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

  • 好奇心它所促成的是一双凝望这个世界的眼睛。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其底层逻辑早已沉淀为各个学科,也正在以一种嘈杂的“争论态”作为各个学科的前沿。于是乎,你从通识教育中掌握的任何知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使之成为通识教育所带来的正反馈。基于此,只要浅尝辄止了某门课程,其概论与核心思想均可泛化至现实生活,使现实生活成为最好的教材。 举几个例子:我所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论”,源自于清华大学的《职业探索和选择》;我没提的“和某位小姐姐一起逛厦门的中华儿女美术馆,遇见了卡拉瓦乔的影迹”,源自于B站某个关于艺术大师的纪录片;从高中《霍乱时期的爱情》到研一上《霍乱时期的爱情》、再到研一下《霍乱时期的爱情》、最后到人生目标的终点“写一部伟大的小说”,都由好奇心串联而成。学科体系是人类文明自上而下的沉淀;人类文明是学科体系自下而上的暂态。如果你可以通过好奇心实现“通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双向映射,学习将比娱乐更能让人颅内高潮。
  • 求知欲:应试教育极大地摧毁了做题人的求知欲,因为求知欲是在好奇心产生了正反馈之后所发展起来的欲望。

0x01 是什么

TODO:看“概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的区分”看到深夜。

TODO:以为背考研政治是负能量的顶峰,结果考研政治成为了我最感兴趣的知识。

TODO:从古今数学思想,到欧几里得几何、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

0x02 为什么

0x03 怎么办


Some tips:

  • 首先明确一点,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 我认为,它的总量与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烈或冷淡程度有关。假如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那么你的好奇心就非常高;假如你对生活没什么感觉,认为好坏与否没什么差别,那么你的好奇心就比较低。在此,推荐《疯狂动物城》,兔子和狐狸分别代表了好奇心的高低。之所以推荐,是因为你大概率不难发现:好奇心可能是一点点死去的,而并非先天不存在。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人都和兔子差不多,那即使你是一只对生活性冷淡的狐狸,也会因为那种感染而再次点燃自己的好奇心。
  • 基于上一条:远离死气沉沉的人。
  • 再基于上一条:不要成为死气沉沉的人,否则你会被别人远离。
  • 假如你读了一所野鸡学校,大家全是暮气沉沉的年轻人。我建议你读书,你从书中可以读到那些最热爱生命的灵魂。读史铁生吧,读到自己自惭形秽。
  • 多看动画片。我本科几乎看完了所有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比如Coco、Inside out、Zootopia、Ratatouille、Soul。动画片和好奇心有什么关系?你可以认为你的好奇心是逐渐死去的,但你最初的那些好奇心和梦想不比这些动画片的主角少。

下篇:自我教育/6 他山之石/2 求知欲

1 是什么

2 为什么

3 怎么办

求知欲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假如知识没有禁忌,则好奇心 = 求知欲。但是,公共价值观或普世价值观将好奇心窄化了。比如性学家。对性好奇,但你几乎没有机会研究性。当然,衍生的伦理、道德或其它,这个可以当作一小个模块作为补充,但本文的主体,求知欲是一种窄化的好奇心。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反馈体系的构建,让你的好奇心往普世价值观上面长,而不是在奶头乐或什么上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