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类别

人际关系另一个重要的划分依据是亲疏。这应该比第一篇文章接地气不少。

0x01 何谓“亲”

类似地,“亲”依然需要被定义,而且基于维度的扩展,让本文超越纯自然语言所表达的范畴。

1. 情商

“亲”的定义从情商入手。一般来说,每章都可以对应一个比较核心的词汇。若此词汇优于其传统的含义,基于该词汇所展开的分析以及内容便强大不少。比如:

  • 知行:在平凡之路上的位置,取决于自我教育以及“三见”的水平。
  • 数学:智商,取决于数理逻辑。
  • 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取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抽象度。
  • 人际关系:情商,取决于爱的浓度。

既然本文重新定义情商,而情商智商不分家,那么关于数学的智商有何优越性?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将智商和天赋等同。“ta智商高”这一简单粗暴的归因让自己的躺平合理化。但是,基于数理逻辑的智商成功地将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只要你愿意以正确的打开方式重学数学。

如果“我智商低”是一种向内的错误归因,那么“ta情商低”则是一种向外的错误归因。一个关于情商更合理的定义:

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取决于爱的浓度

它需要进一步定义:

一个人爱的浓度取决于ta无条件付出可以做到何种程度

先对这两个定义稍作解释:

  • 爱:即无条件付出。为爱发电是最好的例子之一。近一点的例子,我无条件地写这本书;远一点的例子,《生生不息》的第三节。这是一个可以被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概念。很多人看得懂但未必理解,理解但未必相信其存在。尤其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对“利益互换”大写特写,更显得自相矛盾。或许从“自己”出发,“无条件付出”就没有任何违和感了,《见自己》的必要条件的第三条“爱自己”。如果你想住大house,你得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吧?为了住大house而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的行为即无条件付出,而其正是爱自己的表现之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类似的行为是不存在的,而不够爱自己的人,类似的行为是更少的。如果你足够地爱自己了,那么你便符合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即热爱自己的生活,即“爱自己”的行为充满了一生。
  • 情商:即爱的浓度。基于上文的铺垫,如何量化爱的浓度?以“人”为单位。例如,我21岁爱自己了,所以爱的浓度是“1人”;我22岁爱上了另一个人,而且爱她胜过爱我自己,所以爱的浓度是“2.2人”(0.2是胜过所超出的部分,即2.2 = 1 + 1.2);我23岁听中华大地此起彼伏的悲鸣,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疯狂地汲取爱,以对抗人生的风霜刀剑,所以爱的浓度是“11+人”(10对应曾经所说的“至少深远地影响10个人”,即11 = 1 + 10)。

其中有两个要素:基于“奥卡姆剃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对应“1人”、“2人”、“4人”……;汲取爱以及对抗人生的风霜刀剑。暂时按下不表。

总而言之,情商最终的定义:

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取决于ta无条件付出可以做到何种程度

这是本文的核心。

为什么如此定义?难道仅仅是因为它比传统的情商更合理吗?当然不是。

想不到吧?我偷偷学了那么多,却没有放在《见天地》中。我完整地听完了声名在外的哈佛大学幸福课,而且对第二个关于幸福的TED记忆深刻。我非常建议你看完它们。在此,我引用第二个TED演讲的原话,以解释“我为什么那样定义情商”。

The clearest message that we get from this 75-year study is this: Good 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

3 big lessons about relationships:

  1. The first big lesson is that social connections are really good for us, and that loneliness kills.
  2. The second big lesson is that it's not just the number of friends you have, and it's not whether or not you'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but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that matters.
  3. The third big lesson is that 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protect our bodies, they protect our brains.

和第二个TED演讲一样,我引用马克·吐温的话结束本小节:

There isn't time, so brief is life, for bickerings, apologies, heartburnings, callings to account. There is only time for loving, and but an instant, so to speak, for that.

@ Mark Twain

2. 以人为中心

一旦有了情商,本文其它的一切都毫无理解难度。

我们可以给任何个体附加其爱的浓度。

例如:

  • A:爱的浓度是“-10人”
  • B:爱的浓度是“1人”
  • C:爱的浓度是“10人”

基于此,三种类别也呼之欲出:傻逼;过客;亲密关系。

我们先稍微解释一下负数。举一个例子,男性A和女性B。ta们没有“见自己”,自然也没有“爱自己”,但成了家,生了娃。一个人爱的浓度没有超过1,但亲密关系却多于2,甚至4。此时,因为爱的浓度不足以处理好所有的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又无法结束,所以爱的浓度渐渐地走向了反面。若一个人“爱自己”,其爱的浓度为1。当ta爱的浓度不足以爱自己,却活得非常用力,因爱生恨的负号就出现了。基于此,区分:爱自己,爱的浓度为1;不爱自己,但对于自己的人生亦无所求,爱的浓度为0;以错误的打开方式爱自己,走向了对立面,爱的浓度为-1。类似地,由内向外延伸,以错误的打开方式爱另一个人、另两个人,则爱的浓度为-2-3

进而定义:

  • 傻逼:爱的浓度
  • 过客:爱的浓度介于01之间。
  • 亲密关系:爱的浓度

当然,你可以给出不同的上下界。例如,你对人际关系的要求很严,完全可以减小下界(即0)、增大上界(即1)。基于此分类,得出本文最核心的人际关系结论:对傻逼、过客和亲密关系爱憎分明。

3. 以身份为中心

和本章的第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基于维度将三种类别细化。相反地,上篇文章从一维扩展到n维;这篇文章从n维回到一维。

爱的浓度,从维度而言,是n个价值尺度的“和”。例如,40岁的男性A。

  • 对自己,A喜欢钓鱼,而且乐此不疲,但上班非常摸鱼,混口饭吃而已。从这个维度,A爱的浓度是0.5(满分是1)。
  • 对妻子B,因为爱结婚了,又因为不爱而离婚了。从这个维度,A爱的浓度是0.40。所谓0.4,指的是A爱B,但因为A连自己都爱不好,怎么可能爱得好B?所以,不妨赋值比0.5更小的0.4。如果不离婚硬过,0.4就变成了-0.4
  • 对儿子C,一直0.45,因为判给了自己。
  • 对女儿D,一直0.2,因为判给了前妻。

A爱的浓度是0.5 + 0 + 0.45 + 0.2 = 1.15。也就是说,以人(比如A)为中心,爱的浓度是其所有人际关系的总浓度;以身份为中心,爱的浓度是在特定人际关系上的浓度。把人按照其不同身份展开,即得到了细粒度的类别,极大地丰富了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对于身份,你可以参考《人生模型》的生涯彩虹图。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很坏,但对某个人很好;为什么有的人很好,但对某个人很坏”。

在不区分身份的时候,即以人为中心,应该去认识爱的浓度很高的人。

在区分身份的时候,即以身份为中心,应该去认识对自己爱的浓度很高的人。

基于此,人际关系的终极形态是“和不同人在不同身份上的爱的浓度恰到好处”。这是真正的满分情商(传统意义的情商,非本文所定义的情商)。

0x02 对傻逼

1. 珍爱生命,远离傻逼

假如可以彻底地远离,那就谁也别恶心谁。ta傻任ta傻。如果实在避不开,比如室友或同班的组员(相信我,你总是会遇到傻逼的),谈出一条“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的三八线是最好的。例如,你和室友不对付,说好一些诸如熄灯时间、打游戏戴耳机等关键项的约法三章,而不要自己在背后生闷气,大骂对方傻逼,也不要把自己或对方逼急了。

2. 情绪垃圾桶

上文提到,人际关系的终极形态是“和不同人在不同身份上的爱的浓度恰到好处”。有没有一种可能,对ta爱的浓度恰到好处的值是-3呢?我只能说,你可以试着这么做。

人际关系非常因成长环境而异,远远不是一个“国产大一新生”的标签足以囊括。就人际关系能力比较差的人而言,在“三种层次”上有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对傻逼毕恭毕敬;对亲密关系蛮横无理。这是本节不及格的体现。人都是有悲有喜的。如果“悲”注定存在而且需要出口,那么傻逼、过客和亲密关系谁最适合作为情绪垃圾桶呢?答案不言而喻。

3. 否定傻逼的人也是傻逼

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点。举一个例子,郭敬明的《小时代》是垃圾。如果我整天就逮着关于郭敬明的一切喷,“这种垃圾也配财富自由?像心怀大爱的我苦心孤诣地精雕细琢《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穷到租不起房。”这样的话,我也是垃圾。用一句大白话来说,“狗咬你,难道你要咬回去吗?”

我们还是用两个数学概念去抽象地解释“否定傻逼的人也是傻逼”:

  • ,即狗咬狗:用集合论解释,假设你认为 是傻逼,而你又长期以 自居,其实 共同组成了一个全集。这也符合尼采所说的“与恶龙缠斗太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 相互独立,即“无视是最高的轻蔑”:假如你认为 是傻逼,而你为了不浪费自己的生命,于是努力去了一个没有 的地方,即你的人生和 再无交集。这种情况对应事件 和事件 相互独立。

照这么说,我们岂不是不应该否定任何人?这非常值得深思。当站位足够高,一个人更会从制度、成长环境,社会科学的辩证角度(比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与“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客观角度看问题。此处暂时不展开。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双向。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怎么样的人。你的综合实力就是相处最多的六个人的平均值。这句话怎么用完全取决于个人。如果你周围全是傻逼,那么只有一个原因:你也是傻逼。那么,假如你要洗心革面,又接触不到像我这么优秀的人怎么办,滚去看书。我从野野野野野鸡鸡鸡鸡鸡小学到野野野野鸡鸡鸡鸡初中到野野野鸡鸡鸡高中到野野鸡鸡大学到野鸡大学,幸存的唯一原因就是“一直从书中的世界,读那些远超现实世界均值的人,并常年和ta们相处。”

0x03 对过客

弱者只配将自己的灵魂切碎,一瓣瓣分给过客。这便已是追逐强大的充分理由。

这是我用来劝学的一句话。大多数人爱的浓度其实是0,因为不曾“见自己”,在无尽的人际关系中丧失了爱自己、爱人的能力。所谓的生活,不过是无意识的生存。换言之,我们成为了自己的过客,也把自己的灵魂分给了所有萍水相逢的过客。父母如此;恋人如此;朋友也如此。在此,我仍然去强调,“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在“见自己”之后,过客完美地对应一个词——弱关系。我们会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多人,但可能和ta们(暂时)没有任何深化人际关系的意思或迹象。和这类人形成点头之交是最完美的结局。可能根据双方的情商、兴趣爱好、认知体系等因素,那层点头之交的“交”五花八门,但点头之交的数量非常反映你在常规意义上是不是一个正常人。

0x04 对亲密关系

1. 温柔

可以识别且治愈所有的人生阴影。在《上篇:伪教育/1 家庭教育》中,我将童年阴影分为负面的人生阴影与悬而未决的困惑。若以上帝视角观察自己,上帝视角的自己将成为非常温柔的存在(顶级的倾听者)。以“见天地”、“见众生”的积累,阳光照进阴影之地;智识解决所有的困惑。此处的识别和治愈远远不止于“童年”。历史的先声也有此刻孤独的回响;人类文明史几乎蕴含了所有的答案。

@ 《见自己》第4节

在爱自己之后,在配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之后,至少目前的我认为,对至亲至友至爱心照不宣地宠溺——温柔,是处理亲密关系的至高境界。

  • 心照不宣:无需多言也无需解释。一个眼神就足以传递默契。
  • 宠溺:我们当然应该去偏爱一些值得偏爱的人。

2. 倾诉

在理想情况下,亲密关系是无话不谈的代名词。它意味着避风港,意味着可以被倾诉一切,包括上文所提到的情绪垃圾。优质的亲密关系也是化恨为爱的良药(参考前文爱的浓度负号的定义)。

基于本文的第1.3节,给出对倾诉的一个高阶应用:因为国产大一新生没有完成自我教育,而国产大一新生的父母更没有完成自我教育,所以“爱自己”普遍是缺失的,即爱的浓度总是不满的。对应于亲密关系,它正是《家庭教育》所写的“畸形的爱”和“残缺的爱”。在这种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对不同的人倾诉不同的事。例如:

  • 和父母吐槽同学。
  • 和高中朋友吐槽老师。
  • 和本科朋友吐槽家乡。

这是“以身份为中心”细粒度的妙用。

为什么讲倾诉呢?因为倾诉可以分担忧愁(减少负能量),分享快乐(增加正能量),开启一段新的人际关系(见下一篇文章)。

从纯方法论的层面,你得先确保你是一个正常人,比如不过于社恐、也不过于社牛。社恐将让你的交友面变得非常窄;社牛将让你的交友面变得非常广。太窄了,你无法找到同好;太广了,你大概率没有时间精力经营一段足够深的人际关系。从挚友的爆率来看,同专业但不同宿舍甚至不同班的同学 > 社团、球友等同好圈 > 其它。从本质而论,一段弱小的亲密关系的成长:第一,离不开时间的积累,也就是说,足够长的相处时间;第二,不要有核心利益的冲突,比如保研资格、喜欢同一个异性等。在此前提下,一点一点敞开心扉,同性好友便会水到渠成。

3. 冲突

最后,回收前文的一个伏笔“汲取爱以及对抗人生的风霜刀剑”。

这需要结合“见自己”的知行之路。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如何增加?“见自己”给出了爱的浓度从01的答案。从某种角度来看,知行之路或平凡之路即“对抗人生的风霜刀剑”的过程。不断犯错,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和解,爱自己的程度不断提高,而爱的浓度也不断增加。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和自己的人际关系(“见自己”)如此;和ta人的人际关系也类似。优质的亲密关系和“见自己”的冲突一样,也会冲突,甚至需要争吵。人际关系的高玩可以通过沟通化解一切,而差生则用一次又一次无效的争吵耗尽彼此对亲密关系的所有期待,爱的浓度也变成恨的浓度。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正确地争吵,正如“见自己”也需要人生从始至终的争吵。摆正基本认知是化解人际关系的冲突,构建亲密关系的前提。爱正是这一切的必需品,作为以爱养爱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