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

这篇文章比较短,因为没有长篇大论的铺垫。或许可以有,但不应该由大一新生直接看UTF-8字符看明白离别。此外,我死别的经验尚浅,不足以写得深刻,因此请参考我未来的短篇小说《死亡》。然而,即使这篇文章的内容足够少,你也未必愿意去尝试。姑且在我没有发布《死亡》之前,把这篇文章当作未完待续之作吧。

0x01 生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屈原《九歌·少司命》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我做了多少好事,就做了多少坏事。因为“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好”建立在本书确实对你有益的基础上。假设你因为本书得到了足够的自我教育,或者你经由其它人事物(比如本书的某个链接)完成了蜕变,迎接你的东西除了在世俗意义上更好的人生之外,至少还有大量的生离。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鲁迅《故乡》

去重读一下鲁迅的《少年闰土》和《故乡》。我认为,对生离的描述不消我多讲,而这种生离无疑是成长的代价,或成长路径不同的代价。关于过去,已经成型的人际关系面临大量“道不同,不相为谋”是必然的。其处理之道,甚至和死别一样,不过无解不显得那么直白。

人们通常对孩子们隐瞒的东西,相反应该告诉他们,如劳动、战争、离别、不公正、孤独、死亡。是的,生活的另一面,既苦难深重又无从补救,也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就像应该教会他们仰望天空,欣赏黑夜世界的壮美一样。

@ 玛格丽特·杜拉斯《中国北方的情人》 ​​​

生离和死别都是生活无从补救的另一面。我可以提供的也只有:

  •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欣赏黑夜世界的壮美: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从生离来讲,我应该是全中国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了。伴随着我的自我教育,这种“悲莫悲兮生别离”可谓前赴后继,对人际关系不少,尤其近乎亲密关系的人际关系不少的我而言更是如此。从我有能力“知行”,有超过1人份的爱以来,我甚至不太愿意去开启需要承受生离,尤其让我一个人承受生离的人际关系。除了“乐莫乐兮新相知”和“去欣赏黑夜世界的壮美”,我想说的话也呼之欲出了:关于未来,你可以主动选择人际关系。

在此,我主要想以“傻逼”、“过客”、“亲密关系”的亲疏视角切入:什么样的人值得成为自己的“过客”和“亲密关系”。我认为,无非只有一句话:“转身离开之前,别忘了说最后一次再见。”这句话是音游Deemo教给我的。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死别的精致小故事,而我将其化用到了生离。

生离分为三层:

  • 互道再见的温柔。
  • 没有最后一句再见的自然消亡。
  • 不欢而散。

一段人际关系不必是永恒。例如,你和某个人吃过一次饭,之后再也没有交集。期间,你们相谈甚欢,但过后匆匆赶往各自人生的下一场。这很好。但是,我们人生的密友又何尝不是如此?你的发小、你的中学好友,即使大一还没有感觉,但大四呢?40岁呢?过客和亲密关系,无非时间长短的区别而已(至于毕生的人际关系,我在下一节和下一章中谈)。如果我们对一段人际关系有合理的期待,尤其在你理解生离的必然性之后,生离并没有那么令人难以接受。它远远没有死亡那么沉重。但是,人际关系的生离,并非只有逐渐淡忘,还有不欢而散。

不欢而散在本质上是彼此对这段人际关系的认知错位。“你是我的唯一,而我是你的之一”,诸如此类。“亲密关系”好则好矣,但处理不好只会比“傻逼”和“过客”更崩,比如一段人际关系的最终状态是“认为不欢而散的好朋友很傻逼(从亲密关系落到傻逼)”。那么,“转身离开之前,别忘了说最后一次再见”可以达到怎么样的状态呢?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转身离开之前,别忘了说最后一次再见”不仅是一句建议,而且反映了一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注意,“再见”不一定是两个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必须是“再见”,而是你心里的那句“再见”。如果两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生离是难过的,但值得回味,而且对方并非永远离去。一个懂得告别的人,才不至于因为情商过低,让一段人际关系的双方都变得更糟。对于任何一段社交关系,你的“再见”说得怎么样?多多如此反省,你“见众生”,“见自己”的水平就会非常强,相应的人际关系能力也会变得很强。

0x02 死别

想到你还是想你?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真正想一个人,记挂着他,希望跟他接近,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

@ 钱锺书《围城》

生离和死别的差异是什么?生离,还有可能再见;死别,再也没有机会再见了。从小到大,我现实世界所遭遇的死别可能十次不到,五次左右,而且我的至亲至友至爱无一人离去。但是,我对死别的恐惧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接受死别来讲,“人们通常对孩子们隐瞒的东西,相反应该告诉他们,如劳动、战争、离别、不公正、孤独、死亡。是的,生活的另一面,既苦难深重又无从补救,也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就像应该教会他们仰望天空,欣赏黑夜世界的壮美一样”当然是金句之一。对于具体的建议,我建议你去看《海贼王》,但《海贼王》已经很长很长了。不追可以把顶上战争看了,看看路飞如何接受“艾斯之死”(答案:极致的痛苦以及“我还有伙伴”)。第二个推荐自然是我未完成的短篇小说《死亡》,其低配版是止庵的《惜别》。假设我先死,你来见我的最后一面。对于我而言,所谓的死别只是生离。因为死人体会不到死别,将离别停留在最后一秒的生离。死别仅仅对于生者而言,也只让生者痛苦。

有没有可能,生离和死别是对立统一的?继续推荐,耶鲁大学的《死亡》。唯物主义让生者一同死去,而唯心主义可以起死回生。