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起

0x01 情绪价值和利益互换

1. What

如果你读完了前面的文章,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情绪价值就是感性。比如,前文提到了数学、码力和情商。为什么数学好、码力强的人愿意带你玩?人家带你玩可以给你提供理性价值,比如高GPA、获奖证书;你可以给人家提供什么呢?感性价值,或者说情绪价值。

彩虹屁算是主动的情绪价值。码力强的大佬失恋了,向你倾诉,你听得很认真,送他一个初音未来的手办安慰ta,这是一种被动的情绪价值;数学好的大佬天天和你组团去食堂吃饭,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价值;你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但发现我有些地方没写清楚,然后发邮件告诉我,这是一种主动的情绪价值。而彩虹屁,就是顶级的、主动的情绪价值。

有了彩虹屁的铺垫,解释利益互换就简单多了。如果真正地理解了情绪价值,你不难理解“一切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互换”,包括为爱发电。上一篇文章说,“爱是无条件的付出”。这是否互相矛盾?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因为爱显得无条件是时空错位的结果。被爱过的人有一种特权,“以爱养爱”。

  • 一个比较的例子:你妈很爱你。被爱过的人往往理解爱,从而敢被人爱,也敢爱别人。其中,“爱别人”已经成为了一种需求。早期,你被爱了;后期,你需要爱别人。试想,你爱的浓度不断地增长,从122除了爱自己所剩下的1应该何处去?从某一时刻来看,爱是无条件的;从时间顺序的因果来看,爱的条件是曾经被爱。爱超越时空,无比浪漫有木有!?从反面来看,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被爱的人可以爱人”的逆否命题)。
  • 一个比较的例子:王小波热爱文学,而你从王小波所著的《黄金时代》中收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上面的例子相比,这个例子似乎把文学,把《黄金时代》作为了爱的媒介,寄放了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去阅读一些不朽的作品。它们用至纯的爱打造,超越时空,呈现到我们的面前。这是什么自我教育?明明是爱的教育好不好!

通过“爱”这个概念以及时空错位,“无条件”变成了“有条件”。你可以这么理解:我写这本书是出于排遣无处安放的10+人的爱。仅此而已。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情绪价值就是感性”。感性让人不斤斤计较于利益、得失。但是,情绪价值在任一价值尺度之下不一定可以被量化,但一定可以被评估。换言之,情绪价值是会被人感性地对待的理性因素。例如,我面试挂了,和好朋友A吐槽了一顿傻逼面试官,心情舒畅(A提供了情绪价值)。换一种方式,我面试挂了,花200¥吃了一顿好的,心情舒畅(价值200¥的一顿饭即可以被量化的利益)。从效果来看,A所提供的情绪价值等效于200¥的一顿饭。

情绪价值算是一个出现频率不低的词,“价值”二字已经有了利益的味道。总而言之,从爱的角度,把“情绪价值”纳入利益互换的范畴,“一切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互换”似乎也没有任何违和感了,而且三观很正。

2. Why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者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为什么要强调“情绪价值”呢?因为相比于利益互换的常见利益,彩虹屁这类存在才让人际关系好到超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上限。此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抵御彩虹屁。没有。值得区分的是,彩虹屁和拍马屁有什么区别?彩虹屁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拍马屁是违心的认同(不要拍马屁。任何时候都不要)。

3. How

那么,如何彩虹屁?比如现在来一个小测试,给我一点点彩虹屁!你们会说什么?

  1. 第一,你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或矛盾论。所有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或矛盾的。也就是说,你可以由衷地喜欢什么,也可以由衷地找到相应的厌恶点。举一个例子,高晓松说AlphaGo下得没有美感,不会打劫,事实如此吗?的高赞回答。夸人和损人没有本质区别,思路也差不多。具体我不展开,你们可以多试试,比critical thinking可高深多了。你可以结合本章第一篇文章的价值尺度辅助理解。
  2. 第二,你“见众生”的水平决定了彩虹屁的质量,因为你读懂了一个人,才能读懂一个人的好,把一个人的坏以相反的价值尺度读成好。

0x02 通用技能

1. E

其实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了。不说当E人吧,至少不要当I人。我觉得这没什么必要解释。

  • I人:被别人挑选,被动社交。
  • 不I:有能力不错过自己感兴趣的人。
  • E人:挑别人。

“见众生”和“认识论”已经要求你不当I人了。

也许存在的一个问题:I人如何变E,即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牛逼症。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以前是一个I人,现在E不E不好说,但绝对不I。我是如何变E的?脸皮厚一两次就可以一直厚了。很多人不愿意深究I的本质。隐藏在I之下的可能是自卑、原生家庭的潜在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见众生”是“见自己”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从I到E,很多人可能需要一条足够平滑的曲线,比如先勾搭容易勾搭的人,甚至把自己放在一个E人堆里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只要有心,这种社交第一步的机会多得是,比如举手发言、参加某些社团并竞争某个需要和别人打交道的岗位、报名某个活动。尤其presentation,多多益善。说到底还是一个万事开头难的问题。

2. 真诚

“真诚 = 这段人际关系没有谎言”,几乎是一段人际关系值得开启的前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刻意隐瞒”。

  • 狭义欺骗:明明事实是A,却告诉你发生了B。
  • 广义欺骗:已知相互联系的事件群a、b、c、d、e,却只告诉你e,通过这种刻意构造信息不对等的方式,诱导你得出欺骗者所希望你得出的结论。

举个简单的例子:

  • 施一公告诉你: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 但是,他所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曾经的他担心养不活自己,辅修了CS;若对亲友,施一公可能会告诉ta们,21世纪确实是生物的世纪,但前九十九年都在蓄力,最后一年才会爆发。

一个人对你“知有不言,言有不尽”,这是无可非议的人之常情。那么,施一公为什么被骂呢?因为他通过“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的“有偏信息”,劝人读生物。

  • abcde → 不选生物
  • e → 选生物

刻意隐瞒存在与否可能间接地导致信息接收者的结论截然相反,但信息接收者往往无法判断信息输出者刻意隐瞒的程度,甚至连刻意隐瞒这一现象广泛存在都注意不到。

E + 真诚容易“交浅言深”。对人际关系的把控更多的是靠试错试出各种经验。引用王小波的一段话: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钉子。

@ 王小波《积极的结论》

把“理性”换成“真诚”、“乐观”换成“不吃亏”,这就是我想说的。

真诚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好人,真诚不见得一直吃亏。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从逻辑上说,从一个谎言开始,人际关系发展到何种境地都不奇怪;从实际上说,一个不真诚的人,什么都干得出来。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真诚,就会得到大量“少吃了很多亏”的好处,从此迷失在世俗里,直到碰上了坚冰。

3. 各美其美

我们可以把E作为一项技能,那么数学好、码力强、情商高、颜值高、多金则是另外的一些技能。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其前提自然是“你是一个高质量的人”。有长板无短板的人,自然会受欢迎。

0x03 从三种层次出发

  • 对上:“学会提问”,这还真不是我来骗你的issue。假如,你想要你的某个任课老师给你写一封推荐信。你会怎么做?如果换位思考的能力强,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利益就再简单不过。你可能现在还没有搭讪或者陶瓷导师的必要。如果看一些相关的经验贴,里面必然有一条:看对方近年的论文,提供自己的理解或问明白一些疑点。提问几乎是必备的搭讪之路。提问更像是开启一段社交关系,而提供实打实的利益,比如进ta的实验室搬砖,则才是步入了人际关系。一般来说,院校专业越好,这类“机会”就越多,而且质量也越高。即使院校专业很差,你或许也可以去研究“它如何差”,“差在哪”。如果把“上”定义为有必要熟络的学长学姐,“起”可以是团队合作或相似的爱好,也可以由指导老师开启。
  • 对同侪:如果你基于发自内心的认同去交朋友,那么双向奔赴就是顶级的彩虹屁。对于院校专业一般的人而言,相比于“知所起”,我更愿意讲“不要和傻逼混在一起”。比方说,你在一所双非一本,那么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你的学院可能也就你一个比较上进的正常人。除了极个别同学院的同学,值得玩得好的人大概率是“异地”的。注意,我并非从利益的角度说这一点。我不能说学习好的人比学习差的人更好,但学习好的人大概率比学习差的人更好,尤其从蠢和坏对立统一的角度去看,蠢人总是不好相处的。按我自己的经验,我对朋友,尤其密友,是足够好的。我各个时期的朋友也不少,都有玩得很好很好的。但是,在整体上,确实“高考分数越高的,越好相处;越江浙沪的,越好相处”。
  • 对下:只要E且让自己处于有学弟学妹的环境中,“下”自然会出现。但是,基于不要好为人师的原则,你应该只会被动地认识比较E的学弟学妹。

0x04 从三种类别出发

  • 傻逼:能不起就不起。
  • 过客:我个人比较推荐的一个方式是,经营一个公开的社交账号,比如知乎、小红书、推特,辅以个人网站之类的,把自己社交的一面po出来。这个社交的一面不是指自己的优点、小确幸、择友炫耀,而是立足于筛选出你的目标人群。当这个圈子滚起了雪球,基本走到哪“约会/面基”到哪。
  • 亲密关系:重点读上一篇文章,理解爱的来源是什么?只有理解了爱,“见自己”,“爱自己”,才有可能建立优质的亲密关系。这可以说是整个人际关系篇的最高纲领了,需要本章甚至本书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