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补充

在本书的写作逻辑中,异性关系是基于爱的,大概率是第一段属于亲密关系的人际关系。按照情商的定义,异性关系是“知行”的后话。

这篇文章以节为单位,论证若干重要结论。后两篇文章也一样。

0x01 关于喜欢

1. 恋爱の充要条件

开始恋爱の充要条件:让对方成为更好的人。

  • 充分性:以此为目标,两个人即使没有走到最后,也可以把对方交给各自更好的下一任。

  • 必要性:青春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无论男女。青春始于情窦初开,终于婚姻。在成长最重要的阶段,最重要的ta,和你一同上行,还是和你一起浪费生命,不可不知。

  • 问:我那么爱ta,难道还会害ta不成?

  • 答:会。

绝大多数人菜到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提照顾好另一个人了。暂且不论其它负面影响,单单占用了对方的青春还不干正事,已然害人不浅。青春才几年?垃圾恋爱占三年!这辈子也差不多废了。

结束恋爱の充要条件:对方的存在让自己变糟。

  • 充分性:人是会变的。对于两个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而言,恋情面临考验几乎是必然事件。两个人有可能一起克服了挑战,感情更上一层楼,但也有可能解决不了。阅历越浅,第二种情况(解决不了)的可能性越大。
  • 必要性:两个人互相折磨,让对方变糟,还不如别害人害己了。

2. 分析

一个小细节:在开始恋爱の充要条件中,让“对方”;在结束恋爱の充要条件中,让“自己”。宾语的转变代表了从无私到自私,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即,双方思考的立场已经从“对方”变成了“自己”。谈过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就懂得此转变的微妙之处。

我经常看到类似于“爱情和前途,选哪个”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一个前提:和前途相冲突的恋爱,算爱情吗?按《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标准,算;按爱的标准,不算。

衡量一段感情的质量,最有效的参考依据是“如何处理冲突”。

你走出舒适区,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是为了得到一个足够大的舒适区。那个舒适区可以提供足够多的资源供你生活。以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则是:双方的舒适区与非舒适区彼此融合。

  • 优质的亲密关系:在舒适区里,因为对方的存在更舒适;在非舒适区里。因为对方的存在更安心。快乐加倍;痛苦减半。这也是为什么,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之一是核心三观一致(见第2节)。
  • 劣质的亲密关系:只可同甘,无法共苦。很多人向往甜甜的恋爱,问题在于,脱单既扩大了舒适区(即甜甜的部分),也扩大了非舒适区(即冲突)。面对冲突,大部分情侣要么彼此让步,逐渐收敛于一个比较低的上限;要么吵到不想吵为止。

优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比如,在技能和认知上互补,可以互相帮助,像是一个1 + 1 > 2的小团队。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合作并不是情侣的专长,交个普通朋友即可,何必在一起?对,“让双方成为更好的人”是非常普适的说法,可以套用在任何优质的亲密关系上,并不仅限于优质的异性关系。所以,“优质”的具体表现尽量独属于“异性关系的优质”。

知乎/你担心自己会永远单身下去吗?/haibaraemily

……如何相处,如何沟通,如何相互尊重,如何让双方都开心和舒适,爱到沉迷的时候如何把握分寸,遇到矛盾的时候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如何聆听对方的不满/如何解决问题,发现不合适了/不再爱了/恋人喜欢上别人了如何得体地分手……

这些都是需要和对的人一起练习。

0x02 关于爱

第一节提到: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之一是核心三观一致;本节顺着所谓的核心三观继续写。大部分人,并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三观,而核心三观可以用于回答:如何判断ta是否能够“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1. 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在巴耶杜帕尔,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公鸡要追着母鸡跑,还亲眼目睹了驴子交配的野蛮场面,看见过牛犊出生的情形,甚至听过表姐妹们大大方方地谈论家中的哪些夫妻还在做爱,而哪些尽管生活在一起却已经不做了,是从何时起,又是为什么不做的。

@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陪”并不容易。最典型的问题莫过于“七年之痒”。重复单调且乏味。大部分人在三十岁之前形成稳态。婚姻也差不多,大部分夫妻的稳态其实是冲突,算不上“陪”。实现“陪”的模式,我只见过一种:让爱情成为亲情。在两个人的三观里,曾经的共有记忆与现有责任(家庭,尤其是孩子)重于放飞自我所获得的新鲜感。这其实是一种低期望状态:在爱情时,浪漫、吃喝玩乐、仪式感都很重要;在亲情时,亲人很重要,所以不应该有矛盾。一旦期望不太高 ,陪对方慢慢变老并不是什么互相折磨的事情。反之,以爱情的标准要求对方,老夫老妻很难抵御外界的打扰。这也是为什么出轨的人那么多,离婚率那么高。

感情需要人接班

接近换来期望

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

短暂的总是浪漫

漫长总会不满

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

@ 林夕《爱情转移》

要我说,在异性关系中,什么最常见?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反义词。

首先,大部分人的理性上限并不高。说难听点,“这个人一幅不太聪明的样子”。

其次,即使是顶级老实人(一般比较木讷),在感情里依旧非常容易上头。

也就是说,一个理性程度不高的人在感情里非常感性,以致于总是做错事,尤其是在恋爱关系从无到有的时候。而且,人生的破事很多:父母、钱、子女。稍微派生一下就是恐怖的婆媳关系、中年危机、子女教育。所以,双商决定一段亲密关系的长短。

2. 最大公因数:“日常”和“理想的日常”

:知道对方每天一般都在干嘛,而且接受对方的日常。

和前文很像, 更像是亲密关系的起点。

让我们拿出典得不能再典的“始于颜值,忠于才华,陷于人品”。恋爱倒还好,只要喜欢,那就在一起呗!颜狗不颜狗确实没太大所谓。年轻人应该也没多少人不颜狗。但是,以“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婚姻衡量,始于颜值的喜欢肯定不够。

恋爱过程的一个小细节:藏拙

有多少人会把完整的自己呈现在对方面前?那肯定是:先骗到手再说啊!这其实也是在一起之后的冲突根源。若以“一起度过漫长岁月”为导向,在私定终身之前最好保证“绝对的诚实”和“不多且不触及核心三观的刻意隐瞒”。“知道对方每天一般都在干嘛”所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对方是否诚实?不诚实的话,说谎的程度如何?哪些是谎言?对方是否刻意隐瞒?刻意隐瞒了什么?谎言(如果存在的话)和刻意隐瞒是否触及核心三观?学会如何解答这些问题也是谈恋爱的意义所在。

姑娘说,她和你相识了半辈子,实则你不知她,她不知你。

@ 王家卫《一代宗師》

假设你的情商在谈了一些恋爱之后已经足以得到一个差不离的答案,而且你知道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愿意向ta保证“绝对的诚实”和“不多且不触及核心三观的刻意隐瞒”,互相接受彼此的“日常”是“一起度过漫长岁月”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人是会变的,哪怕是三观已成型的成年人。

所谓“理想的一天”,是指:假如有钱有闲,在社会环境(法律、舆论、科技水平)的约束下,最想过的日常生活。人一点点变化,最终收敛于核心三观。

有钱有闲并不是无法成立的假设,恰恰相反,有钱有闲是实现“理想”的前提;为了真正的渴望,人的搞钱能力才能达到极致。此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若两个人足够强,这也是纯爱之爱的终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老实人而言,理想的日常并不远大:想找一个颜值过线、人品过线、家境过线、彼此相爱的人,平平安安地生活,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在退休之后颐养天年。所以,老实人等到相亲的时候才认识彼此,或者接了海王海后的盘,是完完全全不必要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不够啊!除了“日常”和“理想的日常”,彩礼、经济大权、婆媳关系、房子加不加名字、性,方方面面都很重要啊!这恰恰是某些割韭菜的菜狗的写作重点。人啊,要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哪怕把握不住本质,也应该直接或间接地把握主要矛盾。罗列一万条毫不区分重要程度的建议,有用吗?没什么鸟用,因为试错成本太高。此外,假如一万条建议藏了十条与其它建议不兼容的建议,那其它建议有用吗?没什么鸟用,因为筛选成本太高。当考虑的问题过于完备,往往因为琐碎的不自洽而改变答案本身。然而,当你可以把主要矛盾拎清,解决次要矛盾,往往只费一点点迁移成本。

正是“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主要矛盾。

0x03 人以群分

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怎么样的人。这条道理是我在大三的时候领悟的。它也是我一直用以自勉的话(假如我觉得身边的人都是傻逼,说明我也是傻逼)。

如果只是为了脱单,这个小目标的步骤极其清晰:认识异性;拿下心仪的异性。

很多工科院校的男生总是喜欢强调“男女比例多离谱”、“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女生”;类似地,师范类、语言类专业,女生多男生少。但是,影响异性缘的关键因素并不是环境,而是社交模式

社交模式是否孤寡,无关乎男女。假如你的所有社交均来自于“被动社交”,那不孤寡才是反常状态。“被动社交”:从不主动搭讪。所以,突破可能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告别“被动社交”。所谓的“主动社交”,不就是搭讪吗?我这么腼腆,让我主动搭讪,那不是要我死嘛?先不加论证地给出一个结论:从统计意义上来看,主动的结果比被动好得多。“挑选别人”与“被别人挑挑拣拣”,两者所对应的样本空间差得多大?从不主动,这种社交模式在方方面面所造成的限制都不小。

假如社恐接受了“主动”,愿意试探性地成为社牛。一些注意事项:

  • 从小事做起:搭讪同性;观察同性如何搭讪异性;学习(请教)同性如何搭讪异性;搭讪异性。
  • 被拒绝怎么办:第一,如果只是正常地搭讪一个正常人,没人拒绝你;第二,如果主动可以使你的样本空间增大一个数量级,那么脸皮厚可以让你的样本空间变得无穷大,而脸皮厚完全由各种尴尬、糗事、失败所练就(当然,还有胯下之辱这种强者风格的脸皮厚)。
  • 不给对方拒绝的机会:举个例子,“学长,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嘛” vs. “这道题怎么做呀”。毫无疑问,后者显著优于前者。

当你的社交模式足以支撑起源源不断的异性流,下一步则是性吸引力。

异性缘与其说下辖于“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怎么样的人”,不如说近似于“如果你是从不主动搭讪的透明人,你就会遇不到任何人!”

就我所知,许多男生的脸皮不是太薄,而是太厚了。我一直非常理解,但非常无语的一件事:见色起意加微信。为什么某些普通的小仙女可以自信地污名化女性群体?除了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物化、封建糟粕的遗毒等原因,至少还有舔狗们廉价的示好。

关于“性吸引力”这个看似需要开黄腔,实则与黄腔毫无关系的话题,我先不加分析地给出以下建议:

  • 男生:精致一点。
  • 女生:独立一点。

对于脱单,“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BCDE;对于相守,“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BCADE。

对于男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BCDE;对于女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BACDE。

对于二十岁男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BCDE;对于二十岁的女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BCAED。

对于三十岁男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BCDE;对于三十岁的女生,“性吸引力”们的优先级是AAADE。

或者说,这个优先级其实是由每个人的三观决定的,也是后面两篇文章的写作重点。

本文长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