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层次

注:如果你对当前的人际关系完全满意,可以跳过这一章。其它章节也是同理。

人际关系是“众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篇文章写的是人际关系的三种层次,分别是“上”、“同侪”和“下”。同侪这个词是很常见的,因为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无处不在。此处先呼应一下“上篇:伪教育”:

  1. 家庭教育: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2. 应试教育:你们是我教过最差的一届。
  3. 高等教育:现在开始点名。
  4. 社会教育:00后是垮掉的一代。

这些都是来自“人上人”的人际关系的伪教育。除了考一个好大学,平凡之路所需要的技能点可太多了。你所处的环境有多强调“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就有多忽视“好好做人”的重要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篇文章第一节围绕“上”,给出数学和哲学层面的定义;其它三节则分别引申出一些对“上”、“同侪”和“下”的建议或观点。一般来说,做题出身的国产大一新生的确有必要重建曾经野蛮生长的人际关系。野蛮生长从何说起呢?如果你的成长环境不至于太极端,你应该有一些好基友或好闺蜜,甚至玩得很好的红颜或蓝颜知己(不纯的异性关系属于下一章的内容)。这些人际关系大概率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

  • “上”:父母、师长。都国产大一新生了,你应该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 “同侪”:半缘分、半“就近原则”,比如臭味相投的前后桌、同一生源地的同学、XX活动所认识的同学。
  • “下”:由“就近原则”所主导的缘分,比如小学、初中、高中低自己若干届的校友。

这是根据辈分的一种分层方式。到了大学,情况有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自主选择你的人际关系”。这篇文章将从“在某种价值尺度之下的偏序关系”的角度,分析人际关系。因此,第一节绝大部分内容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定义和定理,作为后三节的理论支撑。后三节是列举式并附带分析的建议或观点,你可以自取所需。哪怕你不能完全看懂,我也不建议你跳过第一节。反复强调:自我教育的主要部分是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行,而不是抄作业。

0x01 何谓“上”

一言以蔽之,A和B在某种价值尺度(可以参考《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5 认识论》的第2节“真理与价值”)之下,存在偏序关系,其中 分别对应“上”、“同侪”和“下”。基于此,本文的“上”、“同侪”和“下”是广义的,因为你可以随意替换价值尺度。此外,本文的“上”、“同侪”和“下”是辩证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所以“上即是下,下即是上”。

  • 例1:A比B更高,在以高为美的地方,A上B下。但是,在以矮为美的地方,A下B上。还有以矮为美的地方?当然有。在猫科动物里,显然猫比狮子、老虎、豹子更惹人喜欢。对人而言,也不是越高越好。女孩子要求男孩子在某个区间里越高越好,而男孩子未必喜欢女孩子身高一米八。
  • 例2:A是班长;B是组长。显然,按照日常的说法,A是B的上级。但是,如果班长由组长选举出来,那么在组长可以罢免现任班长的情境下,B上A下。
  • 例3:A精通数学和哲学,学C语言;B对数学和哲学一无所知,学C语言。A和B同时应聘某科技公司的C++后端开发工程师,A上B下。
  • 例4:如果你的高中语文老师A高考水平100分,而你的高中好朋友B高考水平120分。A下B上。你每天听A讲一节课,但除了偶尔问一句B“你语文怎么学的呀”之外,你们从来不聊语文。
  • 例5:大言不惭地以自己为例,你(A)读到了《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而你的室友B没有。在学《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学得越多越好的假设下,A上B下(不要联想到其它有颜色的意思)。

看到了例1、例2、...、例5,你会怎么抽象?或许很难将例2、例3和例5归并到“人际关系是在某种价值尺度之下的偏序关系”,并指出3个常见的价值尺度:权力差认知差信息差

如上文所说,“上”、“同侪”和“下”是广义的,而且是辩证的。这意味着,“换一个价值尺度,你可以得到和后三节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敢说“人际关系篇提供了足以玩转整个人类社会的框架”。如果彻底地理解了“上”的定义(这要求你理解数学的偏序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尺度),你可以让它服务于你对人际关系的任何需求。

那么,为什么我要着重分析例2、例3和例5呢?因为在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它们对应3种常见的价值尺度。我展开它们,以弥补从第一节到后三节的鸿沟。例1和例4似乎有点强行举例,和《下篇:自我教育/1 知行/3 见自己》“喜欢吃梨”的例子有点像。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先有“人际关系是在某种价值尺度之下的偏序关系”的抽象,再有“随便套一个价值尺度在一个应用场景上”的例子。例2、例3和例5则完全存在不止一个现实世界的A和B。

1. 权力差

例2:A是班长;B是组长。显然,按照日常的说法,A是B的上级。但是,如果班长由组长选举出来,那么在组长可以罢免现任班长的情况下,B上A下。

权力是中国最常见的价值尺度之一(还有钱),也是大家最直观,不需要太多解释的价值尺度。为什么你学历很差的爸妈可以指责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因为ta们有孝文化的道德观所赋予ta们的权力。开篇的其它三个例子也类似。

2. 认知差

例3:A精通数学和哲学,学C语言;B对数学和哲学一无所知,学C语言。A和B同时应聘某科技公司的C++后端开发工程师,A上B下。

认知是国产大一新生最无意识,也吃亏最多的价值尺度。所谓的认知,笼统一点讲,是思考问题的维度。比如,《下篇:自我教育/3 马克思主义哲学/4 五对范畴》的第2节“本质与现象”最末尾的理科、工科、经济学、政治学、艺术所分别对应的“形式化、抽象、trade-off、供求、博弈、和上帝对话”。如果理解了一部分数学思想,比如形式化,那么你就多拥有了一种技多不压身的认知可能性。如果不理解形式化,你很难理解标准化的重要性。例如:

The IEEE Standard for Floating-Point Arithmetic (IEEE 754) is a technical standard for floating-point arithmetic established in 1985 by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The standard addressed many problems found in the diverse floating-point implementations that made them difficult to use reliably and portably. Many hardware floating-point units use the IEEE 754 standard.

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工作时间长了,不难理解抢行业标准的重要性,但艺术生可能对“这个接口定为三根针脚和四根针脚争来争去”不明所以。

同样地,国产大一理科生很难拥有博弈的政治学思维和供求的经济学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有选修课。一般来说,虽然世界一流大学有自己所谓的强势学科,但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绝对有下限不低的、文法理工农医无所不包的公共选修课。这种“假大空”的认知是国产大一新生在急功近利,甚至无所事事的四(五)年中毫无知觉的东西。但是,认知这个词又被割韭菜的社会科学(认知在中国应该是心理学范畴)的知识二道贩子说烂了。此矛盾在于:认知低的人二道贩子A向认知更低的人B兜售关于伪认知的认知,以至于B的认知上限是A的认知水平。同理,如果你不超过我,我的认知水平也是你的认知上限。

举一个近在咫尺的例子:如果A跟着CS DIY学C语言,而B看着国内大学所谓的官方教材学C语言,卷i++++i++的满绩。在A和B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时候,孰强孰弱可想而知。再往深了想一步,为什么“有的大一新生(假设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刚入学就刷到了CS DIY”,而“有的大一新生说不定工作十年都没有读过一本纯英文的教材”呢?这就是《上篇:伪教育/2 应试教育》所讲的是“线性思维”,或线性认知。线性即 ,而任何稍具规模的问题,比如保研、找工作、平凡之路,对认知的要求都是 。基于此,我说这本书不容易,因为伪教育让你的人生千疮百孔,窟窿堵都堵不过来,但换一个角度看,因为你是单向度的,所以无论走哪里、怎么走,你都在进步。

3. 信息差

例5:大言不惭地以自己为例,你(A)读到了《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而你的室友B没有。在学《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学得越多越好的假设下,A上B下(不要联想到其它有颜色的意思)。

对于国产大学生而言,专业课的期末考试几乎由信息差主导。有资料的人,复习一天90+;没有资料的人,复习一周可能被大学的“保护”机制捞了一手才60出头。

信息差不仅包含在明面上的信息差,而且包括“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差(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认知差所导致的信息差)。比如,A知道室友B认识一个和ta关系很好的、GPA年级第一的学长,即A知道自己不知道B有的复习资料。但是,A不知道同学C的爸爸是隔壁学院的教授,即A不知道自己不知道C为什么可以考前一点也不复习但满绩。毫无疑问,C的爸爸是隔壁学院的教授,对于A而言是信息差,但区别在于,B可能刚入学就把同班同学的背景打听清楚了。从大学的打开方式来看,A和B有一层认知差。

大部分时候,信息差是信息素养的差距所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信息素养需要独占一章。

啊?这篇文章不是写人际关系吗?权力差、认知差和信息差有必要写这么长吗?是不是离题了?完全没有离题。从框架来说,“人际关系是在某种价值尺度之下的偏序关系”这句话已经写完本章的四分之一了。你需要的是且仅是根据价值尺度自我代入。而权力、认知和信息绝对贯穿了你一生的人际关系,而且它们的重要性始终名列前茅。处理好权力“上”、权力“同侪”、权力“下”、认知“上”、认知“同侪”、认知“下”、信息“上”、信息“同侪”、信息“下”的人际关系,几乎处理好了所有的人际关系。

0x02 对上

1. 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牛逼症

用更时髦的说法,即从I人到E人。开篇提到了“自主选择”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的依据是“人只会被‘不低于自己的人’所吸引(再次提醒,本章不包括不纯的异性关系)”。注意,此处的“不低于”是广义的。你想当班长,所以你和可以决定你能不能当班长的人走得很近,可能是辅导员,可能是作为代班的学长学姐,也可能是同班同学的大多数。这是权力层面的。

举一个看起来没有那么功利的例子,你在某个社团里无差别地认识了某个新朋友。别说“上”和“下”了,你对ta一无所知,但ta仍然吸引了你。其实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首先,为什么在那么多个人中,你偏偏选择了ta?哪怕因为你比较I,所以被ta搭话了。“最先搭话”也是ta在偏序关系上的“上”(暂时忽略这对偏序关系的A和B到底是谁)。其次,如果对方不符合你的价值观,这段社交关系根本不会长久。由于“上”的广义和辩证,对于任何一对人际关系,你必然可以找出其偏序关系成立的价值尺度。这使得“主动认识的人不弱于你,被动认识的人不强于你”。结合一句非常成功学的话,“你的财富和智慧是最亲密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I人的社交圈会陷入“弱迭代”;E人的社交圈会陷入“强迭代”(当然,上进的人可以让自己的社交圈不断地进化)。再次强调,“上”是广义的。“财富和智慧”完全可以替换成“爱”、“平和”等价值观很“正”的字眼。“上”也是辩证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科期间,你没有任何在权力上的“上”。像学长学姐、班委、辅导员、任课老师,ta们可以决定一些东西,比如分数占比、考试的试卷、评奖评优的规则甚至内幕,即ta们拥有权力。但是,ta们没有任何权力向你施加任何被动的、ta们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换一个角度说,所谓的“上”,应该是“在为了尝试、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主动地去自找麻烦,即建立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你所赋予ta们的权力”。

2. 马太效应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ta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ta,叫ta有余;凡没有的,连ta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ta们讲,是因ta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ta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ta们。’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

@ 《马太福音·用比喻的因由》

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越厉害的院校专业,正常人越多,但玩家的水平也越高。

  • 越厉害的学校,正常人越多:假如你没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这辈子已经下定决心投身草学,或者打算自由且佛系地支配自己的生活,无脑地转入分数最高的专业,比如试验班、理工类的经管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统计学、文史类的法学或新闻传播。这意味着,你将获得你所在的学校所能提供的最强环境。其中的“上”,也几乎决定了你本科的上限。
  • 玩家的水平也越高: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如果深入地了解某个院校专业,你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些黑暗面。越好的地方,坏人的段位也越高。至少我个人认为,“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世故不是喊几句口号发几条说说就可以学会的。所以,如果野心不小,你可以带着自己的底线和坏人们玩玩看。对于野野鸡鸡大学(大致对应中下游985)而言,信息差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除了非公共基础课之外的所有课程。不认识一两个交际花(不分男女),不说GPA那些比较世俗、功利等难堪大用的东西,单单学习生活四年的这个地方,你都不可能看清楚。

值得开辟的“上”包括:你认为你可以学到你所想要的知识或技能、共建美好回忆的同学(三观很正的价值尺度)、科研向的专业课老师。其勾搭之道和相处之道是完全不同的。相关内容详见本章的《下篇:自我教育/4 人际关系/3 知所起》。

0x03 对同侪

在上文中,我所讨论的情况均为一维的价值尺度。在权力和成功的语境下,即使铺垫不少,本文的价值观依然显得非常老中。一般来说, 相比于 很少。试想,假设A和B的均绩是 3.5 ,完全可以通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继续比大小。如果只写这些,《新生: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和自媒体的成功学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本书的价值观绝不至于沦落到那种地步。一维很容易扩展到二维,甚至 n 维。后者对应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描述的桃源盛景。

在讨论“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之前,本节回收第2.1节第2段的“暂时忽略这对偏序关系的A和B到底是谁”。如果确定了价值尺度的量化标准, 45 当然可以比较大小。但是,高中数学反复强调“虚数不可以比较大小”。基于认知和爱,A是 、B是 。其中实部代表认知、虚部代表爱。第2.1节第2段所描述的情况可以是“人只会被实部(认知)不弱于自己的人所吸引”、“人只会被虚部(爱)不弱于自己的人所吸引”和“人只会被模长(实部和虚部的算术平方根)不弱于自己的人所吸引”。在上文的语境中,其价值尺度更倾向于第3种情况。你可以基于此,倒推自己被吸引的价值尺度可能是什么,或者是哪些。

同理,人的维度绝不仅限于 2 维。维度一多,你总不会对每个人都有精确的所谓“量化分析”。从本文的分析框架出发,我将此解释为“当维度很高的时候,模长是不被计算的”,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感性地因为A认知很高、很有爱、多金而被吸引。如此一来,“上”、“同侪”和“下”的层次之分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法比较大小的“任何人际关系皆‘同侪’”。此“同侪”非彼“同侪”,一个是偏序关系的 ;另一个指的是不存在偏序关系。因此,本书的价值观才得以从成功学中脱俗,升华到大同世界的平等。

A physicist, an engineer,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 were discussing the nature of God. “Surely a Physicist,” said the physicist, “because early in the Creation, God made Light; and you know, Maxwell’s equations, the dual nature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relativistic consequences...” “An Engineer!,” said the engineer, “because before making Light, God split the Chaos into Land and Water; it takes a hell of an engineer to handle that big amount of mud, and orderly separation of solids from liquids...” The computer scientist shouted: “And the Chaos, where do you think it was coming from, hmm?”

@ Anonymous

  • 物理学家:上帝的本质是物理学家,因为早在创世纪,ta制造了光,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波粒二象性、相对论。
  • 工程师:上帝的本质是工程师,因为在那之前,ta将混沌分成了陆地和水。泥浆的固液分离需要工程师。
  • 计算机科学家:上帝的本质是计算机科学家,你们以为混沌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EE & CS的一个小笑话。抛开计算机科学家似乎略胜一筹的发言不谈,ta们对应了认知差所提到的认知维度。如果你想要找到高质量的朋友,你必须是一个高质量的人。比如,你数学很好、你码力很强、你情商很高,这些都可以让你交到互补的高质量朋友。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别人没有认识你的价值。我建议你再读一读README.md。现在的我,大概率比你线下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同龄人都更牛逼,但我把你当人看。为什么?虽然菜的人一般和菜的人一起玩、强的人一般和强的人一起玩,但一个人现在菜不菜,和ta未来的上限几乎无关。没有任何人会拒绝一个不卑不亢、虚心求教的人。注意,不卑不亢先于虚心求教。

在多维度的价值尺度下,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0x04 对下

关键词有两个:传帮带和好为人师。

1. 传帮带

人际关系完全可以开启一个良性循环。例如,我无偿地传帮带你,你无偿地传帮带学弟学妹。毫无疑问,你一定会有和你相像的学弟学妹,正如你和我相像一样。一般来说,在越好的院校专业里,类似的传帮带做得越好,因为大家都理解合作共赢。对于院校,有PKU的CS DIY、SJTU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各校的飞跃手册和课程共享计划等。对于专业,像CS率先有了所谓的开源,而传统行业不互害就不错了。虽然开源精神的产物不一定能保证质量,但这种正和博弈取代零和博弈的潮流总是好的。相反地,“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格局越小,越喜欢玩底层互害。我不加论证地告诉你,普通人最精致利己的方式就是利ta。

另外,你所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人脉看似同侪之间的“点头之交”,以致于很多人误以为“点头之交”了那么多人,于是有了一堆人脉。从“上”、“同侪”和“下”的角度,有且只有在你之“下”的人际关系是你的人脉。比如,我可以说你是我的人脉,因为你可能受了本书的恩惠,但你不能说我是你的人脉,因为我心情不好随时可以不鸟你。从“对下”的角度,构建你的人脉。

2. 好为人师

传帮带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好为人师。这无需多言,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提醒。引用近年很火的一句话,“放下助人情结,尊重ta人命运”。其实这句话也怪高高在上了。引用一句我改写自《论语》的人际关系基本原则之一、“己所欲,勿施于人”。好为人师的根源不是自作多情,而是无法共情。

第一,基于前文,价值尺度是主观的。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才可以理解对方的需求。没有人会觉得“投自己所好”是好为人师。

第二,像E人一样多多外宣。扩大自己所辐射的社交圈,不强于你的人或互补的人自然被吸引而来。这些人都是潜在的人际关系。在建立了人际关系之后,回到符合上文所讨论的对“上”、对“同侪”和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