而质变的权重大( )。

从唯物主义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的讨论都笼罩在对立统一规律之下。你可以将事物和事物嵌套,比如多个今天构成了目标、多个目标构成了人生阶段(恰好和数学篇的例子统一了)。

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知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 华罗庚

可以把数学视作精确的数、哲学视作模糊的形,“数形结合”解析人生实在是绰绰有余。

0x03 否定之否定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 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2.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3.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正好对应这个规律。

  1. 看山山:肯定
  2. 看山不是山:否定
  3. 看山还是山:否定之否定

完美地对应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

类似的三境界、三段论非常多,但可以长期套在自己身上的三阶段,大概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了。

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4 五对范畴

注意,本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系统性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而是作为一个学习的起点。

  • 《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平凡之路的起点
  • 《知行》: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渗透于其它所有章节。
  • 《数学》:数学的起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起点

换言之,本书服务于呈现自我教育、数学、哲学的重要性,不推荐现学现卖。通过数学和哲学,我可以对着很多例子“微言大义”,但这种所谓的“微言大义”,只要没有以积淀已久的学科作为基石,和那些割韭菜的知识二道贩子没有区别。所以,本书正确的打开方式是:通过我的介绍和解析,你只有看到了数学和哲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有能力从这里入门,也有能力读懂真正的数学和哲学,才有资格说自己获得了新生。

数学和哲学之所以难,是因为根本没人教。

  • 第一,没有人教知识本身。读过大学的人都懂,如果你们不自己去买一些比较好的教材,学校那套天书根本不可能学明白。因为某些半吊子的数学“大牛”和哲学“大牛”智商太低而不自知,到处误人子弟,以及通过智商低自我麻痹的笨蛋太多,让很多人以为学数学和哲学需要天赋。最高最远的数学和哲学也许需要天赋,但本科级别的数学和哲学根本不需要。我本科期间智商不高,但也照样学到了它们的精髓。所以,你不需要有任何的怀疑,“只要想学,就可以学会”。我会尽力在这两章中以或长或短的例子和题外话证明这一点。
  • 第二,没有人教其实用性。你们可能听过计算机、金融很挣钱,但没有人听过纯数学和纯哲学能挣钱。这两门学科给人的刻板印象是“养不活自己”。当然,因为供求以及不和钱直接打交道,纯数学和纯哲学确实挣不到钱。但是,应用数学和应用哲学都非常挣钱(只要你想)。如果你去拿一个真正的博士学位,不难发现“一切学科的尽头都是哲学(philosophy)”所言不虚。

回到正题:

因为叙述逻辑的不同,数学篇的某些数学是分立的,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可以同时学。如果只用数学思想,形式化、正定、迭代等完全可以不分先后单独地讲,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篇非常有必要强调串联起文章的逻辑。

  1. 唯物论统一了世界。万事万物是物质,是客观实在。
  2. 两个特征:联系和发展。其中发展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始终是科学的。
  3. 三大规律:它们提供了几个重要的发展范式,对立统一规律使得事物螺旋上升地发展;量变质变规律指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先连续后阶跃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供了看山还是山的同一性。
  4. 五对范畴:那么,五对范畴或五对特殊的矛盾又负责什么呢?

假如我们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掐断,只留下唯物论、两个特征、三大规律。其实它的解析力和什么道家、阳明心学也大差不差,因为它的内容太少了。永远只能靠所谓的“短短五千言”蕴含了大智慧自愚愚人。相比之下,道家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庄子《秋水》

虽然阳明心学不出世,但现代文明的复杂度和封建社会还是不可同日而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值得推崇的一点是,它是一种入世的、与时俱进的积极哲学。它提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作为一个“罢黜百家,独尊马术”的国家,我们随处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术语。哪怕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处事哲学,理解马哲也是理解这个国家的前提之一。

我们有了“唯物主义 + 可知论”把所有的物质相统一。行啊,一切都是物质。这有什么屁用?我把历史、电磁场定义为物质,然后呢?我可以靠唯物论提出群众史观吗?我可以靠唯物论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吗?

我们有了辩证法作为分析物质的武器,看到了物质随时间演变的规律。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更复杂的框架让它的解析力具有实用性。行啊,辩证法让发展归结于矛盾。这有什么屁用?我发现理想和现实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然后呢?我可以靠辩证法实现理想吗?

五对范畴是五对贯穿于事物发展的重要矛盾。有了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可以生产足够多实用的道理。

0x01 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先来一点自然语言的道理。

  • 拒绝形式主义。
  • 酒香不怕巷子深。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其实批判自然语言的道理一句话就够了:它们是僵化的,而世界是变化的。比如,1800年酒香也怕巷子深、2000年酒香不怕巷子深、2200年酒香又怕巷子深。两个特征(永恒发展)导致了自然语言怎么说都错,尤其是不加定语限制的自然语言。

  • 拒绝形式主义:这句话需要首先定义形式主义,即形式(远)大于内容。基于此,它的意思是“不能让形式(远)大于内容”,而不是“不要形式只要内容”。如果连形式主义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不知道,就想不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容易掉入“不要形式只要内容”的极端。
  • 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内容,不需要形式。
  •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内容,也需要形式。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内容,不需要形式。
  •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内容,不需要形式。

基于对立统一规律,关于内容和形式最完美的标准是“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

因为五对范畴是五对矛盾,所以你可以使用辩证法(矛盾分析法)去套一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比如,我不断地重构本书(改文件夹和格式、更新)。这其实是注重形式的体现。

对于读者而言,最完美的形式是直接PDF甩你们脸上、搞一个播客喂到你们耳朵里、做成视频配上一些搞笑的表情包在B站上发。如果你们自己尝试去外宣,比如写博客、当YouTuber,应该经常需要思考到内容与形式的适配,尤其是如何相辅相成。那么,这对范畴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 它有助于你思考事物的传播及其寿命:内容大于形式导致酒香也怕巷子深(可能胎死腹中);形式大于内容几乎等于苟延残喘了。你可以拿这对范畴去套基于流量的人或群体的起落。
  • 它有助于让你掂量自己的水平:做PPT和讲PPT很能反映个人水平(PPT的内容本身是内容,而通过PPT呈现内容的部分是形式)。

0x02 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应该是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但实际上没有的能力。从现象到本质,也就是抽象而已。

普通人:

强者:

其实这没什么好说的,抽象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数学和哲学的功底。你数学好、哲学好,就可以一句顶一万句。当然,这句话很容易被杠。

  • 第一,很多数学拿不到奥赛金牌的成功人士,比如马云、马化腾、王健林。
  • 第二,有些数学好、哲学好的人非常Geek,是只懂数学、只懂哲学的憨憨。

确实如此。比如,我在这里对你们头头是道,还不是一个连闵行三层小别墅都买不起的穷鬼?因为中国没有言论自由,所以这是一个暂时无法讲到底、讲到本质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无权无势的穷鬼,我还是建议你足以看懂本书的数学篇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篇,先看清自己的本质,然后对于所有反认知的现象,找到它们的本质。相应的,一定要格外重视任何学科的定义和阐释性论述例子只是辅助。相信在我不厌其烦的强调下,你们应该不难理解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现象。为什么我建议大家“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当然不仅是终身学习、自强不息、“活到老学到老”等说了等于白说的道理。一般来说,每接触一个新的学科,你都会接触类似于“概论”的东西,比如经济学概论、逻辑学概论、西方哲学史。在这种比较宏观的学习中,你可以观其大略。任何非复制粘贴、非东拼西凑、由业内学明白了的人教授的课程或写的教材,都有一些相当简洁的结论。在你通过“见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本质之后,浅尝辄止某些学科的收益是巨大的。这个收益不一定是钱、权力、名气,它可以服务于你“透过现象看本质”,过出相对清澈的一生。

  • 理科(纯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理论物理)的本质:形式化、抽象、和上帝对话。
  • 工科(除了理科的理工科)的本质:应用、trade-off。
  • 经济学:应用,供求。
  • 政治学:应用,博弈。
  • 艺术:和上帝对话。

0x03 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之间引起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现象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 种因得果。

这个没有什么,即我反复提到的因果链(数学)。切记,在数学中,每一道证明题每一个步骤的箭头(因 果)来之不易;生活亦是如此。因果这对范畴本身不复杂,但因为事物的普遍联系(两个特征)复杂而复杂。

在此,值得提醒的是“把定义和定义之间串起来,比如因果的定义包含了“本质与现象”的现象”。没有这种基本的观察力,你不可能学得明白数学和哲学。

0x04 必然与偶然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矛盾分析法: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

第一,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第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第三,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另一方面,必然与偶然又是统一的:

第一,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第二,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

结合这篇文章《下篇:自我教育/2 数学/4 目标模型》,你可以做一个深入的思维训练:在某个人生阶段中,你个人的必然性是什么、你个人的偶然性是什么、社会历史的必然性是什么、社会历史的偶然性是什么。

请参考以下对立统一模型:

  • 微观自然科学层面:假设你鼓掌一次,打死了皮肤表面10%的细菌。对于你手上的细菌而言,这场死亡的来临相当于一场不可预知的天降正义。假如ta们可以互相沟通,得知这场天降正义死了10%的同胞。对于细菌A而言,ta可能死了两个亲戚(除ta之外,总共19个亲戚)。
  • 宏观社会科学层面:假设世界是一个人,它的神经系统是文化、它的循环系统是科技、它的内分泌系统是医疗、它的消化系统是外交。当科技发生革新的时候,10,000个人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占总人口的10%。与此同时,世界出现了1,000个新的工作岗位。裁员和招人对于世界这个“人”的细胞(即宏观世界的人类,相当于微观世界的细菌)而言,有10%的可能性被裁,但又有10%被裁的人流向新兴的工作岗位。

在微观世界中,个人即细菌、社会历史即你。个人的必然性是有10%的亲戚会死;个人的偶然性是死亲戚a,还是死亲戚b;社会历史的必然性是你迟早鼓掌;社会历史的偶然性是今天鼓掌,还是明天鼓掌。在宏观世界中,个人即你,社会历史即社会历史。个人的必然性是有10%的人被裁员;个人的偶然性是裁a,还是裁b;社会历史的必然性是科技迟早发生革新;社会历史的偶然性是量子计算先到,还是可控核聚变先到。

那么,如何区分个人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如何区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历史的偶然性?回到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法是“改动你人生的某个细节”。如果有些事件跟着改变,偶然;如果有些事件不跟着改变,必然。社会历史也一样,删除某个人,如果有些事情跟着改变,偶然;如果有些事件不跟着改变,必然。

例如,我回家住4天是偶然(可能一不小心住了3天或5天),但我回家住是必然。又例如,马云是偶然,但电子商务是必然。

在个人层面,关于偶然与必然的思考,极其有助于帮你实现个人的完整(“见自己”);在社会历史层面,关于偶然和必然的思考,极其有助于让你在重大的决策上受益。之所以前面的对立统一模型包括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是因为细菌的偶然在你的眼中是必然,正如你的偶然在社会历史中是必然。如果你提前通过社会历史的必然得知了自己的偶然,你可以去选择一些更好的偶然。

0x05 现实与可能

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它们比你常见的“现实”和“可能”多了一层哲学的定义,带了一点抽象。比如,我看到天上笼罩着一大朵乌云。“一大朵乌云”是现实;“可能下雨”是可能。那么,它们如何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关系呢?

  • “一大朵乌云”作为现实,揭示了“周围水蒸气液化,一点一点聚拢了足够多的水汽,让云的颜色从白变黑”,是过去现在的一种相互关系。
  • “可能下雨”作为可能,揭示了现在将来的天气的相互关系。

有了迄今为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你应该可以量产所谓的道理了吧?

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5 认识论

这篇文章我就多多抄书了,因为原文的逻辑比较完整且连贯。我可能在某些地方加一点旁白。

0x01 实践与认识

1. 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关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 人 = 高等动物 = 动物 + 主观能动性
  • 主观能动性不仅把人和动物区分开,还把平凡的人和平庸的人区分开。
  • 在和你相似的千万个样本中,你脱离最大似然估计的程度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强弱。

什么叫“在样本中脱离最大似然估计”?在前文中,我屡次提到“国产大一新生”。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做题人。试想,如果从中随便选择一个人,ta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幸福吗?你愿意度过那样的人生吗?我想,随便参考一下父母辈,你至少不会给出一个偏向于肯定的答案。既然你也是千千万万的做题人之一,你凭什么摆脱统计规律呢?极高的智商?出众的执行力?绝佳的运气?从我迄今为止的观察来看,唯有主观能动性是偏航的必要条件。

2.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你)、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 实践主体:指的是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 实践客体:指的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实践中介: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申、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从实践中介中,已经可以看出(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陈旧”。上述子系统的划分颇有“古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味道。我可以提供一种更抽象的叙述方式,实践主体(人)基于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无外乎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上,经由其正确以扩大physical和mental的作用域。前者涉及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后者涉及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要学“肢体延长、感官延申、体能放大”以及“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这种把物质定义为“金、木、水、火、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枚举类,而是去试着坚持哲学的高度抽象。要知道,考研政治这些编书的人,水平自然高不到哪去,顶多东抄抄西抄抄凑出一本教辅书罢了。

3. 实践的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
  • 社会政治实践
  • 科学文化实践

4. 实践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让你们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你们考研,这可能是不得不背的四句踩分点,但你们不会拿它们替换自己换来换去的个性签名。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不难理解。你听一遍徐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实践;你看一遍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篇,这也是实践。它们构成了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二。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有点怪了。我学习好累,听了一节课就不想听了,看了一篇文章就不想看了,怎么还可以成为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力?那说明你没有尝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甜头。在硕士期间,我如上一篇文章所说,思考自己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思考社会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收获了极大的成长。你的认识、你的数学、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能拿到奖学金、能不能得到保研资格、能不能让你找到高薪的工作,反而没有那么重要。它们真正的甜头其实在于你通过它们从这个世界中巧取豪夺所得到的生命和自由。之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国产大一新生长期接受“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病态学习观(或认识论)。事实上,学习(实践)是有乐趣的,所以学习(实践)会成为你增长知识(认识)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更怪了。我学习是为了变强,为了爆金币,为了有钱花,怎么可能为了实践?当然,爆金币和花钱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变现的实践,但广义的实践是“你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既然“认识真正的甜头是你通过它们从这个世界中巧取豪夺所得到的生命和自由”,那么这正是你认识的目的。可以参考一下这篇回答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某任领导核心,这句话算是比较深入人心。不多赘述。

5.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2.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创造性)。
  3.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的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乃至后面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你可以看到非常多“A决定B;B反作用于A”。在马克思主义的叙事逻辑里,A是矛盾对立统一更突出的甲方。在实践与认识中,实践决定认识。我应该强调的是,可能我千言万语不及你认真地去尝试“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实践)。

6. 从实践到认识(知行)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 感性认识:指的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理性认识:指的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 理性因素:指的是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 非理性因素:指的是人的情感和意志(包括冲动、欲望、本能等)。从广义上看,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再次提醒,不要学“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指导、解释、预见”这种枚举类。看到类似的表述,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无法在定义上完美地概括而举了一些‘包括但不限于’的例子”。

7. 从认识到实践(行知)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世,“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即实践)”。

0x02 真理与价值

1. 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真理的一元性指的是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 真理的绝对性指的是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真理的相对性指的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2. 价值的定义

在哲学上的“价值”指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例如,人和苦难。人是实践主体;苦难是实践客体。对人而言,苦难有没有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苦难没有意义,因为苦难本身是消极的。苦难的意义在于战胜苦难的意义,因为战胜苦难是积极的。

  • 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 价值具有客观性: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 价值具有多维性: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的具体的人,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人们对客体评价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

3.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1.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良”、“美”的认识为目的。
  2. 评价结果和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受主体意志的影响。
  3. 评价结果的是否正确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4.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4. 实践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 实践的真理尺度: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 实践的价值尺度: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实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的痕迹早在“见自己”中已经显现:

截至2023-02-25T22:38:25+08:00,这句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在微信读书上收获了81136条划线。这句话在文艺青年的金句榜上绝对名列前茅。但事实是,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还原王小波在1973-05-13的所思所想。我们“见自己”不一样。就“见自己”的描述而言,作为没有维基词条的无名之辈,我们仍然可以还原关于自己的、海量的细节(即过去的描述)。这导致了可能性的差异。就“见自己”的结论而言,基于“天地”、“众生”的“见自己”和普通的见自己完全是两个极端,前者对后者错。这成为了平庸和平凡的界限

在介绍“信息量导致可能性的差异”和“对错导致平庸和平凡的界限”之前,需要解释描述结论所谓描述,指的是客观的陈述。比如,“A昨天晚上吃了一个梨”。吃了就是吃了;没吃就是没吃。无论现在和未来发生了什么,“A昨天晚上吃了一个梨”的正误不可能改变。所谓结论,指的是主观的观点。比如,“A喜欢吃梨”。同样地,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难道“A喜欢吃梨”可能改变吗?注意原句的条件“无论现在和未来发生了什么”。假如A吃梨,一口咬下去,下一秒看见了半条虫子,留下了吃梨的阴影。或者,A的爸爸心血来潮,承包了几千亩的梨园。不幸的是,梨市的行情变差了,导致大批大批的梨卖不出去。为了不浪费,A和A的亲朋好友家堆满了吃都吃不完的梨。在一个月“全梨宴”的洗礼下,A终于一看到梨就反胃了。所以,“A喜欢吃梨”可能改变。如果换一个更加严谨的说法呢?比如,“昨天的A喜欢吃梨”。在这个说法之下,我从“A喜欢吃梨”的主观中走出来,客观地评价“昨天的A”。描述和结论的区别在于是否和未来有关。我们通过过去的描述得到未来的结论。过去的描述是客观的,正误不可能改变;未来的结论是主观的,正误待定。

真理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这在考研政治中是错误的提法,必须强调价值是主体的,但仍然是客观的)。我们可以用这对矛盾解释什么呢?信息茧房。通过一个小细节切入,“你点赞基于什么”。是认为作者说得对,还是认为作者是自己的互联网嘴替,还是希望作品(文章、音视频)得到传播?这几乎可以还原你活在真理中,还是活在价值(充满了主观性的信息茧房)中。如果基于是非,你将不断更新迭代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基于情绪,你的用户画像绝对会被算法时代利用得明明白白。不过,我们有没有必要对这个小细节足够地吹毛求疵?不需要。但是,你有必要分得清生活的哪些方面活在真理(客观)中,哪些方面活在价值(主观)中。一言以蔽之,你有必要明确真理与价值的分界线。

0x03 补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说实话,初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感受到了其所谓的大智慧。但是,真正让我有惊喜的感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因为在中国大陆谈论政治、经济需要花费大量心血适配个人言论自由的程度、还要担心传播、审核、被批倒批臭,所以我不写。我个人建议你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要注意到“罢黜百家,独尊马术”的春秋笔法。依我个人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某些定义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比如资本、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此外,对于理工科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附带一些社会科学的科普,比如唯物史观、国家、阶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解这些名词,你才有可能理解这个国家,而不是跟着一帮堪称智障的犬儒说什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如果你读书极少,那么我建议你先读完《明朝那些事儿》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人际关系

三种层次

注:如果你对当前的人际关系完全满意,可以跳过这一章。其它章节也是同理。

人际关系是“众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篇文章写的是人际关系的三种层次,分别是“上”、“同侪”和“下”。同侪这个词是很常见的,因为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无处不在。此处先呼应一下“上篇:伪教育”:

  1. 家庭教育: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2. 应试教育:你们是我教过最差的一届。
  3. 高等教育:现在开始点名。
  4. 社会教育:00后是垮掉的一代。

这些都是来自“人上人”的人际关系的伪教育。除了考一个好大学,平凡之路所需要的技能点可太多了。你所处的环境有多强调“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就有多忽视“好好做人”的重要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篇文章第一节围绕“上”,给出数学和哲学层面的定义;其它三节则分别引申出一些对“上”、“同侪”和“下”的建议或观点。一般来说,做题出身的国产大一新生的确有必要重建曾经野蛮生长的人际关系。野蛮生长从何说起呢?如果你的成长环境不至于太极端,你应该有一些好基友或好闺蜜,甚至玩得很好的红颜或蓝颜知己(不纯的异性关系属于下一章的内容)。这些人际关系大概率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

  • “上”:父母、师长。都国产大一新生了,你应该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 “同侪”:半缘分、半“就近原则”,比如臭味相投的前后桌、同一生源地的同学、XX活动所认识的同学。
  • “下”:由“就近原则”所主导的缘分,比如小学、初中、高中低自己若干届的校友。

这是根据辈分的一种分层方式。到了大学,情况有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自主选择你的人际关系”。这篇文章将从“在某种价值尺度之下的偏序关系”的角度,分析人际关系。因此,第一节绝大部分内容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定义和定理,作为后三节的理论支撑。后三节是列举式并附带分析的建议或观点,你可以自取所需。哪怕你不能完全看懂,我也不建议你跳过第一节。反复强调:自我教育的主要部分是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行,而不是抄作业。

0x01 何谓“上”

一言以蔽之,A和B在某种价值尺度(可以参考《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5 认识论》的第2节“真理与价值”)之下,存在偏序关系,其中 分别对应“上”、“同侪”和“下”。基于此,本文的“上”、“同侪”和“下”是广义的,因为你可以随意替换价值尺度。此外,本文的“上”、“同侪”和“下”是辩证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所以“上即是下,下即是上”。

  • 例1:A比B更高,在以高为美的地方,A上B下。但是,在以矮为美的地方,A下B上。还有以矮为美的地方?当然有。在猫科动物里,显然猫比狮子、老虎、豹子更惹人喜欢。对人而言,也不是越高越好。女孩子要求男孩子在某个区间里越高越好,而男孩子未必喜欢女孩子身高一米八。
  • 例2:A是班长;B是组长。显然,按照日常的说法,A是B的上级。但是,如果班长由组长选举出来,那么在组长可以罢免现任班长的情境下,B上A下。
  • 例3:A精通数学和哲学,学C语言;B对数学和哲学一无所知,学C语言。A和B同时应聘某科技公司的C++后端开发工程师,A上B下。
  • 例4:如果你的高中语文老师A高考水平100分,而你的高中好朋友B高考水平120分。A下B上。你每天听A讲一节课,但除了偶尔问一句B“你语文怎么学的呀”之外,你们从来不聊语文。
  • 例5:大言不惭地以自己为例,你(A)读到了《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而你的室友B没有。在学《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学得越多越好的假设下,A上B下(不要联想到其它有颜色的意思)。

看到了例1、例2、...、例5,你会怎么抽象?或许很难将例2、例3和例5归并到“人际关系是在某种价值尺度之下的偏序关系”,并指出3个常见的价值尺度:权力差认知差信息差

如上文所说,“上”、“同侪”和“下”是广义的,而且是辩证的。这意味着,“换一个价值尺度,你可以得到和后三节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敢说“人际关系篇提供了足以玩转整个人类社会的框架”。如果彻底地理解了“上”的定义(这要求你理解数学的偏序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尺度),你可以让它服务于你对人际关系的任何需求。

那么,为什么我要着重分析例2、例3和例5呢?因为在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它们对应3种常见的价值尺度。我展开它们,以弥补从第一节到后三节的鸿沟。例1和例4似乎有点强行举例,和《下篇:自我教育/1 知行/3 见自己》“喜欢吃梨”的例子有点像。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先有“人际关系是在某种价值尺度之下的偏序关系”的抽象,再有“随便套一个价值尺度在一个应用场景上”的例子。例2、例3和例5则完全存在不止一个现实世界的A和B。

1. 权力差

例2:A是班长;B是组长。显然,按照日常的说法,A是B的上级。但是,如果班长由组长选举出来,那么在组长可以罢免现任班长的情况下,B上A下。

权力是中国最常见的价值尺度之一(还有钱),也是大家最直观,不需要太多解释的价值尺度。为什么你学历很差的爸妈可以指责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因为ta们有孝文化的道德观所赋予ta们的权力。开篇的其它三个例子也类似。

2. 认知差

例3:A精通数学和哲学,学C语言;B对数学和哲学一无所知,学C语言。A和B同时应聘某科技公司的C++后端开发工程师,A上B下。

认知是国产大一新生最无意识,也吃亏最多的价值尺度。所谓的认知,笼统一点讲,是思考问题的维度。比如,《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4 五对范畴》的第2节“本质与现象”最末尾的理科、工科、经济学、政治学、艺术所分别对应的“形式化、抽象、trade-off、供求、博弈、和上帝对话”。如果理解了一部分数学思想,比如形式化,那么你就多拥有了一种技多不压身的认知可能性。如果不理解形式化,你很难理解标准化的重要性。例如:

The IEEE Standard for Floating-Point Arithmetic (IEEE 754) is a technical standard for floating-point arithmetic established in 1985 by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The standard addressed many problems found in the diverse floating-point implementations that made them difficult to use reliably and portably. Many hardware floating-point units use the IEEE 754 standard.

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工作时间长了,不难理解抢行业标准的重要性,但艺术生可能对“这个接口定为三根针脚和四根针脚争来争去”不明所以。

同样地,国产大一理科生很难拥有博弈的政治学思维和供求的经济学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有选修课。一般来说,虽然世界一流大学有自己所谓的强势学科,但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绝对有下限不低的、文法理工农医无所不包的公共选修课。这种“假大空”的认知是国产大一新生在急功近利,甚至无所事事的四(五)年中毫无知觉的东西。但是,认知这个词又被割韭菜的社会科学(认知在中国应该是心理学范畴)的知识二道贩子说烂了。此矛盾在于:认知低的人二道贩子A向认知更低的人B兜售关于伪认知的认知,以至于B的认知上限是A的认知水平。同理,如果你不超过我,我的认知水平也是你的认知上限。

举一个近在咫尺的例子:如果A跟着CS DIY学C语言,而B看着国内大学所谓的官方教材学C语言,卷i++++i++的满绩。在A和B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时候,孰强孰弱可想而知。再往深了想一步,为什么“有的大一新生(假设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刚入学就刷到了CS DIY”,而“有的大一新生说不定工作十年都没有读过一本纯英文的教材”呢?这就是《上篇:伪教育/2 应试教育》所讲的是“线性思维”,或线性认知。线性即 ,而任何稍具规模的问题,比如保研、找工作、平凡之路,对认知的要求都是 。基于此,我说这本书不容易,因为伪教育让你的人生千疮百孔,窟窿堵都堵不过来,但换一个角度看,因为你是单向度的,所以无论走哪里、怎么走,你都在进步。

3. 信息差

例5:大言不惭地以自己为例,你(A)读到了《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而你的室友B没有。在学《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学得越多越好的假设下,A上B下(不要联想到其它有颜色的意思)。

对于国产大学生而言,专业课的期末考试几乎由信息差主导。有资料的人,复习一天90+;没有资料的人,复习一周可能被大学的“保护”机制捞了一手才60出头。

信息差不仅包含在明面上的信息差,而且包括“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差(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认知差所导致的信息差)。比如,A知道室友B认识一个和ta关系很好的、GPA年级第一的学长,即A知道自己不知道B有的复习资料。但是,A不知道同学C的爸爸是隔壁学院的教授,即A不知道自己不知道C为什么可以考前一点也不复习但满绩。毫无疑问,C的爸爸是隔壁学院的教授,对于A而言是信息差,但区别在于,B可能刚入学就把同班同学的背景打听清楚了。从大学的打开方式来看,A和B有一层认知差。

大部分时候,信息差是信息素养的差距所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信息素养需要独占一章。

啊?这篇文章不是写人际关系吗?权力差、认知差和信息差有必要写这么长吗?是不是离题了?完全没有离题。从框架来说,“人际关系是在某种价值尺度之下的偏序关系”这句话已经写完本章的四分之一了。你需要的是且仅是根据价值尺度自我代入。而权力、认知和信息绝对贯穿了你一生的人际关系,而且它们的重要性始终名列前茅。处理好权力“上”、权力“同侪”、权力“下”、认知“上”、认知“同侪”、认知“下”、信息“上”、信息“同侪”、信息“下”的人际关系,几乎处理好了所有的人际关系。

0x02 对上

1. 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牛逼症

用更时髦的说法,即从I人到E人。开篇提到了“自主选择”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的依据是“人只会被‘不低于自己的人’所吸引(再次提醒,本章不包括不纯的异性关系)”。注意,此处的“不低于”是广义的。你想当班长,所以你和可以决定你能不能当班长的人走得很近,可能是辅导员,可能是作为代班的学长学姐,也可能是同班同学的大多数。这是权力层面的。

举一个看起来没有那么功利的例子,你在某个社团里无差别地认识了某个新朋友。别说“上”和“下”了,你对ta一无所知,但ta仍然吸引了你。其实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首先,为什么在那么多个人中,你偏偏选择了ta?哪怕因为你比较I,所以被ta搭话了。“最先搭话”也是ta在偏序关系上的“上”(暂时忽略这对偏序关系的A和B到底是谁)。其次,如果对方不符合你的价值观,这段社交关系根本不会长久。由于“上”的广义和辩证,对于任何一对人际关系,你必然可以找出其偏序关系成立的价值尺度。这使得“主动认识的人不弱于你,被动认识的人不强于你”。结合一句非常成功学的话,“你的财富和智慧是最亲密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I人的社交圈会陷入“弱迭代”;E人的社交圈会陷入“强迭代”(当然,上进的人可以让自己的社交圈不断地进化)。再次强调,“上”是广义的。“财富和智慧”完全可以替换成“爱”、“平和”等价值观很“正”的字眼。“上”也是辩证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科期间,你没有任何在权力上的“上”。像学长学姐、班委、辅导员、任课老师,ta们可以决定一些东西,比如分数占比、考试的试卷、评奖评优的规则甚至内幕,即ta们拥有权力。但是,ta们没有任何权力向你施加任何被动的、ta们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换一个角度说,所谓的“上”,应该是“在为了尝试、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主动地去自找麻烦,即建立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你所赋予ta们的权力”。

2. 马太效应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ta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ta,叫ta有余;凡没有的,连ta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ta们讲,是因ta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ta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ta们。’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

@ 《马太福音·用比喻的因由》

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越厉害的院校专业,正常人越多,但玩家的水平也越高。

  • 越厉害的学校,正常人越多:假如你没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这辈子已经下定决心投身草学,或者打算自由且佛系地支配自己的生活,无脑地转入分数最高的专业,比如试验班、理工类的经管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统计学、文史类的法学或新闻传播。这意味着,你将获得你所在的学校所能提供的最强环境。其中的“上”,也几乎决定了你本科的上限。
  • 玩家的水平也越高: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如果深入地了解某个院校专业,你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些黑暗面。越好的地方,坏人的段位也越高。至少我个人认为,“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世故不是喊几句口号发几条说说就可以学会的。所以,如果野心不小,你可以带着自己的底线和坏人们玩玩看。对于野野鸡鸡大学(大致对应中下游985)而言,信息差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除了非公共基础课之外的所有课程。不认识一两个交际花(不分男女),不说GPA那些比较世俗、功利等难堪大用的东西,单单学习生活四年的这个地方,你都不可能看清楚。

值得开辟的“上”包括:你认为你可以学到你所想要的知识或技能、共建美好回忆的同学(三观很正的价值尺度)、科研向的专业课老师。其勾搭之道和相处之道是完全不同的。相关内容详见本章的《下篇:自我教育/4 人际关系/3 知所起》。

0x03 对同侪

在上文中,我所讨论的情况均为一维的价值尺度。在权力和成功的语境下,即使铺垫不少,本文的价值观依然显得非常老中。一般来说, 相比于 很少。试想,假设A和B的均绩是 3.5 ,完全可以通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继续比大小。如果只写这些,《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和自媒体的成功学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本书的价值观绝不至于沦落到那种地步。一维很容易扩展到二维,甚至 n 维。后者对应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描述的桃源盛景。

在讨论“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之前,本节回收第2.1节第2段的“暂时忽略这对偏序关系的A和B到底是谁”。如果确定了价值尺度的量化标准, 45 当然可以比较大小。但是,高中数学反复强调“虚数不可以比较大小”。基于认知和爱,A是 、B是 。其中实部代表认知、虚部代表爱。第2.1节第2段所描述的情况可以是“人只会被实部(认知)不弱于自己的人所吸引”、“人只会被虚部(爱)不弱于自己的人所吸引”和“人只会被模长(实部和虚部的算术平方根)不弱于自己的人所吸引”。在上文的语境中,其价值尺度更倾向于第3种情况。你可以基于此,倒推自己被吸引的价值尺度可能是什么,或者是哪些。

同理,人的维度绝不仅限于 2 维。维度一多,你总不会对每个人都有精确的所谓“量化分析”。从本文的分析框架出发,我将此解释为“当维度很高的时候,模长是不被计算的”,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感性地因为A认知很高、很有爱、多金而被吸引。如此一来,“上”、“同侪”和“下”的层次之分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法比较大小的“任何人际关系皆‘同侪’”。此“同侪”非彼“同侪”,一个是偏序关系的 ;另一个指的是不存在偏序关系。因此,本书的价值观才得以从成功学中脱俗,升华到大同世界的平等。

A physicist, an engineer,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 were discussing the nature of God. “Surely a Physicist,” said the physicist, “because early in the Creation, God made Light; and you know, Maxwell’s equations, the dual nature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relativistic consequences...” “An Engineer!,” said the engineer, “because before making Light, God split the Chaos into Land and Water; it takes a hell of an engineer to handle that big amount of mud, and orderly separation of solids from liquids...” The computer scientist shouted: “And the Chaos, where do you think it was coming from, hmm?”

@ Anonymous

  • 物理学家:上帝的本质是物理学家,因为早在创世纪,ta制造了光,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波粒二象性、相对论。
  • 工程师:上帝的本质是工程师,因为在那之前,ta将混沌分成了陆地和水。泥浆的固液分离需要工程师。
  • 计算机科学家:上帝的本质是计算机科学家,你们以为混沌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EE & CS的一个小笑话。抛开计算机科学家似乎略胜一筹的发言不谈,ta们对应了认知差所提到的认知维度。如果你想要找到高质量的朋友,你必须是一个高质量的人。比如,你数学很好、你码力很强、你情商很高,这些都可以让你交到互补的高质量朋友。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别人没有认识你的价值。我建议你再读一读README.md。现在的我,大概率比你线下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同龄人都更牛逼,但我把你当人看。为什么?虽然菜的人一般和菜的人一起玩、强的人一般和强的人一起玩,但一个人现在菜不菜,和ta未来的上限几乎无关。没有任何人会拒绝一个不卑不亢、虚心求教的人。注意,不卑不亢先于虚心求教。

在多维度的价值尺度下,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0x04 对下

关键词有两个:传帮带和好为人师。

1. 传帮带

人际关系完全可以开启一个良性循环。例如,我无偿地传帮带你,你无偿地传帮带学弟学妹。毫无疑问,你一定会有和你相像的学弟学妹,正如你和我相像一样。一般来说,在越好的院校专业里,类似的传帮带做得越好,因为大家都理解合作共赢。对于院校,有PKU的CS DIY、SJTU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各校的飞跃手册和课程共享计划等。对于专业,像CS率先有了所谓的开源,而传统行业不互害就不错了。虽然开源精神的产物不一定能保证质量,但这种正和博弈取代零和博弈的潮流总是好的。相反地,“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格局越小,越喜欢玩底层互害。我不加论证地告诉你,普通人最精致利己的方式就是利ta。

另外,你所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人脉看似同侪之间的“点头之交”,以致于很多人误以为“点头之交”了那么多人,于是有了一堆人脉。从“上”、“同侪”和“下”的角度,有且只有在你之“下”的人际关系是你的人脉。比如,我可以说你是我的人脉,因为你可能受了本书的恩惠,但你不能说我是你的人脉,因为我心情不好随时可以不鸟你。从“对下”的角度,构建你的人脉。

2. 好为人师

传帮带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好为人师。这无需多言,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提醒。引用近年很火的一句话,“放下助人情结,尊重ta人命运”。其实这句话也怪高高在上了。引用一句我改写自《论语》的人际关系基本原则之一、“己所欲,勿施于人”。好为人师的根源不是自作多情,而是无法共情。

第一,基于前文,价值尺度是主观的。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才可以理解对方的需求。没有人会觉得“投自己所好”是好为人师。

第二,像E人一样多多外宣。扩大自己所辐射的社交圈,不强于你的人或互补的人自然被吸引而来。这些人都是潜在的人际关系。在建立了人际关系之后,回到符合上文所讨论的对“上”、对“同侪”和对“下”。

三种类别

人际关系另一个重要的划分依据是亲疏。这应该比第一篇文章接地气不少。

0x01 何谓“亲”

类似地,“亲”依然需要被定义,而且基于维度的扩展,让本文超越纯自然语言所表达的范畴。

1. 情商

“亲”的定义从情商入手。一般来说,每章都可以对应一个比较核心的词汇。若此词汇优于其传统的含义,基于该词汇所展开的分析以及内容便强大不少。比如:

  • 知行:在平凡之路上的位置,取决于自我教育以及“三见”的水平。
  • 数学:智商,取决于数理逻辑。
  • 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取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抽象度。
  • 人际关系:情商,取决于爱的浓度。

既然本文重新定义情商,而情商智商不分家,那么关于数学的智商有何优越性?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将智商和天赋等同。“ta智商高”这一简单粗暴的归因让自己的躺平合理化。但是,基于数理逻辑的智商成功地将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只要你愿意以正确的打开方式重学数学。

如果“我智商低”是一种向内的错误归因,那么“ta情商低”则是一种向外的错误归因。一个关于情商更合理的定义:

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取决于爱的浓度

它需要进一步定义:

一个人爱的浓度取决于ta无条件付出可以做到何种程度

先对这两个定义稍作解释:

  • 爱:即无条件付出。为爱发电是最好的例子之一。近一点的例子,我无条件地写这本书;远一点的例子,《生生不息》的第三节。这是一个可以被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概念。很多人看得懂但未必理解,理解但未必相信其存在。尤其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对“利益互换”大写特写,更显得自相矛盾。或许从“自己”出发,“无条件付出”就没有任何违和感了,《见自己》的必要条件的第三条“爱自己”。如果你想住大house,你得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吧?为了住大house而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的行为即无条件付出,而其正是爱自己的表现之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类似的行为是不存在的,而不够爱自己的人,类似的行为是更少的。如果你足够地爱自己了,那么你便符合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即热爱自己的生活,即“爱自己”的行为充满了一生。
  • 情商:即爱的浓度。基于上文的铺垫,如何量化爱的浓度?以“人”为单位。例如,我21岁爱自己了,所以爱的浓度是“1人”;我22岁爱上了另一个人,而且爱她胜过爱我自己,所以爱的浓度是“2.2人”(0.2是胜过所超出的部分,即2.2 = 1 + 1.2);我23岁听中华大地此起彼伏的悲鸣,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疯狂地汲取爱,以对抗人生的风霜刀剑,所以爱的浓度是“11+人”(10对应曾经所说的“至少深远地影响10个人”,即11 = 1 + 10)。

其中有两个要素:基于“奥卡姆剃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对应“1人”、“2人”、“4人”……;汲取爱以及对抗人生的风霜刀剑。暂时按下不表。

总而言之,情商最终的定义:

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取决于ta无条件付出可以做到何种程度

这是本文的核心。

为什么如此定义?难道仅仅是因为它比传统的情商更合理吗?当然不是。

想不到吧?我偷偷学了那么多,却没有放在《见天地》中。我完整地听完了声名在外的哈佛大学幸福课,而且对第二个关于幸福的TED记忆深刻。我非常建议你看完它们。在此,我引用第二个TED演讲的原话,以解释“我为什么那样定义情商”。

The clearest message that we get from this 75-year study is this: Good 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

3 big lessons about relationships:

  1. The first big lesson is that social connections are really good for us, and that loneliness kills.
  2. The second big lesson is that it's not just the number of friends you have, and it's not whether or not you'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but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that matters.
  3. The third big lesson is that 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protect our bodies, they protect our brains.

和第二个TED演讲一样,我引用马克·吐温的话结束本小节:

There isn't time, so brief is life, for bickerings, apologies, heartburnings, callings to account. There is only time for loving, and but an instant, so to speak, for that.

@ Mark Twain

2. 以人为中心

一旦有了情商,本文其它的一切都毫无理解难度。

我们可以给任何个体附加其爱的浓度。

例如:

  • A:爱的浓度是“-10人”
  • B:爱的浓度是“1人”
  • C:爱的浓度是“10人”

基于此,三种类别也呼之欲出:傻逼;过客;亲密关系。

我们先稍微解释一下负数。举一个例子,男性A和女性B。ta们没有“见自己”,自然也没有“爱自己”,但成了家,生了娃。一个人爱的浓度没有超过1,但亲密关系却多于2,甚至4。此时,因为爱的浓度不足以处理好所有的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又无法结束,所以爱的浓度渐渐地走向了反面。若一个人“爱自己”,其爱的浓度为1。当ta爱的浓度不足以爱自己,却活得非常用力,因爱生恨的负号就出现了。基于此,区分:爱自己,爱的浓度为1;不爱自己,但对于自己的人生亦无所求,爱的浓度为0;以错误的打开方式爱自己,走向了对立面,爱的浓度为-1。类似地,由内向外延伸,以错误的打开方式爱另一个人、另两个人,则爱的浓度为-2-3

进而定义:

  • 傻逼:爱的浓度
  • 过客:爱的浓度介于01之间。
  • 亲密关系:爱的浓度

当然,你可以给出不同的上下界。例如,你对人际关系的要求很严,完全可以减小下界(即0)、增大上界(即1)。基于此分类,得出本文最核心的人际关系结论:对傻逼、过客和亲密关系爱憎分明。

3. 以身份为中心

和本章的第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基于维度将三种类别细化。相反地,上篇文章从一维扩展到n维;这篇文章从n维回到一维。

爱的浓度,从维度而言,是n个价值尺度的“和”。例如,40岁的男性A。

  • 对自己,A喜欢钓鱼,而且乐此不疲,但上班非常摸鱼,混口饭吃而已。从这个维度,A爱的浓度是0.5(满分是1)。
  • 对妻子B,因为爱结婚了,又因为不爱而离婚了。从这个维度,A爱的浓度是0.40。所谓0.4,指的是A爱B,但因为A连自己都爱不好,怎么可能爱得好B?所以,不妨赋值比0.5更小的0.4。如果不离婚硬过,0.4就变成了-0.4
  • 对儿子C,一直0.45,因为判给了自己。
  • 对女儿D,一直0.2,因为判给了前妻。

A爱的浓度是0.5 + 0 + 0.45 + 0.2 = 1.15。也就是说,以人(比如A)为中心,爱的浓度是其所有人际关系的总浓度;以身份为中心,爱的浓度是在特定人际关系上的浓度。把人按照其不同身份展开,即得到了细粒度的类别,极大地丰富了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对于身份,你可以参考《人生模型》的生涯彩虹图。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很坏,但对某个人很好;为什么有的人很好,但对某个人很坏”。

在不区分身份的时候,即以人为中心,应该去认识爱的浓度很高的人。

在区分身份的时候,即以身份为中心,应该去认识对自己爱的浓度很高的人。

基于此,人际关系的终极形态是“和不同人在不同身份上的爱的浓度恰到好处”。这是真正的满分情商(传统意义的情商,非本文所定义的情商)。

0x02 对傻逼

1. 珍爱生命,远离傻逼

假如可以彻底地远离,那就谁也别恶心谁。ta傻任ta傻。如果实在避不开,比如室友或同班的组员(相信我,你总是会遇到傻逼的),谈出一条“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的三八线是最好的。例如,你和室友不对付,说好一些诸如熄灯时间、打游戏戴耳机等关键项的约法三章,而不要自己在背后生闷气,大骂对方傻逼,也不要把自己或对方逼急了。

2. 情绪垃圾桶

上文提到,人际关系的终极形态是“和不同人在不同身份上的爱的浓度恰到好处”。有没有一种可能,对ta爱的浓度恰到好处的值是-3呢?我只能说,你可以试着这么做。

人际关系非常因成长环境而异,远远不是一个“国产大一新生”的标签足以囊括。就人际关系能力比较差的人而言,在“三种层次”上有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对傻逼毕恭毕敬;对亲密关系蛮横无理。这是本节不及格的体现。人都是有悲有喜的。如果“悲”注定存在而且需要出口,那么傻逼、过客和亲密关系谁最适合作为情绪垃圾桶呢?答案不言而喻。

3. 否定傻逼的人也是傻逼

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点。举一个例子,郭敬明的《小时代》是垃圾。如果我整天就逮着关于郭敬明的一切喷,“这种垃圾也配财富自由?像心怀大爱的我苦心孤诣地精雕细琢《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穷到租不起房。”这样的话,我也是垃圾。用一句大白话来说,“狗咬你,难道你要咬回去吗?”

我们还是用两个数学概念去抽象地解释“否定傻逼的人也是傻逼”:

  • ,即狗咬狗:用集合论解释,假设你认为 是傻逼,而你又长期以 自居,其实 共同组成了一个全集。这也符合尼采所说的“与恶龙缠斗太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 相互独立,即“无视是最高的轻蔑”:假如你认为 是傻逼,而你为了不浪费自己的生命,于是努力去了一个没有 的地方,即你的人生和 再无交集。这种情况对应事件 和事件 相互独立。

照这么说,我们岂不是不应该否定任何人?这非常值得深思。当站位足够高,一个人更会从制度、成长环境,社会科学的辩证角度(比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与“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客观角度看问题。此处暂时不展开。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双向。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怎么样的人。你的综合实力就是相处最多的六个人的平均值。这句话怎么用完全取决于个人。如果你周围全是傻逼,那么只有一个原因:你也是傻逼。那么,假如你要洗心革面,又接触不到像我这么优秀的人怎么办,滚去看书。我从野野野野野鸡鸡鸡鸡鸡小学到野野野野鸡鸡鸡鸡初中到野野野鸡鸡鸡高中到野野鸡鸡大学到野鸡大学,幸存的唯一原因就是“一直从书中的世界,读那些远超现实世界均值的人,并常年和ta们相处。”

0x03 对过客

弱者只配将自己的灵魂切碎,一瓣瓣分给过客。这便已是追逐强大的充分理由。

这是我用来劝学的一句话。大多数人爱的浓度其实是0,因为不曾“见自己”,在无尽的人际关系中丧失了爱自己、爱人的能力。所谓的生活,不过是无意识的生存。换言之,我们成为了自己的过客,也把自己的灵魂分给了所有萍水相逢的过客。父母如此;恋人如此;朋友也如此。在此,我仍然去强调,“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在“见自己”之后,过客完美地对应一个词——弱关系。我们会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多人,但可能和ta们(暂时)没有任何深化人际关系的意思或迹象。和这类人形成点头之交是最完美的结局。可能根据双方的情商、兴趣爱好、认知体系等因素,那层点头之交的“交”五花八门,但点头之交的数量非常反映你在常规意义上是不是一个正常人。

0x04 对亲密关系

1. 温柔

可以识别且治愈所有的人生阴影。在《上篇:伪教育/1 家庭教育》中,我将童年阴影分为负面的人生阴影与悬而未决的困惑。若以上帝视角观察自己,上帝视角的自己将成为非常温柔的存在(顶级的倾听者)。以“见天地”、“见众生”的积累,阳光照进阴影之地;智识解决所有的困惑。此处的识别和治愈远远不止于“童年”。历史的先声也有此刻孤独的回响;人类文明史几乎蕴含了所有的答案。

@ 《见自己》第4节

在爱自己之后,在配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之后,至少目前的我认为,对至亲至友至爱心照不宣地宠溺——温柔,是处理亲密关系的至高境界。

  • 心照不宣:无需多言也无需解释。一个眼神就足以传递默契。
  • 宠溺:我们当然应该去偏爱一些值得偏爱的人。

2. 倾诉

在理想情况下,亲密关系是无话不谈的代名词。它意味着避风港,意味着可以被倾诉一切,包括上文所提到的情绪垃圾。优质的亲密关系也是化恨为爱的良药(参考前文爱的浓度负号的定义)。

基于本文的第1.3节,给出对倾诉的一个高阶应用:因为国产大一新生没有完成自我教育,而国产大一新生的父母更没有完成自我教育,所以“爱自己”普遍是缺失的,即爱的浓度总是不满的。对应于亲密关系,它正是《家庭教育》所写的“畸形的爱”和“残缺的爱”。在这种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对不同的人倾诉不同的事。例如:

  • 和父母吐槽同学。
  • 和高中朋友吐槽老师。
  • 和本科朋友吐槽家乡。

这是“以身份为中心”细粒度的妙用。

为什么讲倾诉呢?因为倾诉可以分担忧愁(减少负能量),分享快乐(增加正能量),开启一段新的人际关系(见下一篇文章)。

从纯方法论的层面,你得先确保你是一个正常人,比如不过于社恐、也不过于社牛。社恐将让你的交友面变得非常窄;社牛将让你的交友面变得非常广。太窄了,你无法找到同好;太广了,你大概率没有时间精力经营一段足够深的人际关系。从挚友的爆率来看,同专业但不同宿舍甚至不同班的同学 > 社团、球友等同好圈 > 其它。从本质而论,一段弱小的亲密关系的成长:第一,离不开时间的积累,也就是说,足够长的相处时间;第二,不要有核心利益的冲突,比如保研资格、喜欢同一个异性等。在此前提下,一点一点敞开心扉,同性好友便会水到渠成。

3. 冲突

最后,回收前文的一个伏笔“汲取爱以及对抗人生的风霜刀剑”。

这需要结合“见自己”的知行之路。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如何增加?“见自己”给出了爱的浓度从01的答案。从某种角度来看,知行之路或平凡之路即“对抗人生的风霜刀剑”的过程。不断犯错,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和解,爱自己的程度不断提高,而爱的浓度也不断增加。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和自己的人际关系(“见自己”)如此;和ta人的人际关系也类似。优质的亲密关系和“见自己”的冲突一样,也会冲突,甚至需要争吵。人际关系的高玩可以通过沟通化解一切,而差生则用一次又一次无效的争吵耗尽彼此对亲密关系的所有期待,爱的浓度也变成恨的浓度。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正确地争吵,正如“见自己”也需要人生从始至终的争吵。摆正基本认知是化解人际关系的冲突,构建亲密关系的前提。爱正是这一切的必需品,作为以爱养爱的原料。

知所起

0x01 情绪价值和利益互换

1. What

如果你读完了前面的文章,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情绪价值就是感性。比如,前文提到了数学、码力和情商。为什么数学好、码力强的人愿意带你玩?人家带你玩可以给你提供理性价值,比如高GPA、获奖证书;你可以给人家提供什么呢?感性价值,或者说情绪价值。

彩虹屁算是主动的情绪价值。码力强的大佬失恋了,向你倾诉,你听得很认真,送他一个初音未来的手办安慰ta,这是一种被动的情绪价值;数学好的大佬天天和你组团去食堂吃饭,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价值;你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但发现我有些地方没写清楚,然后发邮件告诉我,这是一种主动的情绪价值。而彩虹屁,就是顶级的、主动的情绪价值。

有了彩虹屁的铺垫,解释利益互换就简单多了。如果真正地理解了情绪价值,你不难理解“一切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互换”,包括为爱发电。上一篇文章说,“爱是无条件的付出”。这是否互相矛盾?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因为爱显得无条件是时空错位的结果。被爱过的人有一种特权,“以爱养爱”。

  • 一个比较的例子:你妈很爱你。被爱过的人往往理解爱,从而敢被人爱,也敢爱别人。其中,“爱别人”已经成为了一种需求。早期,你被爱了;后期,你需要爱别人。试想,你爱的浓度不断地增长,从122除了爱自己所剩下的1应该何处去?从某一时刻来看,爱是无条件的;从时间顺序的因果来看,爱的条件是曾经被爱。爱超越时空,无比浪漫有木有!?从反面来看,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被爱的人可以爱人”的逆否命题)。
  • 一个比较的例子:王小波热爱文学,而你从王小波所著的《黄金时代》中收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上面的例子相比,这个例子似乎把文学,把《黄金时代》作为了爱的媒介,寄放了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去阅读一些不朽的作品。它们用至纯的爱打造,超越时空,呈现到我们的面前。这是什么自我教育?明明是爱的教育好不好!

通过“爱”这个概念以及时空错位,“无条件”变成了“有条件”。你可以这么理解:我写这本书是出于排遣无处安放的10+人的爱。仅此而已。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情绪价值就是感性”。感性让人不斤斤计较于利益、得失。但是,情绪价值在任一价值尺度之下不一定可以被量化,但一定可以被评估。换言之,情绪价值是会被人感性地对待的理性因素。例如,我面试挂了,和好朋友A吐槽了一顿傻逼面试官,心情舒畅(A提供了情绪价值)。换一种方式,我面试挂了,花200¥吃了一顿好的,心情舒畅(价值200¥的一顿饭即可以被量化的利益)。从效果来看,A所提供的情绪价值等效于200¥的一顿饭。

情绪价值算是一个出现频率不低的词,“价值”二字已经有了利益的味道。总而言之,从爱的角度,把“情绪价值”纳入利益互换的范畴,“一切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互换”似乎也没有任何违和感了,而且三观很正。

2. Why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者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为什么要强调“情绪价值”呢?因为相比于利益互换的常见利益,彩虹屁这类存在才让人际关系好到超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上限。此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抵御彩虹屁。没有。值得区分的是,彩虹屁和拍马屁有什么区别?彩虹屁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拍马屁是违心的认同(不要拍马屁。任何时候都不要)。

3. How

那么,如何彩虹屁?比如现在来一个小测试,给我一点点彩虹屁!你们会说什么?

  1. 第一,你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或矛盾论。所有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或矛盾的。也就是说,你可以由衷地喜欢什么,也可以由衷地找到相应的厌恶点。举一个例子,高晓松说AlphaGo下得没有美感,不会打劫,事实如此吗?的高赞回答。夸人和损人没有本质区别,思路也差不多。具体我不展开,你们可以多试试,比critical thinking可高深多了。你可以结合本章第一篇文章的价值尺度辅助理解。
  2. 第二,你“见众生”的水平决定了彩虹屁的质量,因为你读懂了一个人,才能读懂一个人的好,把一个人的坏以相反的价值尺度读成好。

0x02 通用技能

1. E

其实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了。不说当E人吧,至少不要当I人。我觉得这没什么必要解释。

  • I人:被别人挑选,被动社交。
  • 不I:有能力不错过自己感兴趣的人。
  • E人:挑别人。

“见众生”和“认识论”已经要求你不当I人了。

也许存在的一个问题:I人如何变E,即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牛逼症。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以前是一个I人,现在E不E不好说,但绝对不I。我是如何变E的?脸皮厚一两次就可以一直厚了。很多人不愿意深究I的本质。隐藏在I之下的可能是自卑、原生家庭的潜在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见众生”是“见自己”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从I到E,很多人可能需要一条足够平滑的曲线,比如先勾搭容易勾搭的人,甚至把自己放在一个E人堆里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只要有心,这种社交第一步的机会多得是,比如举手发言、参加某些社团并竞争某个需要和别人打交道的岗位、报名某个活动。尤其presentation,多多益善。说到底还是一个万事开头难的问题。

2. 真诚

“真诚 = 这段人际关系没有谎言”,几乎是一段人际关系值得开启的前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刻意隐瞒”。

  • 狭义欺骗:明明事实是A,却告诉你发生了B。
  • 广义欺骗:已知相互联系的事件群a、b、c、d、e,却只告诉你e,通过这种刻意构造信息不对等的方式,诱导你得出欺骗者所希望你得出的结论。

举个简单的例子:

  • 施一公告诉你: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 但是,他所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曾经的他担心养不活自己,辅修了CS;若对亲友,施一公可能会告诉ta们,21世纪确实是生物的世纪,但前九十九年都在蓄力,最后一年才会爆发。

一个人对你“知有不言,言有不尽”,这是无可非议的人之常情。那么,施一公为什么被骂呢?因为他通过“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的“有偏信息”,劝人读生物。

  • abcde → 不选生物
  • e → 选生物

刻意隐瞒存在与否可能间接地导致信息接收者的结论截然相反,但信息接收者往往无法判断信息输出者刻意隐瞒的程度,甚至连刻意隐瞒这一现象广泛存在都注意不到。

E + 真诚容易“交浅言深”。对人际关系的把控更多的是靠试错试出各种经验。引用王小波的一段话: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钉子。

@ 王小波《积极的结论》

把“理性”换成“真诚”、“乐观”换成“不吃亏”,这就是我想说的。

真诚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好人,真诚不见得一直吃亏。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从逻辑上说,从一个谎言开始,人际关系发展到何种境地都不奇怪;从实际上说,一个不真诚的人,什么都干得出来。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真诚,就会得到大量“少吃了很多亏”的好处,从此迷失在世俗里,直到碰上了坚冰。

3. 各美其美

我们可以把E作为一项技能,那么数学好、码力强、情商高、颜值高、多金则是另外的一些技能。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其前提自然是“你是一个高质量的人”。有长板无短板的人,自然会受欢迎。

0x03 从三种层次出发

  • 对上:“学会提问”,这还真不是我来骗你的issue。假如,你想要你的某个任课老师给你写一封推荐信。你会怎么做?如果换位思考的能力强,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利益就再简单不过。你可能现在还没有搭讪或者陶瓷导师的必要。如果看一些相关的经验贴,里面必然有一条:看对方近年的论文,提供自己的理解或问明白一些疑点。提问几乎是必备的搭讪之路。提问更像是开启一段社交关系,而提供实打实的利益,比如进ta的实验室搬砖,则才是步入了人际关系。一般来说,院校专业越好,这类“机会”就越多,而且质量也越高。即使院校专业很差,你或许也可以去研究“它如何差”,“差在哪”。如果把“上”定义为有必要熟络的学长学姐,“起”可以是团队合作或相似的爱好,也可以由指导老师开启。
  • 对同侪:如果你基于发自内心的认同去交朋友,那么双向奔赴就是顶级的彩虹屁。对于院校专业一般的人而言,相比于“知所起”,我更愿意讲“不要和傻逼混在一起”。比方说,你在一所双非一本,那么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你的学院可能也就你一个比较上进的正常人。除了极个别同学院的同学,值得玩得好的人大概率是“异地”的。注意,我并非从利益的角度说这一点。我不能说学习好的人比学习差的人更好,但学习好的人大概率比学习差的人更好,尤其从蠢和坏对立统一的角度去看,蠢人总是不好相处的。按我自己的经验,我对朋友,尤其密友,是足够好的。我各个时期的朋友也不少,都有玩得很好很好的。但是,在整体上,确实“高考分数越高的,越好相处;越江浙沪的,越好相处”。
  • 对下:只要E且让自己处于有学弟学妹的环境中,“下”自然会出现。但是,基于不要好为人师的原则,你应该只会被动地认识比较E的学弟学妹。

0x04 从三种类别出发

  • 傻逼:能不起就不起。
  • 过客:我个人比较推荐的一个方式是,经营一个公开的社交账号,比如知乎、小红书、推特,辅以个人网站之类的,把自己社交的一面po出来。这个社交的一面不是指自己的优点、小确幸、择友炫耀,而是立足于筛选出你的目标人群。当这个圈子滚起了雪球,基本走到哪“约会/面基”到哪。
  • 亲密关系:重点读上一篇文章,理解爱的来源是什么?只有理解了爱,“见自己”,“爱自己”,才有可能建立优质的亲密关系。这可以说是整个人际关系篇的最高纲领了,需要本章甚至本书的融会贯通。

离别

这篇文章比较短,因为没有长篇大论的铺垫。或许可以有,但不应该由大一新生直接看UTF-8字符看明白离别。此外,我死别的经验尚浅,不足以写得深刻,因此请参考我未来的短篇小说《死亡》。然而,即使这篇文章的内容足够少,你也未必愿意去尝试。姑且在我没有发布《死亡》之前,把这篇文章当作未完待续之作吧。

0x01 生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屈原《九歌·少司命》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我做了多少好事,就做了多少坏事。因为“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好”建立在本书确实对你有益的基础上。假设你因为本书得到了足够的自我教育,或者你经由其它人事物(比如本书的某个链接)完成了蜕变,迎接你的东西除了在世俗意义上更好的人生之外,至少还有大量的生离。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鲁迅《故乡》

去重读一下鲁迅的《少年闰土》和《故乡》。我认为,对生离的描述不消我多讲,而这种生离无疑是成长的代价,或成长路径不同的代价。关于过去,已经成型的人际关系面临大量“道不同,不相为谋”是必然的。其处理之道,甚至和死别一样,不过无解不显得那么直白。

人们通常对孩子们隐瞒的东西,相反应该告诉他们,如劳动、战争、离别、不公正、孤独、死亡。是的,生活的另一面,既苦难深重又无从补救,也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就像应该教会他们仰望天空,欣赏黑夜世界的壮美一样。

@ 玛格丽特·杜拉斯《中国北方的情人》 ​​​

生离和死别都是生活无从补救的另一面。我可以提供的也只有:

  •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欣赏黑夜世界的壮美: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从生离来讲,我应该是全中国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了。伴随着我的自我教育,这种“悲莫悲兮生别离”可谓前赴后继,对人际关系不少,尤其近乎亲密关系的人际关系不少的我而言更是如此。从我有能力“知行”,有超过1人份的爱以来,我甚至不太愿意去开启需要承受生离,尤其让我一个人承受生离的人际关系。除了“乐莫乐兮新相知”和“去欣赏黑夜世界的壮美”,我想说的话也呼之欲出了:关于未来,你可以主动选择人际关系。

在此,我主要想以“傻逼”、“过客”、“亲密关系”的亲疏视角切入:什么样的人值得成为自己的“过客”和“亲密关系”。我认为,无非只有一句话:“转身离开之前,别忘了说最后一次再见。”这句话是音游Deemo教给我的。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死别的精致小故事,而我将其化用到了生离。

生离分为三层:

  • 互道再见的温柔。
  • 没有最后一句再见的自然消亡。
  • 不欢而散。

一段人际关系不必是永恒。例如,你和某个人吃过一次饭,之后再也没有交集。期间,你们相谈甚欢,但过后匆匆赶往各自人生的下一场。这很好。但是,我们人生的密友又何尝不是如此?你的发小、你的中学好友,即使大一还没有感觉,但大四呢?40岁呢?过客和亲密关系,无非时间长短的区别而已(至于毕生的人际关系,我在下一节和下一章中谈)。如果我们对一段人际关系有合理的期待,尤其在你理解生离的必然性之后,生离并没有那么令人难以接受。它远远没有死亡那么沉重。但是,人际关系的生离,并非只有逐渐淡忘,还有不欢而散。

不欢而散在本质上是彼此对这段人际关系的认知错位。“你是我的唯一,而我是你的之一”,诸如此类。“亲密关系”好则好矣,但处理不好只会比“傻逼”和“过客”更崩,比如一段人际关系的最终状态是“认为不欢而散的好朋友很傻逼(从亲密关系落到傻逼)”。那么,“转身离开之前,别忘了说最后一次再见”可以达到怎么样的状态呢?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转身离开之前,别忘了说最后一次再见”不仅是一句建议,而且反映了一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注意,“再见”不一定是两个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必须是“再见”,而是你心里的那句“再见”。如果两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生离是难过的,但值得回味,而且对方并非永远离去。一个懂得告别的人,才不至于因为情商过低,让一段人际关系的双方都变得更糟。对于任何一段社交关系,你的“再见”说得怎么样?多多如此反省,你“见众生”,“见自己”的水平就会非常强,相应的人际关系能力也会变得很强。

0x02 死别

想到你还是想你?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真正想一个人,记挂着他,希望跟他接近,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

@ 钱锺书《围城》

生离和死别的差异是什么?生离,还有可能再见;死别,再也没有机会再见了。从小到大,我现实世界所遭遇的死别可能十次不到,五次左右,而且我的至亲至友至爱无一人离去。但是,我对死别的恐惧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接受死别来讲,“人们通常对孩子们隐瞒的东西,相反应该告诉他们,如劳动、战争、离别、不公正、孤独、死亡。是的,生活的另一面,既苦难深重又无从补救,也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就像应该教会他们仰望天空,欣赏黑夜世界的壮美一样”当然是金句之一。对于具体的建议,我建议你去看《海贼王》,但《海贼王》已经很长很长了。不追可以把顶上战争看了,看看路飞如何接受“艾斯之死”(答案:极致的痛苦以及“我还有伙伴”)。第二个推荐自然是我未完成的短篇小说《死亡》,其低配版是止庵的《惜别》。假设我先死,你来见我的最后一面。对于我而言,所谓的死别只是生离。因为死人体会不到死别,将离别停留在最后一秒的生离。死别仅仅对于生者而言,也只让生者痛苦。

有没有可能,生离和死别是对立统一的?继续推荐,耶鲁大学的《死亡》。唯物主义让生者一同死去,而唯心主义可以起死回生。

两性关系

底层模型

从深度来看,异性关系是人际关系的进阶版,但它仅仅针对特定的亲密关系——异性关系。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人的乌托邦”,而本章的最高纲领直指“两个人的乌托邦”。虽然本章会深入讨论异性关系,但不足以让你实现两个人的乌托邦。异性关系不是服务于脱单,而是服务于理解异性关系的底层逻辑。当然,本章的后三篇文章会大篇幅地服务于异性关系的所谓“方法论”。但是,异性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个人,尤其越是高阶的异性关系越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你也可以将本章的底层模型应用于人际关系。同样地,异性关系的宏观理解也可以套用人际关系,比如情商的定义。我想,大一新生保质期跨越自己人生的第一段人际关系应当是异性关系,因为中国历来没有“爱的教育”,使得先天的亲密关系(父母、朋友)或多或少地畸形。

本章所有的内容,只要涉及心动、暧昧期、喜欢、成长期、爱、对立、择优、爱情,均以本文的定义为准。

0x01 模型

1. 进度条

任意一对异性关系,均对应两根进度条:女生的进度条;男生的进度条。

根据感情状态的不同,进度条包含:

  • 三个里程碑:心动、喜欢、爱。
  • 两个阶段:暧昧期、成长期。

设总进度为100%,不失一般性:

  • 心动:0%
  • 喜欢:60%
  • 爱:100%

2. 三个里程碑

心动:进度条首次出现,即越过了0%。

糟了,是心动的感觉!心动,即男女之情的萌动。

喜欢:进度条越过了60%。

所谓喜欢,是指想要和ta在一起。

爱:进度条达到了100%。

对方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一样地重要,爱ta就像爱生命

3. 两个阶段

  • 暧昧期:介于心动与喜欢之间。
  • 成长期:介于喜欢与爱之间。

4. 排列组合

5-1-model.png

什么叫足以归并所有两性关系的模型?这就叫足以归并所有两性关系的模型!

异性关系无外乎两根进度条的排列组合:

  • A进度条不存在,B进度条70%:A单恋。
  • A进度条70%,B进度条不存在且不知道A的进度条:B恋。
  • A进度条80%,B进度条80%,但彼此不知道:错过。
  • A进度条100%,B进度条100%:美好的爱情。
  • A进度条-100%,B进度条-100%:互相恨对方。

你可以把所有的异性关系映射到两根进度条,并辅以进度条的透明度。所谓透明度,包括但不限于:

  • A和B彼此心知肚明。
  • A知道自己的进度条,不知道B的进度条。
  • A不知道B的进度条,但A的朋友知道B的进度条。

由进度条衍生出来的定义包括但不限于:表白、恨、单相思、两情相悦、PUA、相亲、恋爱脑。

异性关系之学,即进度条之学。

0x02 价值观

理解进度条、三个里程碑、两个阶段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理解并控制进度条的动态变化。

进度条在本质上代表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什么人使你心动?你心动的阈值和喜欢的阈值离得近不近(比如,看到颜值高的异性,直接从0%到80%一步到位)?在你心中,爱是否存在?你喜欢一个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你心动的一票决定权或一票否决权是什么(如有)?所以,“理解并控制进度条的动态变化”的前提是“理解并控制自己进度条的动态变化”;其前提的前提是“见自己”和“爱自己”。

根据进度条的价值观(异性关系观、爱情观),分为三种常见的模式:对立、择优和爱情。本文从此便脱虚向实了。

1. 分类讨论

  • 对立:对异性充满了敌意。两个典型的平台分别是知乎和微博。知乎的一个别称是男乎,指男权当道;微博的一个别称是女厕所。指女权横行。我只在互联网上见过这种异性关系。
  • 择优:A+男找A女,形成了两个现象:“底层男性丧失择偶权”和“大龄剩女”。绝大部分情侣,均服从这条求偶逻辑。
  • 爱情:两个爱自己的人,彼此成全,爱对方就像爱生命。我只在历史、互联网上见过这种异性关系。

显然,除了以上三种价值观,还有LGBT、不婚主义等。但是,因为篇幅有限,本章只分析相对大众的价值观及其异性关系。

和此前的文章一样,本章也有明确的价值观倾向,比如“择优”好于“对立”、“爱情”好于“择优”。但是,本章依旧可以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让“对立”好于“择优”、“择优”好于“爱情”。本文各举一个例子。

  • “爱情”好于“择优”: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遍,不许回头,在途中摘一粒最大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以为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空手而归。他向苏格拉底诉说空手而归的原因:“看见一粒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粒,只好放弃,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走到尽头的时候,才发现手上一粒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苏格拉底的“麦穗论”在本质上是基于择优的爱情。王小波曾对李银河说:“我们就像两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一会儿发现个贝壳,一会儿又发现个贝壳,乐此不疲,哪有时间厌倦?”这是基于爱的爱情。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以“爱ta就像爱生命”(改写自王小波)来解释爱的定义。
  • “对立”好于“择优”:在言语上针锋相对的“对立”为什么好于“择优”呢?因为“择优”很容易有孩子。根据奥卡姆剃刀,一个人照顾不好自己,就不应该照顾第二个人,尤其不应该两个照顾不好自己的人一起照顾第三个人(孩子)。现在心理疾病那么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可以和时代共同进步的父母太少了,只能任由孩子被社会毒打。从这个角度看,“两性之间相看两厌”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2. 艺术作品的爱情观

还有很多,比如夏洛蒂·勃朗特《简·爱》The Notebook (2004)小时代 (2013)(我不是故意放在这些正常的艺术作品里黑它,只是它确实代表了一种常见的价值观)。

大一新生需要的是在参差多态中选择自己的道路(进度条),只要遵守法律,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因为爱是超越道德的存在。不过,后三篇文章的结论还是会按照三观比较正的普世价值展开论述。

寓于“麦穗论”

  • 将《底层模型》映射到麦穗论。
  • 证明:基于偏序关系的异性关系是发散的。
  • 回到麦穗论:把一株麦穗种成参天大树。

分类讨论

《女生版》

说实话,我不知道如何在一个父权社会里不带男凝和爹味地向女生提建议。因此,这篇文章暂时是男性视角的浅薄理解。我会在遇到一个和我一样强的异性朋友之后请她写一篇。不过,能读到这里,我觉得你应该已经是(准)独立女性了,以致于本文稍显多余。

0x01 也是知心大姐姐

1. 女性所背负的四座大山

看着现在男女对立愈演愈烈的大环境,我是满心欢喜的。最底层的男性和最底层的女性终于相看两厌,不至于像以前一样,随随便便搭伙过日子、随随便便造小人了。

如果只用一个字形容本科时期的普男和普女。

  • 普男:难
  • 普女:惨

首先,我想写的是女性所背负的四座大山。

  • 骚扰:中国的环境,对女生很不友好。在落后地区,女孩子从小到大所受到的骚扰,真的太多了。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很多。
  • 消费主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女神节”、“每个仙女都要拥有一瓶神仙水”,这些营销手段,高明与否不重要。但市场一味地讨好女性,造成了很多女生的自我物化。为市场埋单的,看似是“舔狗”、是“由雌竞所形成的虚荣心和伪精致”,但消费主义的后果最终由女生承受。在商品市场中,女性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件商品。
  • 封建遗毒:主要是重男轻女。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重男轻女的情况越严重。虽然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但爷爷奶奶辈的影响力还在,甚至有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重男轻女。农村尤其如此。“扶弟魔”、“天价彩礼”,对于某些父母而言,生女儿最大的作用,仿佛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
  • 田园女权:前有“咪蒙”、后有“杨笠”,还有张雨绮之流。女坏人通过谄媚女蠢人得到流量,让全社会为她们埋单。

2. 独立

推荐《飘》《简爱》。对于相熟的异性,我一直安利《飘》,因为我认为它是女生必读的一本书。

如何毁掉一个人?在ta最该奋斗的年纪,给ta三十万。从某种角度来看,很多女生正是这样被毁掉了。

  • 普男的难:在性欲最旺盛的时候,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 普女的惨:在最应该独立的年纪,处于人生的巅峰期。

刚进入大学,很多女生看到的是:

  • 女同学化化妆,收获一众舔狗;自己素面朝天,除了零星的突兀表白,存在感远远不如长得好看(无论先天还是后天)的女孩子。
  • 消费主义所构造的信息茧房:小仙女、女神节、非御即萌等。

若是走上了变美这条捷径,唯一正道“独立”确实有点渐行渐远了。人不可能美一辈子。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男生和女生其实在巅峰期上不应该有区别。一个独立的人,人生是越活越开阔的。

A. 经济独立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 茨威格

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和无缘无故的坏。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女性在自己的巅峰期里享受拥簇,等于把独立的权力交到了男性手中。在经济上不依附,才能拥有稳定的安全感。真正爱你的人,不可能选择一直满足你的要求,剥夺你成长的机会,而是希望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B. 思想独立

  • 男生的示好:只需要记住一点,绝大部分男生的示好很廉价,就像他们的精子一样,多而廉价。
  • 女生的雌竞: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雌竞广泛地存在于东北某末流985。闺蜜不闺蜜的标准和好朋友一样,对方能不能做到由衷地为你开心?
  • 远离原生家庭的吸血:越是离谱的父母,你越是可以不管不顾地一走了之。
  • 远离信息茧房:消费主义的讨好;低质量异性的低质量追求;非蠢即坏的同胞(田园女权)。

3. 关于恋爱脑

虽说女生并非人均恋爱脑,但女生从小到大所摄入的爱情“元素”,远远多于男生(被游戏和奥特曼骗走了很多时间)。几年前,牟林翰(包丽自杀事件)带火了PUA一词;一众田园女权不懈努力,近几年也把这个词污名化得差不多了。之前扫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只有存在性格缺陷的女生,才会被PUA。深以为然。不幸的是,因为压在女性身上的“四座大山”,没有性格缺陷的女孩子确实不多。防PUA最根本的方式,其实是自愈:一点点与曾经的阴影和解,而不是在“不了解自己,更无从谈起爱自己”的年纪,草率地爱上某个人。

基于通用版

  • 独立:不要依附于任何人。
  • 应对PUA:先爱自己,否则不要爱上任何人。

一些具体的识人技巧:

  • 一票否决
    • 冷热暴力,一律滚蛋。判断一个男生的人品,“听其言观其行”过于假大空。我认为,最核心的指标是“看他在吵架时的表现”。讲道理而非哄:只有愿意讲道理的人,才有原则;连原则都没有,一味地哄和迁就,其动机绝对有问题。吵架应该吵明白:要么两个人的意见达成某种一致(暂时存档也算),不再为相似的情况吵架;要么分手。一段异性关系,最忌讳搪塞两人的冲突。一旦某次冲突使异性关系出现了裂隙,且搁置不管,这个裂隙只会越来越大,使得沉没成本不断地增加。冲突,既见经营亲密关系的实力,又见人品。
    • 工作日学习时长常常低于4h:三个字,太弱了。
    • 兴趣爱好特别少,心理较阴暗:连“热爱生活”都做不到,怎么可能爱其他人呢?
    • 宏大叙事:关注了诸如“李建秋”、“曹丰泽”、“龙牙”、“申鹏”等键政大V和爱国大V,而且是评论区常客;政经书籍一本不看,张口闭口“俄乌局势”、“美国如何如何”。
    • 完全管不住自己的下本身:荤段子过于密集;看各种擦边直播;经常对女性的“颜值”、“三围”评头论足。
  • 看对方的同性朋友一般是什么样的人。
  • 对他所在的社交圈的了解程度。
  • 过于痴情的人:专情和痴情是两码事。有些男生对于感情,比小女生还小女生。这种人一般比较缺爱,或者过于自卑。在能力上,他无法陪你度过漫长岁月;在能否好聚好散上,他确实有可能走极端(自杀、自残等)。
  • 美貌是武器,而非商品:大女主和绿茶婊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女主以美貌为武器;绿茶婊以美貌为商品。
  • 如果你只想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我认为这个UP主算是标杆了:糖果果的未来要发光
  • 推荐两个值得了解的女性:nell nell多罗西123
  • 推荐两个值得了解的男性:ze ranQs.Zhang张拳石

归根结底: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4. 性

第一次:

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它不只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谈资。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想起,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

@ Perfetti sconosciuti (2016)

处女情结似乎是一个专门用来描述男生的词,但其实并不是。任何一个缺乏性教育的地方,无论男女,处女情结极其泛滥。

对于非处以及把那层膜的重要性看得过高的处女,我的看法是:

那层膜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当男生第一次对着某个具体的性幻想对象意淫之后,他是不是处男呢?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只有女生的肉体第一次对应一层膜罢了。

如果处女膜是构成女性的重要价值之一,这种人生是很可悲的。

本文长期更新。

《男生版》

白月光情结:从《围城》的赵辛楣说起。

0x01 恐女小故事

0x02 人类优质女性

0x03 木桶理论

1. 无短板

2. 有长板

0x04 “板”

1. 三观

2. 性格

3. 颜值

4. 钱


Some tips:

  • 只想脱单(喜欢),变帅。

  • 想要爱:强大、温柔、专情。

  • 第一,不要自卑。提高自己的性吸引力,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按照颜值往下排序追一遍。二十岁的你大概是人生最低谷,而且性欲最旺盛的时候。

  • 优秀的女孩子很多,就怕你配不上。假如你要去追一些很脑残的小仙女,而颜值不高的老实人被排得很后很后,那自取其辱也怪不了别人。

  • 一定要有自己的性格。这一条其实对应温柔。我曾经一句话总结过什么是温柔:对明事理的人心照不宣地宠溺。一是在大是大非上不要有任何的含糊,比如不会为对方改变自己的原则(自己明事理,而且要求自己别和不明事理的人维持长期的男女之情);二是宠溺,浪漫一点,哪怕随便搜知乎小红书学一点点呢。

  • 强大:第二篇的“底层男性丧失择偶权”。这个底层可能指的是95%……所以,没人喜欢二十岁的你其实也挺正常。如果好好地奋斗,你可能在三十岁有所谓的事业、在四十岁达到自己的巅峰期,否则你的最大似然估计是油腻的中年男人。

  • 我不想说太多,“愿甘苦尽尝”是我最好的祝愿了。

  • 小故事也留着以后写罢。

  • 底层男性对女性的恶意,不过是性资源被少量“优质”男性所挤占的无能狂怒。


0x05 一些常见的误区(男生版)

1. 脱单爱好者

2. 传统家庭 && ( 直男 || 宅男 || 厌女男 )

3. 老实人:大男子主义 || 求偶焦虑 || 求偶炫耀

相亲思维

超越性别

跨性别;可以有非常多种排列组合。

性别的种类:6种(f、m、ftm、mtf、ftx、mtx)

性向:4(hetero、homo、bi、no)

一些补充

在本书的写作逻辑中,异性关系是基于爱的,大概率是第一段属于亲密关系的人际关系。按照情商的定义,异性关系是“知行”的后话。

这篇文章以节为单位,论证若干重要结论。后两篇文章也一样。

0x01 关于喜欢

1. 恋爱の充要条件

开始恋爱の充要条件:让对方成为更好的人。

  • 充分性:以此为目标,两个人即使没有走到最后,也可以把对方交给各自更好的下一任。

  • 必要性:青春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无论男女。青春始于情窦初开,终于婚姻。在成长最重要的阶段,最重要的ta,和你一同上行,还是和你一起浪费生命,不可不知。

  • 问:我那么爱ta,难道还会害ta不成?

  • 答:会。

绝大多数人菜到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提照顾好另一个人了。暂且不论其它负面影响,单单占用了对方的青春还不干正事,已然害人不浅。青春才几年?垃圾恋爱占三年!这辈子也差不多废了。

结束恋爱の充要条件:对方的存在让自己变糟。

  • 充分性:人是会变的。对于两个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而言,恋情面临考验几乎是必然事件。两个人有可能一起克服了挑战,感情更上一层楼,但也有可能解决不了。阅历越浅,第二种情况(解决不了)的可能性越大。
  • 必要性:两个人互相折磨,让对方变糟,还不如别害人害己了。

2. 分析

一个小细节:在开始恋爱の充要条件中,让“对方”;在结束恋爱の充要条件中,让“自己”。宾语的转变代表了从无私到自私,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即,双方思考的立场已经从“对方”变成了“自己”。谈过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就懂得此转变的微妙之处。

我经常看到类似于“爱情和前途,选哪个”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一个前提:和前途相冲突的恋爱,算爱情吗?按《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标准,算;按爱的标准,不算。

衡量一段感情的质量,最有效的参考依据是“如何处理冲突”。

你走出舒适区,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是为了得到一个足够大的舒适区。那个舒适区可以提供足够多的资源供你生活。以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则是:双方的舒适区与非舒适区彼此融合。

  • 优质的亲密关系:在舒适区里,因为对方的存在更舒适;在非舒适区里。因为对方的存在更安心。快乐加倍;痛苦减半。这也是为什么,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之一是核心三观一致(见第2节)。
  • 劣质的亲密关系:只可同甘,无法共苦。很多人向往甜甜的恋爱,问题在于,脱单既扩大了舒适区(即甜甜的部分),也扩大了非舒适区(即冲突)。面对冲突,大部分情侣要么彼此让步,逐渐收敛于一个比较低的上限;要么吵到不想吵为止。

优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比如,在技能和认知上互补,可以互相帮助,像是一个1 + 1 > 2的小团队。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合作并不是情侣的专长,交个普通朋友即可,何必在一起?对,“让双方成为更好的人”是非常普适的说法,可以套用在任何优质的亲密关系上,并不仅限于优质的异性关系。所以,“优质”的具体表现尽量独属于“异性关系的优质”。

知乎/你担心自己会永远单身下去吗?/haibaraemily

……如何相处,如何沟通,如何相互尊重,如何让双方都开心和舒适,爱到沉迷的时候如何把握分寸,遇到矛盾的时候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如何聆听对方的不满/如何解决问题,发现不合适了/不再爱了/恋人喜欢上别人了如何得体地分手……

这些都是需要和对的人一起练习。

0x02 关于爱

第一节提到: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之一是核心三观一致;本节顺着所谓的核心三观继续写。大部分人,并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三观,而核心三观可以用于回答:如何判断ta是否能够“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1. 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在巴耶杜帕尔,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公鸡要追着母鸡跑,还亲眼目睹了驴子交配的野蛮场面,看见过牛犊出生的情形,甚至听过表姐妹们大大方方地谈论家中的哪些夫妻还在做爱,而哪些尽管生活在一起却已经不做了,是从何时起,又是为什么不做的。

@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陪”并不容易。最典型的问题莫过于“七年之痒”。重复单调且乏味。大部分人在三十岁之前形成稳态。婚姻也差不多,大部分夫妻的稳态其实是冲突,算不上“陪”。实现“陪”的模式,我只见过一种:让爱情成为亲情。在两个人的三观里,曾经的共有记忆与现有责任(家庭,尤其是孩子)重于放飞自我所获得的新鲜感。这其实是一种低期望状态:在爱情时,浪漫、吃喝玩乐、仪式感都很重要;在亲情时,亲人很重要,所以不应该有矛盾。一旦期望不太高 ,陪对方慢慢变老并不是什么互相折磨的事情。反之,以爱情的标准要求对方,老夫老妻很难抵御外界的打扰。这也是为什么出轨的人那么多,离婚率那么高。

感情需要人接班

接近换来期望

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

短暂的总是浪漫

漫长总会不满

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

@ 林夕《爱情转移》

要我说,在异性关系中,什么最常见?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反义词。

首先,大部分人的理性上限并不高。说难听点,“这个人一幅不太聪明的样子”。

其次,即使是顶级老实人(一般比较木讷),在感情里依旧非常容易上头。

也就是说,一个理性程度不高的人在感情里非常感性,以致于总是做错事,尤其是在恋爱关系从无到有的时候。而且,人生的破事很多:父母、钱、子女。稍微派生一下就是恐怖的婆媳关系、中年危机、子女教育。所以,双商决定一段亲密关系的长短。

2. 最大公因数:“日常”和“理想的日常”

:知道对方每天一般都在干嘛,而且接受对方的日常。

和前文很像, 更像是亲密关系的起点。

让我们拿出典得不能再典的“始于颜值,忠于才华,陷于人品”。恋爱倒还好,只要喜欢,那就在一起呗!颜狗不颜狗确实没太大所谓。年轻人应该也没多少人不颜狗。但是,以“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婚姻衡量,始于颜值的喜欢肯定不够。

恋爱过程的一个小细节:藏拙

有多少人会把完整的自己呈现在对方面前?那肯定是:先骗到手再说啊!这其实也是在一起之后的冲突根源。若以“一起度过漫长岁月”为导向,在私定终身之前最好保证“绝对的诚实”和“不多且不触及核心三观的刻意隐瞒”。“知道对方每天一般都在干嘛”所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对方是否诚实?不诚实的话,说谎的程度如何?哪些是谎言?对方是否刻意隐瞒?刻意隐瞒了什么?谎言(如果存在的话)和刻意隐瞒是否触及核心三观?学会如何解答这些问题也是谈恋爱的意义所在。

姑娘说,她和你相识了半辈子,实则你不知她,她不知你。

@ 王家卫《一代宗師》

假设你的情商在谈了一些恋爱之后已经足以得到一个差不离的答案,而且你知道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愿意向ta保证“绝对的诚实”和“不多且不触及核心三观的刻意隐瞒”,互相接受彼此的“日常”是“一起度过漫长岁月”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人是会变的,哪怕是三观已成型的成年人。

所谓“理想的一天”,是指:假如有钱有闲,在社会环境(法律、舆论、科技水平)的约束下,最想过的日常生活。人一点点变化,最终收敛于核心三观。

有钱有闲并不是无法成立的假设,恰恰相反,有钱有闲是实现“理想”的前提;为了真正的渴望,人的搞钱能力才能达到极致。此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若两个人足够强,这也是纯爱之爱的终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老实人而言,理想的日常并不远大:想找一个颜值过线、人品过线、家境过线、彼此相爱的人,平平安安地生活,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在退休之后颐养天年。所以,老实人等到相亲的时候才认识彼此,或者接了海王海后的盘,是完完全全不必要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不够啊!除了“日常”和“理想的日常”,彩礼、经济大权、婆媳关系、房子加不加名字、性,方方面面都很重要啊!这恰恰是某些割韭菜的菜狗的写作重点。人啊,要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哪怕把握不住本质,也应该直接或间接地把握主要矛盾。罗列一万条毫不区分重要程度的建议,有用吗?没什么鸟用,因为试错成本太高。此外,假如一万条建议藏了十条与其它建议不兼容的建议,那其它建议有用吗?没什么鸟用,因为筛选成本太高。当考虑的问题过于完备,往往因为琐碎的不自洽而改变答案本身。然而,当你可以把主要矛盾拎清,解决次要矛盾,往往只费一点点迁移成本。

正是“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主要矛盾。

0x03 人以群分

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怎么样的人。这条道理是我在大三的时候领悟的。它也是我一直用以自勉的话(假如我觉得身边的人都是傻逼,说明我也是傻逼)。

如果只是为了脱单,这个小目标的步骤极其清晰:认识异性;拿下心仪的异性。

很多工科院校的男生总是喜欢强调“男女比例多离谱”、“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女生”;类似地,师范类、语言类专业,女生多男生少。但是,影响异性缘的关键因素并不是环境,而是社交模式

社交模式是否孤寡,无关乎男女。假如你的所有社交均来自于“被动社交”,那不孤寡才是反常状态。“被动社交”:从不主动搭讪。所以,突破可能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告别“被动社交”。所谓的“主动社交”,不就是搭讪吗?我这么腼腆,让我主动搭讪,那不是要我死嘛?先不加论证地给出一个结论:从统计意义上来看,主动的结果比被动好得多。“挑选别人”与“被别人挑挑拣拣”,两者所对应的样本空间差得多大?从不主动,这种社交模式在方方面面所造成的限制都不小。

假如社恐接受了“主动”,愿意试探性地成为社牛。一些注意事项:

  • 从小事做起:搭讪同性;观察同性如何搭讪异性;学习(请教)同性如何搭讪异性;搭讪异性。
  • 被拒绝怎么办:第一,如果只是正常地搭讪一个正常人,没人拒绝你;第二,如果主动可以使你的样本空间增大一个数量级,那么脸皮厚可以让你的样本空间变得无穷大,而脸皮厚完全由各种尴尬、糗事、失败所练就(当然,还有胯下之辱这种强者风格的脸皮厚)。
  • 不给对方拒绝的机会:举个例子,“学长,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嘛” vs. “这道题怎么做呀”。毫无疑问,后者显著优于前者。

当你的社交模式足以支撑起源源不断的异性流,下一步则是性吸引力。

异性缘与其说下辖于“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怎么样的人”,不如说近似于“如果你是从不主动搭讪的透明人,你就会遇不到任何人!”

就我所知,许多男生的脸皮不是太薄,而是太厚了。我一直非常理解,但非常无语的一件事:见色起意加微信。为什么某些普通的小仙女可以自信地污名化女性群体?除了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物化、封建糟粕的遗毒等原因,至少还有舔狗们廉价的示好。

关于“性吸引力”这个看似需要开黄腔,实则与黄腔毫无关系的话题,我先不加分析地给出以下建议:

  • 男生:精致一点。
  • 女生:独立一点。

对于脱单,“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BCDE;对于相守,“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BCADE。

对于男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BCDE;对于女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BACDE。

对于二十岁男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BCDE;对于二十岁的女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BCAED。

对于三十岁男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BCDE;对于三十岁的女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AADE。

或者说,这个优先级其实是由每个人的三观决定的,也是后面两篇文章的写作重点。

本文长期更新。

它山之石

好奇心

  • 好奇心它所促成的是一双凝望这个世界的眼睛。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其底层逻辑早已沉淀为各个学科,也正在以一种嘈杂的“争论态”作为各个学科的前沿。于是乎,你从通识教育中掌握的任何知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使之成为通识教育所带来的正反馈。基于此,只要浅尝辄止了某门课程,其概论与核心思想均可泛化至现实生活,使现实生活成为最好的教材。 举几个例子:我所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论”,源自于清华大学的《职业探索和选择》;我没提的“和某位小姐姐一起逛厦门的中华儿女美术馆,遇见了卡拉瓦乔的影迹”,源自于B站某个关于艺术大师的纪录片;从高中《霍乱时期的爱情》到研一上《霍乱时期的爱情》、再到研一下《霍乱时期的爱情》、最后到人生目标的终点“写一部伟大的小说”,都由好奇心串联而成。学科体系是人类文明自上而下的沉淀;人类文明是学科体系自下而上的暂态。如果你可以通过好奇心实现“通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双向映射,学习将比娱乐更能让人颅内高潮。
  • 求知欲:应试教育极大地摧毁了做题人的求知欲,因为求知欲是在好奇心产生了正反馈之后所发展起来的欲望。

0x01 是什么

TODO:看“概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的区分”看到深夜。

TODO:以为背考研政治是负能量的顶峰,结果考研政治成为了我最感兴趣的知识。

TODO:从古今数学思想,到欧几里得几何、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

0x02 为什么

0x03 怎么办


Some tips:

  • 首先明确一点,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 我认为,它的总量与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烈或冷淡程度有关。假如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那么你的好奇心就非常高;假如你对生活没什么感觉,认为好坏与否没什么差别,那么你的好奇心就比较低。在此,推荐《疯狂动物城》,兔子和狐狸分别代表了好奇心的高低。之所以推荐,是因为你大概率不难发现:好奇心可能是一点点死去的,而并非先天不存在。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人都和兔子差不多,那即使你是一只对生活性冷淡的狐狸,也会因为那种感染而再次点燃自己的好奇心。
  • 基于上一条:远离死气沉沉的人。
  • 再基于上一条:不要成为死气沉沉的人,否则你会被别人远离。
  • 假如你读了一所野鸡学校,大家全是暮气沉沉的年轻人。我建议你读书,你从书中可以读到那些最热爱生命的灵魂。读史铁生吧,读到自己自惭形秽。
  • 多看动画片。我本科几乎看完了所有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比如Coco、Inside out、Zootopia、Ratatouille、Soul。动画片和好奇心有什么关系?你可以认为你的好奇心是逐渐死去的,但你最初的那些好奇心和梦想不比这些动画片的主角少。

下篇:自我教育/6 他山之石/2 求知欲

1 是什么

2 为什么

3 怎么办

求知欲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假如知识没有禁忌,则好奇心 = 求知欲。但是,公共价值观或普世价值观将好奇心窄化了。比如性学家。对性好奇,但你几乎没有机会研究性。当然,衍生的伦理、道德或其它,这个可以当作一小个模块作为补充,但本文的主体,求知欲是一种窄化的好奇心。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反馈体系的构建,让你的好奇心往普世价值观上面长,而不是在奶头乐或什么上纵深。

自信心

  • 自信心:应试教育极大地摧毁了错题本的自信心,因为应试教育的养蛊机制,使得受益者终究是少数人。大多数错题本很少被关注,被主流的评价体系边缘化。
  • 好胜心:好胜心与好奇心有点像是一组对偶的品质。好奇心面向个人成长;好胜心面向集体竞争。良性竞争有益无害且必不可少,但高考属于彻彻底底的恶性竞争。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使得做题人的好胜心处于极其严重的“过拟合”态。 应试教育比分数;本科比绩点、竞赛、奖学金、科研经历;研究生比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工作比职称、薪水;结婚比配偶;在生娃之后,又比娃的分数、绩点、竞赛、奖学金、科研经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职称、薪水、配偶;在娃生了娃之后,又比娃的娃的分数、绩点、竞赛、奖学金、科研经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职称、薪水、配偶。这就是代代相传的苦难。因此,好胜心可以有,也应该有,但有必要从病态的内卷中解放出来,使之适配良性竞争。

0x01 是什么

0x02 为什么

0x03 怎么办

1. 外反馈

2. 内反馈


Some tips:

  • 从某个角度来说,自信心是被别人夸出来的,而且没有别的来源。
  • 首先,我先建议你看完《和解:求而不得的焦虑》(在《青丝成雪记》里面)。
  • 其次,我强调最核心的一点:菜与自信并不冲突。一个人现在很菜,并不意味着ta永远很菜,菜一辈子。这是成长型思维。
  • 至于其它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 远离经常贬低你的人。
    • 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进步上,而非个人实力的绝对值。
    • 不要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下判断,某某神、某某佬。事实就是,爱因斯坦和酱紫君(知乎)摆在你面前,你根本分不清哪个人智商更高,因为你既不懂真正的物理,也不懂真正的数学。没资格!迄今为止,我没见过所谓的天才。很多人谈智商、谈天赋,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懒惰找到的最就近的借口。你连世界一流的数学系、物理系、哲学系、理论计算机科学系都没读过,暂时没有资格聊智商和天赋。
    • 好好学数学

从既自负又自卑到由内而外的自信

  • 菜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现在很菜与你未来的状态无关。
  • 菜和自信并不矛盾。

解耦合

1. 改变始于大事,成于小事

“搬砖”是最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因为志存高远而迷茫、精神内耗、自我怀疑、自暴自弃。要我说,你先别管那么多幺蛾子,只干一件事:怎么样让自己过出满意的一天?

不谋一日者,不足以谋一世。

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你有没有过令自己满意的一天?别想“入学那天、毕业那天、第一次领工资那天、各种纪念日、各种大把大把消费的节日”这类自带仪式感的日子,而是“我工作日醒来,有三节课,有两个作业;我周末醒来,没有什么 deadline ”这种稀松平常的日子。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不谋一日者,不足以谋一世。

很多人问我比较大的问题,比如人生关键节点的决策,再小也是一些时间跨度十天半个月的问题。但几乎没有人问我:如何做到早睡早起?如何做到每天阅读半小时?

我大一大二很废柴。如果第二天上午没课(周末、假期),晚上凌晨两三点睡,十二点起简直是家常便饭。从下定决心跨考开始,我的生活状态才有所改观。但我考研并不是为了一个学历,而是企图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么,如何活成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人?先把最简单的一天过好;如何把最简单的一天过好,先把作息固定下来。

但凡差一点的学校、差一点的学院、差一点的寝室,都有一个非常大的“时间黑洞”。不管干嘛吧,反正不干正事。每天都干正事的人,再怎么样也差不到哪去。也就是考研那两年所形成的生活状态,我的人生彻底改观。

不谋一日者,不足以谋一世。

有向无环图

人生其实是P问题,但因为很多人解耦合的能力太差,把人生过成了一个NP问题。

下篇:自我教育/6 他山之石/3 解耦合

0x01 是什么

0x02 为什么

0x03 怎么办

1. 线性化

2. 模块化


下篇:自我教育/6 他山之石/5 应试

1 是什么

2 为什么

3 系统性错误

和解:求而不得的焦虑

很多人过于短视,也过于贪心。我觉得在二十五岁之前能活明白,很了不起;在三十岁之前活明白,很不错;在死前活明白,不枉此生。

这就把前面的内容串起来了。

  • 0x00:定义幸福
  • 0x01:追求幸福
  • 0x02:避免最大的误区

这三者的前驱后继几乎是确定的,即:做好了第一步再做第二步;做好了第二步再做第三步。但大部分人就和学数学一样:小学数学没学明白,进了中学。但在中学硬着头皮学初中数学,越学越烂;进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这辈子也搞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微积分。

我一路见了许多行色匆匆的人。他们总是走大家都走的那条路,即使不擅长,也总是硬着头皮向前走。但他们从未想过:好好地从头再来。

03 怎么办

1. 学习曲线

Dunning-Kruger Effect

img

2. 图式

3. 训练数据集

我们把应试作为解耦合的一个实例。

应试的学习曲线

img

  • 裸考分数:当你决定参加某场考试,马上拿未来那张卷子考你,你考出来的分数。
  • 目标分数:你希望在正式考试中得到的分数。
  • 理想的备考策略:通过裸考分数和目标分数之间的差距,以及搜索到的信息,你所制定的备考方案。只要一步步按照方案执行,就可以达到目标。
  • 实际的备考策略:花了一些时间学习,得到了实践的信息(完不成预定计划、发现自己比预想的要菜),觉得备考方案不太对或者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修改了原来的备考策略。

大多数小镇错题本的实际曲线:

img

0x01 应试路径

我认为,一条优美的应试路径应该是:

  1. 在老师和家长的夸奖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体系和学习习惯。
  2. 考试的半年之前:搭建知识体系。
  3. 考前3个月~考前1个月:做做近五年的真题,熟悉考试题型,对不擅长的章节加以专项练习。
  4. 最后1个月:巩固所学,保持手感,沉着应试创佳绩。

但大部分错题本的应试路径则是:

-----------------------------------------------;

Some tips:

  • 把你本科的培养方案画成一张有向无环图。这就是解耦合。
  • 时间管理:不谋一日者,不足以谋一世。这也是解耦合。
  • 我建议你读一读这篇:。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是一种基本能力,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不重不漏的分割”,参考集合/完备事件组的定义。
  • 从时空的角度,事情可以:
    • 按照时间分为: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后天做什么。
    • 按照空间分为:哪件事情在前;哪件事情在后,解析成有向无环图。
  • 你不难感觉到,数理思维对太多太多的解析水平根本没有上限!
  • 从学习上看,你要明确学习曲线是怎么样的:比如万事开头难、中间不难、结尾难,这是大多数事情的本质。假如你抱着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原始部落理念,那你这辈子几乎掌握不了自己人生的任何部分。
  • 图式:心理学定义,可以自己看维基百科。
  • 训练数据集:你可以看看神经网络是工作原理,哪怕随便找个最脑残的傻逼科普版。你也能明白:一堆训练数据集把一个神经网络训成一个脑子,这个脑子可以用来干一些事情。人脑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人脑是天然神经网络。于是乎,你往脑子里灌什么训练数据集,你就会长成哪样的人(当然,前面的好奇心决定了你的算力会被开发多少、前面的自信心与解耦合决定了你的训练过程会不会收敛、有没有效果)。

取舍

0x01 是什么

0x02 为什么

0x03 怎么办

1. 有向无环图

2. 关键路径

3. 夕死可矣

  • 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如果你读工科,不难体味到其中无处不在的trade-off。人生就是一场充满了trade-off的工学盛筵。你可以去了解什么叫做机会成本(经济学术语),然后去了解什么叫边际收益,结合数学的梯度下降法、数学期望,你就会发现trade-off存在一个理论最优解。即使这个理论最优解随着你的成长不断地变化。

下篇:自我教育/6 他山之石/7 应变

0x01 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

0x02 以有涯随无涯

0x03 尽人事,知天命

美育

0x01 美

0x02 无用之用

0x03 艺术

2. 爱与美

  • 爱和美,无由的典型代表。
  • 在“见天地”的范畴中,爱不断地拓宽“天地”的边界。
  • 在“见天地”的范畴中,美属于艺术的研究领域,但毫无路径依赖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Some tips:

假如你是一个小镇做题人,我完全可以向你建议:豆瓣top250,从头往下看,如果实在不喜欢相关的题材,比如恐怖片、某个国家的电影,跳过。否则,一部一部从头往下看。电影这个东西和书(前面有人生之书的说法)非常像。你会找到那么一部,或者几部,即使它是你不太能看懂的艺术片,它依然可以拨动你的心弦,而且成为你毕生的挚友。当然,有些电影你可能一次两次确实看不懂,结合别人的影评和读后感一起看。

像我,我可以很随便地向你们列举对我影响极为深远的电影(导演):一代宗师、千与千寻、千年女优、美国往事、香水、闻香识女人、今 敏。还有一些或深或浅的:霸王别姬、皮克斯(Inside out bundle of joy的头像我一直用)。电影比书接地气多了。

其它方面,我其实涉猎也不多。反正九大艺术,总有令你心驰神往,而且钟爱一生的东西。

听音乐:我问你几个问题,你是不是无时无刻地循环着你某个音乐APP的歌单?你回想一下,你真的在听吗?假如你被某几首歌调动情绪,那么你的效率呢?假如你专注了便充耳不闻,那么你在听什么?这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信息素养

这是最好的时代

回到家庭教育,代代相传的苦难,从这个视角来看,苦难是一代一代消逝的,因为有爱者延续、无爱者死去。所以,你们想成为怎么样的人?

何为消逝:我表弟,看跑男、看向往的生活。

何为消逝:周劼和北极鲶鱼。

何为延续:李沐和张桂梅。

伤痕一代:自媒体;大V。

0x0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之一。

从历史中纵向地看,即使你懒散地送外卖、月薪五千。你这辈子所能享受的物质文明也依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所无法比拟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越往后的时代,就是越好的时代。

0x02 曾经的普通人

你也许羡慕周吉力那种废物喝着二十万一斤的茶叶,但你可以想想,假如以你这辈子的投胎水平,古代的你是怎么样的人生,是累死在修长城的台阶上,还是在战场上被活埋?

所以,对你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时代。

0x03 信息时代的“充分性”

但是,为什么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时代?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

  • 以前:优质信息100;劣质信息10。
  • 现在:优质信息10000;劣质信息1000000000000000000。

如序所言,我经由简中互联网完成了自我教育。因为优质信息触手可得,所以你肯定也能经由简中互联网完成自我教育。

糟糕之处在于虽然优质教育的绝对值提高了,但占比却下降了。但是,既然你已经看到了这里,你完全可以将这本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作为基准。本书的所有链接足以填满你的本科生涯,只要你不一直重复“不吃早餐、原神刷一个小时、天天在B站发小黑子的弹幕、知乎键政等”。

当然,我可以给你们提个醒。你们需要有一种历史的视角看待问题。比如,我们父母那代人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这种一代又一代人的差异会如何体现?会如何演变。你们应该不难从茧中的某些地方看到失业率、出生率之类的数字。甚至还会想想日本因为经济泡沫失去的几十年或所谓的平成一代。我们这代人怎么怎么卷、蓝海如何变为红海。从而,我们看到1980年代出生的人好于2000年代出生的人,因为他们处于经济上行期;我们处于经济下行期。大概就这种意思。

首先,你们无须担心,只要活着,你可以经历所有的周期;然后,你可能确实需要一点定心丸:我们努力的边际收益已经很低了,可能被房价压断了人生或怎样。但如果你真的从前文中拿到了足够的力量。相信你仍然拥有这个看似绝望的时代中令人诧异的希望。

这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会派上用处。

本文的写作动机来得相当巧合,我随便找了一个下饭视频:【所有的不好都比不了那些好 - 姜昕】。这不正是大家所需要的生活态度吗?

本质是绝对值和相对值的问题。


5. 网红

因为“通识教育”的缺位、“理性已死”、“文学已死”、“再无大师”、“娱乐至死”等暴论甚嚣尘上。这种言论都是“伪”通才和“半”全才们的无知暴论,获得了海量无知群众的拥簇罢了。现在,很多玩意火得莫名其妙,是因为“理性人占少数,且中层和下层的话语权前所未有地扩张”,以致于“网红人事物”的产生属于“混沌态”。

4. 反智

底层中产化的阵痛期。从本质上来看,绝大部分中产阶级只是在物质财富上实现了中产;就思想教育而言,他们几乎属于未开化的人。再加上无知无畏的真 · 底层,互联网的舆论场几乎成为了反智的圣地。知乎作为曾经“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简中互联网天花板,也几乎被营销号们占领了。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改革开放果实的成熟,下一届中产(00后)的素质将比过去高非常多。可是当下的主要矛盾确实将摧毁很多人,所以:

极简信息论

碎片信息:“知识区”,比如小约翰、半佛仙人、小Lin说、糖果果。

为什么ta们没用,但你避无可避地需要经过这层无用。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热搜热榜:互联网不过是物伤其类的情绪垃圾桶。

  • 我认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信息素养(前面的“社会教育”一文也提到了)。对于塑造与正确性有关的认知,信息的无偏性是第一要义。毫无出处可言的信息,一律无视。举个例子,像《朗读者》的李彦宏,你敢信这种衣冠禽兽吗?虽然信息素养几乎为零的大一新生无法明辨是非,但只需要一个简单粗暴的原则过渡即可:未经时间验证的信息存疑。其实故纸堆之浩瀚,已经足以实现及格的能力和积累。
  • 正如上条建议所提及,故纸堆比互联网噪音的无偏性高得多,因为故纸堆是以往时代在过滤了噪音之后剩下的精华

0x01 信息

0x02 信息流

1. 载体

2. 分类

3. 信息密度

0x03 信息素养

1. 绝对信息

2. 相对信息

3. 自底向上

4. 从零到一

++++++++++++++++++++++++++++++++++++++++

1. 信息的本质

信息:任意输入。

你往脑子里输入什么,你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2. 信息的载体与分类

既然信息是任意输入,那么信息的载体也是无穷无尽的。

一种较为直观的分类: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另一种面向“通识教育”的分类:教材、杂书、碎片信息。

  • 教材:学会一本书,受用一辈子。
  • 杂书:学会一本书,认知小优化。
  • 碎片信息:至多提供顿悟和启发。

视觉听觉化:课程、长视频、短视频。

4. 信息素养

  • 从〇到一:先完成基本的通识教育,再论其它。
  • 绝对信息密度:教材 >> 杂书 >> 碎片信息。于你们而言,我最大的用处其实是帮你们提前避坑或“debug”,而不是提供什么金玉良言。以我现在的水平,确实足以写几本杂书,以填平越南特色的教育认知差。所以,《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
  • 自底向上:所谓的“底”,即学科体系;所谓的“上”,即现实生活。经过沉淀的“底”,满足“近似正确性”,足以解决你在现实生活中99.99%的困惑。至于0.01%的困惑,恭喜你,你已经位于某学科的知识边界了。至于“上面”的知识二道贩子(包括我),谁迷信谁傻逼。**我存在的最大意义之一是“提醒你们完成自己的通识教育”。**比如,虽然我推荐你们John、nell nell、李笑来甚至吴军,但除了nell nell的部分回答,我自己几乎不看(因为nell nell是爱的顶级专家,我是2022年刚理解爱的新手,以致于还能从她那学到一点点)。同理,你在大一大二经常读我的“合订本”,这是OK的;但你在大三大四还无法批判性地审视和评价我的文字,并初步理解我的动机和三观,那你肯定没有好好学习。
  • 相对信息密度: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即 论,我、John、李笑来和吴军又是不可或缺的。小镇做题家的段位是零,啃教材的结果必然是一知半解。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教材写得和屎一样;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材的绝对信息密度太大了。一无所知的小白可以经由杂书入门,再由碎片信息促进对教材的理解,以形成一个粗浅可用的框架。

0x01 信息流

前段时间,我听止庵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引用他说的一句话:

人看书应该看比你高的人的书,比你深的人的书,这样的话我们的阅读才有意义。

我与营销号的区别在于:我不企图占据你们的时间。很多自媒体都希望自己的视频或回答爆火,因为有流量才有可能变现,要不然创作图什么呢?但比起流量,我更希望《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是平凡之路的入口,而不是让我的文字垃圾不断地干扰你们的时间线。假如你是大一新生,你大一大二把我的内容篇篇必看,这倒也没什么;但假如你大三大四还篇篇必看,说明:两年过去了,你没啥长进。

  • 我的核心写作动机:让志存高远的人不至于淹没在文字垃圾中,指明所谓的平凡之路(这种作品几乎是不存在的,反正我没有见过,要不然也轮不到我写)。

核心写作动机对读者的要求很高:3sigma之外的主观能动性。

对作者的要求也很高,要是不爱惜自己的羽毛,精心打磨文字,根本吸引不到那种人。

既然读者已经具备极强的主观能动性了,那么他不看你写的东西,不照样很牛逼吗?原因是他可能误入歧途。这也是我为什么老是强调“大一新生”,因为大一新生肯定还没有长残。

假如我脱离了营销号菜狗们的事无巨细,只写自我教育的关键部分,那能不能把自我教育继续精简呢?精简到寥寥数语。可以,保证一点即可:不断提高信息流的质量。也就是说,一定要在成长中否定过去。只要你在不断地成长,信息流自然越来越正常。

0x02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底向上

如果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除了终身学习,还必须保证成长路径的正确性。有些人确实看了很多书,但那些书并不见得对人生目标有帮助。最需要警惕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生俯首拜阳明”和“王小波门下走狗”这类现象。

1. 各司其职

见“见天地”。

**你所取信的任何信息流,最终的源头必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有些人觉得《周易》、庄子特别牛逼,简直牛逼得不能再牛逼!我弱弱地问一句,这些所谓的圣贤书和大才,适用于哪个年代?假如我们抑郁了,看心理医生;想要找对象,看一些研究亲密关系的书籍,甚至生物学和社会学;想要了解某段历史,读历史学家的书。《周易》、《论语》、庄子、王阳明、王小波也许解决了你的很多问题,但他们的局限性极大。

通过搜索引擎抄作业,必然抄到某个瓶颈, DIY everything 几乎是必然需求。但大部分人执着于各种 n 手信息,日常的信息流被各种信息碎片填满。其实很多事情,读一本书就可以解决了。虽然找正确的书,阅读理解能力都需要不断地迭代,但切记:你所取信的任何信息流,最终的源头必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

稍微多讲一点,任何足够繁复的内容,都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他们只是一个人的归纳,既然是一个人,就不可能避免个人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越蠢的人越信奉英雄史观、越喜欢造神)。

2. 归并

迄今为止,我应该提到了很多遍认知体系。你说信息碎片无用,但我觉得营销号菜狗们说得很有道理,怎么办?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认知体系。

你之所以认为某些话让你顿悟,让你一瞬间醍醐灌顶,是因为你被作者“归并”进去了。什么意思呢?作者以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写了一篇文章,让你惊呼“神作”,是因为作者的水平足以“向下兼容”你。也就是说,作者的认知体系已经把你合理化了。此时,他是“主”,你是“客”,你被主场的节奏带着跑。

一个具备认知体系的人,应该永远以自己为中心。在你的主场,外界的任何人事物均属于一种“待取态”。你应该去归并你看到的人事物,而非作为其实例,被对方归并。

3. 添砖加瓦

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养成路径:

  1. 最小的自洽认知体系(骨架是“见天地”的报菜名)。
  2. 批判地看待所有人事物,填充认知体系。

别无他法!别无他法!别无他法!假如你特别崇拜某个具备独立思考的人,认为他的认知体系牛逼得不行,但照抄是不可能照抄的(看完关于他的所有信息),因为认知体系的第三大组成部分“见自己”,只有本人能够将其合理化。

一些至少不浪费你时间的信息源:

阅读理解

0x0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0x02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0x03 批判性思维

++++++++++++++++++++++++++++++++

一、本文的合理性

二、读

1. 刚告别的往事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摘自《一种美味》)

问: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7 浙江卷)

1

我看了一下2022年全国甲卷的语文试卷,和我当年的卷子差不多,文章选自人文社科,要么抠细节,要么考分析。我讲一件印象非常深的事,或许你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景:

语文老师,看了眼答案:这题选A,因为巴拉巴拉……

同学1:但C好像也说不通啊,因为巴拉巴拉…… 同学2:对啊,C明明更错一些。 同学3:我觉得D也有问题,因为巴拉巴拉……

语文老师:你们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我们要选“最”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我们看A,它巴拉巴拉,错得最多,错得最过分。C和D虽然也有点错,但相比于A,还是比较对的。巴拉巴拉又解释一通。

同学4:老师,这题的答案好像是D啊……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语文老师,又看了一眼答案:这题……我们重新讲一下。因为巴拉巴拉,又因为巴拉巴拉,所以这题选D。

不说语文,英语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是不是遇到过?更别提“诡异的光”这种连作者都无从下笔的怪像了。心疼一下你们。因为受这种傻逼教育的你们,居然凭着幸运和努力,得到了越来越难以得到,但越来越贬值的学历。期间,你们将受尽精神折磨,或成为校强我弱的废物,或面临惨淡无光的未来。

2. 将迎接的来日

  • 写得跟屎一样的教材。我敢说,你找大你五届的学长学姐买一套旧书,除了思政教材,其它课程的教材一定和新教材大差不差。因为它们已经用了几十年了!
  • 吃了时代红利的高校教师,念PPT大法。但凡读过大学,都不会对所谓的大学老师抱有奇怪的美化滤镜。先入学吧,大二大三好好地上几节专业课就知道了。
  • 除了几门公共基础课(高数、大雾),大部分都是背多分课程(生化环材重灾区)。
  • 泛滥的“emo”、“绝绝子”、“属于是”、“芭比Q了”……
  • 先贩卖焦虑、再割韭菜的营销号。跟报菜名一样,叫你们学这学那,考这种证那种证,落脚点是卖自己的课。
  • 海量的废话文学,可以多看看B站弹幕、各大网站评论区的抖机灵文学。
  • 奶头乐的围剿。短视频、手游、网文等。

3. 分析

以我个人体验和观察来看,大部分小镇做题家都曾或多或少地被以上情况折磨。

一些分析:

  • 小县城的师资很差,语文老师这一能力要求很高的岗位,往往不被重视。
  • 一个很悲哀,但无法验证的事实是:让你们的语文老师参加高考,说不定考得还没你们高呢!
  • 刚告别的往事:槽点太多了。你们用以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文本有问题(过于深奥,因为小镇做题家们的阅读量根本理解不了所选素材)、训练方向有问题(应试模式以及奇怪的标准答案)、教的人往往水平不够(与清北Phd、北师大硕博遍地走的深圳中学比、与参与高考命题的特级教师比)。一言以蔽之,你们需要拥有或强化阅读理解能力。
  • 将迎接的来日:槽点也很多。文本(低质化、同质化);如果没人提醒,你们大概率不会认为所处的环境毒害了你们(温水煮青蛙)。一言以蔽之,若缺乏阅读理解能力,还缺乏改进的意识,你们极低的信息素养将无法应对充满噪音的信息时代,使你们不知不觉地成为长势极好的韭菜。

4. 迭代模型

假如你当前的阅读模式为 a ,阅读的文本为 text ,在一次阅读之后,你的阅读模式为 A ,阅读的文本为 TEXT 。让 A 优于 a , TEXT 优于 text 。

我个人较为推荐的刻意练习方式:

  • 三问:在读完一篇文本之后,问自己三个问题,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什么?作者写了什么?这篇文本对我有用的内容是什么?
  • 更新:带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去看该作者的其它内容,佐证或纠正三问的答案。

5. 高质量文本

  • 经典:作者已经去世,但ta的作品和思想留在历史长河中(余华:反正很多人以为我已经不在了。哈哈哈)。我读书少,而且所谓的书单因人而异,还是不具体推荐了。
  • 李笑来:虽然我只看过他的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但我经常向小学弟小学妹推荐他,因为他的文字非常接地气。让李笑来破圈的应该是他在某录音中的割韭菜言论。之所以推荐李笑来,是因为他最符合小镇做题家们的初始段位。
  • 吴军:清华本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理工科背景,标准的高级知识分子、精英。他写的书,理工科气氛非常浓,大多是科技文明树以及蕴含其三观的见闻和理解。知乎评价一个人的传统是批判,吴军在知乎也有不少差评。但我个人的态度是,即使他是顶级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部分内容不实,或者他的成功包含运气的成分,他的书依旧非常值得读。比起担心他的文字藏毒,我更担心大多数人读不懂。当然,我个人更倾向于他是一个温而厉的君子。毕竟已经财富自由的人,有什么必要浪费宝贵的生命割韭菜呢?
  • adg9q:【你有哪些话想对知乎上关注你的人说?】先感受一下强者的压迫感。John的特色在于全面,他什么都写,虽然离题,但干货特别足。逻辑性也非常强。
  • nell nell:我个人觉得,nell姐的文字比较感性。如果你比较功利,想看实用性的内容,nell nell可看可不看。但nell姐是我见过的、最具人文关怀的答主。
  • 弗兰克扬:扬叔算是饱经风霜的小镇做题家了,一双冷眼阅尽浮沉。建议天坑学子多读读苦难所孕育的智慧。
  • chenqin
  • 司马懿

6. 一些杂七杂八的建议

  • 不要迷信名著: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看书等于看经典名著。很多人需要的并不是《百年孤独》、《红楼梦》,而是《认知迭代》、《时间管理》、《刻意练习》这类工具书。可以读名著,但读不懂也没关系。我这么说吧,当你段位不高或阅历太浅的时候,你根本读不懂名著;当你段位高了,自然会去读一些名著。 如果好好看书,好好思考,不断迭代,你将收获稀有的critical thinking。别的好处我不敢说,但你绝对不会再当韭菜了。
  • 阅读的终点是读人和娱乐。怎么理解呢?如果你细心一点,不难发现:“三问”间接地让你读人。读文本和读人相辅相成;娱乐就更直观了,阅读比短视频和手游更有意思,只是它们的反馈周期长,不容易让人入坑,但反馈的持续时间也长。 历史、政治、经济、心理学,最好都读一点。
  • 如果网文让你看得很爽,也行。要不然还是建议别读。
  • 别只收藏金句,不看书。

三、写

唉,我也是“李白、苏轼、司马迁”过来的。要是不举例子,憋个1000字比憋屎还难受!抱歉,我这种水平的人应该优雅一点,别动不动写屎尿屁。让你们感受一下我现在哔哔赖赖的能力: 农村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艰难吗?

不就是一万字吗?有手就行!还被人夸文笔好。想当年,我也是高考语文两位数的男人!

倒不是建议你们未来转行自媒体或者当作家。我这里所强调的写作,更多的是:

  • 输入输出相适应:比如,看完一本书,写个读后感,可以提高吸收率。
  • 心言行的距离:你有没有想过,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实际做的,它们三者并不一致。我不是指,口是心非的欺骗或刻意隐瞒;而是指,即使你拼尽全力地解释一件事情,却越描越黑;别人一张嘴就舌灿莲花,你只能“俺也一样”。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
  • 辅助:你一写就暴露很多问题,比如逻辑水平不够、错别字很多、常识太少等。就我写知乎半年的感受来看,写作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脸皮变厚了。

四、说

和“写”类似,但我更想强调的是“公开演讲的能力”。就我个人观察而言,小镇做题家们是偏腼腆的。而且,要是你们没有成为蛊王(比如,试验班、清北华五的本科),抑或是不怎么参与社交活动,你们的presentation能力将十分堪忧,包括做PPT。因为训练机会太少了。我很多本科同学的presentation:然后,然后,然后,额,然后,然后,然后,额,额,然后。念PPT的也不在少数。

  • “写”有助于“说”,而“说”非常非常重要。你的内向由说呈现、你的脸皮由说锻炼、你的实力由说答辩。越不会说,越不肯说。越不肯说,越不会说。但脸皮厚几次就破局了。
  • 说的基础在于读和写。
  • 因为说和写,我也还在训练中,所以写得很短。贪多嚼不烂,把“读”做好,不当韭菜已经非常优秀啦!

英语

0x01 简中互联网

0x02 影响力

0x03 听说读写

1. 听

2. 说

3. 读

来一个更加简单粗暴的建议,每天看一篇Wikipedia:today's featured article。一般来说,today's featured article很长。如果单纯养成一个练习“学习英语的读”的习惯,可以固定0.5h或1h,从头往后读,读多少是多少。也可以带着目的读,比方说从一篇长文中提取你感兴趣/想知道的信息。

如果你认为Wikipedia的today's featured article太长了,也可以从On this day这个部分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超链接。

4. 写

从今天开始,写英文日记。

像硅基生命一样思考

TODO:为什么你必须学习Pro Git

0x01 Getting Started

Version control is a system that records changes to a file or set of files over time so that you can recall specific versions later.


The history of version control:

  1. Many people’s version-control method of choice is to copy files into another directory (perhaps a time-stamped directory, if they’re clever).
  2. Programmers developed local VCSs that had a simple database that kept all the changes to files under revision control.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CS tools was a system called RCS, which is still distributed with many computers today. RCS works by keeping patch sets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iles) in a special format on disk; it can then re-create what any file looked like at any point in time by adding up all the patches. 最主要的进步:通过patch实现了无冗余的迭代。例如,v1:A;v2:A + B;v3:A + B + C。从history 1到history 2,即“从3份A、2份B和1份C到1份A、B和C”。
  3. Centralized version control systems (such as CVS, Subversion, and Perforce) have a single server that contains all the versioned files, and a number of clients that check out files from that central place. 最主要的进步:通过client-server模型实现了合作。history 1和history 2属于local version control system;history属于centralized version control system。
  4. In a distributed version control systems (such as Git, Mercurial or Darcs), clients don’t just check out the latest snapshot of the files; rather, they fully mirror the repository, including its full history. 最主要的进步去中心化

EXCERPT:As with many great things in life, Git began with a bit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fiery controversy.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Git and any other VCS is the way Git thinks about its data.

  • Most other systems think of the information they store as a set of files and the changes made to each file over time (this is commonly described as delta-based version control). 对于“文件的版本控制”,文件即数据。
  • Git thinks of its data more like a series of snapshots of a miniature filesystem. With Git, every time you commit, or save the state of your project, Git basically takes a picture of what all your files look like at that moment and stores a reference to that snapshot. To be efficient, if files have not changed, Git doesn’t store the file again, just a link to the previous identical file it has already stored. Git thinks about its data more like a stream of snapshots. 对于“文件的版本控制”,版本即数据(不知道是不是概括得有点强行)。

EXCERPT:If you’re used to a CVCS where most operations have that network latency overhead, this aspect of Git will make you think that the gods of speed have blessed Git with unworldly powers.


Why Git?

  • Nearly every operation is local.
  • Git has integrity.
  • Git generally only adds data.

Git has three main states that your files can reside in: modified, staged, and committed:

  • Modified means that you have changed the file but have not committed it to your database yet.
  • Staged means that you have marked a modified file in its current version to go into your next commit snapshot.
  • Committed means that the data is safely stored in your local database.

通过Git引出抵斯(基于吉布斯自由能的新自由主义)。除了理性的部分,抵斯还有哪些从计算机借鉴而来的东西?

定义:生命

0x01 自然语言

1. 局限性

2. 形式化

0x02 连续性

局限性

2. 二值化

0x03 感性

1 局限性

2. 绝对理性人

用计算机的概念复杂度收尾:为数学和哲学收尾,自然对数e和圆周率Pi。

后记:致和你相似的我

杀死伟大。

鲁迅先生很伟大,但他最大的意义是过时,尤其是国民性的过时。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如此前的光影斑驳不清,我们便是真正的光。

核心读者:相信你们将有能力改变某个领域,也有能力深远地改变至少十个人的命运。有个两三代人的传承与迭代,相信我们会让这个世界比现在好上许多。

与我同行者,亿万同胞。

致谢

本文持续更新。如有错漏之处,欢迎通过邮件(bancroft.lau@gmail.com)向我反馈。

感谢eli-yip贡献的pull request;感谢thePOET8langtaomvsakura241225Alizestlfebmark0ojjhwccurrySchweitzerGAO贡献的issue;感谢KexatrizJojo_LA1Antonov1000RBMKRicardo66547236通过面谈提供的反馈信息;感谢Wabi-sabi、must study、千相、吴征、Jojo_LA1、张鑫冉、zykirito通过邮件(bancroft.lau@gmail.com)提供的反馈信息。你们是本书的共同作者。

感谢所有的stargazer以及通过其它各种渠道传播本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